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之·名"结构,是古汉语中一个聚讼纷纭的多义结构。根据语义和语境确定"为"与"之"的语法性质,尤其是判定"之"是否同"其",是分化这一多义结构的关键。同时,如何区分"之"与"其"等相关问题,也应当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3.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传统的白宫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载入历史史册的。埃莉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她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4.
憔悴的秋柳,在黄昏残薄的日色下,映出修长而森立的淡影。十一月西风冰冷的长袖挥过,漫天落叶。我在萧索清冷的街头,在这个残破的季节,深深叹息。  相似文献   

5.
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塑造的一个一生充满磨难和罪过的形象。本文着重论及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我弥留之际》的交替叙述视角。本书的多层次叙述视角包含三类叙述者:核心叙述者,家庭叙述者以及外围叙述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叙述结构,读者有机会深入到角色内心世界,体察叙述者之间的呼应和对立、叙述内容的现实和虚幻,从而理解福克纳小说的现代派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简·爱与蓓基·夏泼同为底层女性家庭教师,对世俗社会的强烈反叛是人物共性.作家对女性主体性的认知差异导致女性形象在主体性方面存在反差.首先,作家所处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他们对女性不同的态度;其次,由于性别的影响,萨克雷主要着眼于女性对男性的外在依附,而夏洛特却能深入女性的内在.最后,蓓基·夏泼消极的主体性与简·爱积极的主体性对立着诠释了女性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在陶渊明研究史上,尚无人研究过《宋书·陶潜传》的真正原作者是谁,而根据现代历史学观念,历史叙述对于历史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试图追寻《宋书·陶潜传》的叙述者,解决陶渊明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据现在所能使用的材料,《宋书·陶潜传》作者很可能是徐爰。  相似文献   

9.
歌声·心声     
八年前,领到“退休证”的那一刻,所有的追求与梦想似乎戛然而止。闷在家里无所事事,快乐也离我远去,几年时间便褐发染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苔丝》的叙述视角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26-29,79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托马斯·哈代在创作《苔丝》时 ,不断完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作手法 ,并选择了最佳的叙述视角 ,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品有着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它描述了捕鲸船“裴廓德号”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捕白鲸莫比迪克的故事。从生态批判的角度而言,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篇生态寓言,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和谐、对其它生物进行滥捕滥杀的行为的忧虑。同时作者预言,如果人类仍然如此倒行逆施,不对大自然保持应有的尊重,将可能面临极其惨痛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赫曼.麦尔维尔(1819–1891)是美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白鲸》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而复杂的作品。多年来,人们对于该小说的解读众口不一。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但不从小说的外部自然的书写入手,而是更加关注小说内部所蕴含的生态意义,尤其关注小说中宗教内容的生态思考,希望能以此拓展生态解读该小说的视角,从而进一步发掘该作品所隐含的丰富而复杂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含混是《白鲸》永葆魅力的主要原因。所谓含混,即作者有意识地使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迷惑性。从构成上看,梅尔维尔在意义标志和主题设置上均采用了多重选择式手法,从而使文本具有开放性。《白鲸》含混的根源是梅尔维尔伦理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含混也是一种审美效果和写作方式,是梅尔维尔对文学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含混是<白鲸>永葆魅力的主要原因.所谓含混,即作者有意识地使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迷惑性.从构成上看,梅尔维尔在意义标志和主题设置上均采用了多重选择式手法,从而使文本具有开放性.<白鲸>含混的根源是梅尔维尔伦理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含混也是一种审美效果和写作方式,是梅尔维尔对文学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评论界公认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使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但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还是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白鲸》中使用的《圣经》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透视了麦尔维尔追溯本土文化、关注少数族群文化和伟大的人文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作家梅尔维尔的《白鲸》中以实玛利的出海、亚哈的反抗和结局的安排都蕴含着存在主义对于存在、荒谬、自由、选择的哲学阐释,这既反映了梅尔维尔创作的前瞻性,又揭示其见解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解读《白鲸》的生态伦理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思想是关于自然与人伦理关系的思想。在生态伦理的视阈下,笔者重新审视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中亚哈的海上捕鲸和以实玛利的身心成长的内涵:一方面热衷于享受征服自然、捕杀鲸鱼的生命快感;另一方面又质疑工业文明的生态破坏性,向往回归自然。这两方面的矛盾构成了麦尔维尔在生态伦理问题上的思想冲突和内心困惑,也赋予了文本一种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8.
《白鲸》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和璀璨明珠,展示的是亚哈船长为复仇而捕杀白鲸,最后人鲸共亡的悲剧。悲剧是世界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通过纵览世界悲剧文学的特点。阐述美国悲剧文学作品的特色,可以反映出关国个人中心主义意识向帝国扩张主义意识的过渡与转变中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9.
20.
《白鲸》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船长亚哈带领“裴廊德号”水手追杀白鲸,并最终被白鲸带向深渊的故事。除以实玛利外,其他船员全部遇难[1]。像其他许多西方作家一样,麦尔维尔在此小说中运用了圣经人物原型来暗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并借助圣经中的部分情节结构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