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三德和尚”,何许人也?是不是哪个庙里的和尚,法号三德呢?非也,非也,小女子怎么会去招惹那些光头的家伙呢!也许,大家会想到前不久放映的《少年英雄方世玉》中的那个武艺超群的三德和尚,也不是此人!那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不用着急,请听小女子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2.
《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俗,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就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礼节、习俗等。究其实质,风俗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1.显著的地域个性。风俗之所以称之为风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地域个性,不同地域由于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的不同,在起居、饮食、婚嫁丧葬等事宜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体现出特有的个性特征。正所谓“十里十乡风”。2.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现在流行于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习俗,不可能是在某一特定瞬间形成的,追根溯源,定会触摸到这一习俗在不同时间段的历史演变,这其中虽有变更,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只有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后,风俗才能得以有顽强的生命力。3.趣与雅的完美相融性。无论是哪一种风俗,最初往往是一种生活、生产方式的体现,但随着历史的传承,它终将以文化的形式体现。因此,风俗就能够集生活之趣、文化之雅于一身,达到雅俗共赏的完美境界。4.强大的人文凝聚性。风俗由于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源远的历史特征,所以它往往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得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强有力的“领袖”。正因为有了它的召唤,才会出现超  相似文献   

3.
关于风俗     
<正>端午节这天,我们全丹江城的人都会汇集在汉江边,沉浸在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中,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这天,丹江人要打扫庭院,洒雄黄水,挂艾枝,家家户户都弥漫着艾叶的清香。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临近端午节,人们便会准备粽叶、糯米、红枣、腊肉、豆沙等包粽子。煮熟的粽子,蘸点红糖或者白糖,黏黏糊糊的,在嘴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需要考证,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类似的故事。下面请看看我们班上的“三个和尚”吧!这天轮到张云、刘山、李平扫地。放学了,他们拿起扫帚刷刷地扫了起来。不到10分钟,地板  相似文献   

5.
我叫崔蕾,有个外号,大家听了别笑。什么外号?叫"催泪弹"。去年冬天,我转学了,真巧,转学的还有一位男同学,我们俩还是同桌。那天,班主任让我上台自我介绍,因为我手上长了冻疮,火辣辣地疼,所以一张嘴就急出了眼泪。我说:"我叫崔蕾,花蕾的蕾……"细心的班主任发  相似文献   

6.
古时有一个和尚,多才多艺,能诗会画,但有些恃才傲物。有一次,当地文人聚会,和尚想捉弄一下这些文人,于是便出了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此联不论顺读、倒读字音都一样,要作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这里有个习俗,那就是元宵节的晚上可以到农民的菜地去“偷”菜,叫做“偷青”。据说如果“偷”到葱,就会变聪明;如果“偷”到芹菜,就会变勤奋;“偷”到其他菜,也都会发财。因此,每到元宵节,大家都纷纷下地偷菜,偷得不亦乐乎。说实话,我并不赞同这种风俗。大家在家安安乐乐、开开心心地吃汤圆多好,何必害得菜农们在元宵节夜里苦守菜地,生怕别人摘光了他们辛辛苦苦种好的菜?“偷”到葱就变聪明之类的话,不过是前人美好的愿望罢了,不必当真吧!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跟着大家去“偷青”。来到菜地,大家纷纷动手。这时来了一帮孩子,显然是一队…  相似文献   

8.
我的小房间中有许多可爱的小摆饰,它们连成一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特别喜欢六个陶瓷小和尚。每个小和尚只有我一个拳头那么大,可大家别小看他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哦!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袈裟,头上又光又圆,红扑扑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色的墨镜,“嗨嗨哈哈”地摆弄着少林拳的各种打斗架势,那副威风凛凛、虎虎生威的模样,让人百看不厌。让我们在“嗨……哈……”的练功声中去端详他们吧!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中常常出现"洒家"的称谓,都是会武功的和尚的自称,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洒家"即指和尚。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印象中最早自称"洒家"的人是《水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机会到本区部分中小学看看,学校中的一些现象使我感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民间谚语的寓意的确很有道理。情况是这样:目前有些学校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1.
读完大学分配到职中教书,做了几年的班主任,真正尝到了职校班主任的滋味。尤其在担任“和尚”班的班主任时,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确实令人难以释怀,兹录几则以飨读者。这个班全是男生,班风全校最差。加上我这个男性班主任,确是名副其实的“和尚”班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有两句流行极广的俗语:一句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句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两者的结论完全相悖。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是人多嘴杂  相似文献   

13.
营山县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共有63名教职工落聘待岗、37人转岗、16人辞退待批.“撞钟和尚”下岗、“南郭先生”转业,广大群众对此称颂不已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列举了各地存在的“蜘蛛报喜”风俗后追根溯源,认为至迟在三国已经产生“蜘蛛报喜”的风俗,并从探求蜘蛛得名理据的角度,论证了古人为何喜爱蜘蛛。  相似文献   

15.
<正>今天,我一到班上就发现有个“光头和尚”站在讲台上。那就是我的何老师。他本来留着潇洒的长发,可现在却将头发剪了,而且剪得比爸爸的寸头还要短,远远地看着,简直就是光头。哇!何老师的光头可真酷啊!一整天,这个“和尚”给我们上语文课, 真是新鲜! 简评:有发现就写下来,慢慢地就会有长进!  相似文献   

16.
企业办社会,把由社会办的事业自己承担起来, 无疑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它与现代企业制度是相悖的。随着改革向深层次发展,一些企业逐步把社会事业“剥离”出来,其中也包括教育,为此搞教育工作的同志产生了疑虑:“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东京做“和尚”林大呈(留学日本我的夫人秋婉原来是上海一家医院的高级病房的护士。我大学毕业,在厂技术科工作。我们夫妻双双都有固定的职业。每个月的收入,在上海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人生苦短,我又没什么野心和本事,我只想过平平淡淡的日子。结婚三年后,...  相似文献   

18.
韩光明 《中国教师》2012,(22):59-61
<正>儿子在一次语文测验中,得了76分。全班62名学生,儿子排名第50。我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孩子还从来没有考这么差过啊!"老师说我没弄清作文题目要求,跑题了。没考好。"儿子一脸的委屈。我拿过儿子递上的卷子,认真地看了起来。十一、习作(30分)请认真阅读《三个和尚》,利用好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写一个《三个和尚》故事续编。传说,从前有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宇。他勤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职业学校担任的班主任工作几乎是数控专业或是电子专业的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全班清一色男生且人数多(50人以上),所以他们也都自称为“和尚班”.面对这种班级开始时是千头万绪,不知如何来管理,通过几年来的摸索,笔者感到有一点收获,现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加薪的前提,是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比同事做得都好。只有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获得比别人更高的报酬。如果你的努力达到了加薪标准,加薪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达不到标准,你一味要求加薪,那么就只有卷铺盖走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