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有这样一个句子:“①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②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③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④所以暂时失败了,⑤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此句被许多资料引用作为考题考查学生辨析复句的层次关  相似文献   

2.
在多重复句中,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共现于一个多重复句中——前有表转折的连词,后有表因果的连词,象“(虽然、尽管)……,但是……,因此……”这类复句,如何确定第一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对这一情况略作浅析。笔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分析多重复句应从内容出发。既然复句的关系类型是按逻辑事理确定的,那么,分析多重复句也应按这个标准,以求得复句分析上的协调一致。一个多重复句内具有转折和因果两种逻辑关系,怎样根据逻辑事理确定第一层呢?可以用变换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一个多重复句 ,就要抓住分析前、分析过程、分析之后三个步骤。分析前 ,确定出复句中有几个分句是关键 ;分析过程 ,确定准第一层是重点 ;分析之后 ,整体感知、认真疏理各层的关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下面 ,我就结合教学实际 ,谈谈如何正确分析多重复句 ,和同行们商榷。第一步 ,分析之前。在分析多重复句之前 ,关键的一步是首先确定此多重复句共有多少个分句。如何准确地确定分句的个数呢 ?(1 )不要把复句形式充当单句成分的句子看成是几个分句。例如 :①“一五九年 ,他已经写好《天体运行》的提纲 ,但他知道 ,天动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建…  相似文献   

4.
去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第三大题,出自高中第五册《呆气》一文的练习二。这一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在什么地方?属什么关系?我们觉得值得讨论。试题第2小题的提示部分讲,“(这个长句)除笫一层外,其余各层都有一个标志意思转折的词。”这就明确告诉考生,这一复句不是转折关系的;这题的标准答案是“然”、“但”,显然出题者否认第一层在“然”处,或在“但”处。  相似文献   

5.
复句     
几个意义上互相关联的单句合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叫做复句。构成复句的每个单句叫做分句。例如: ①文艺是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的一条重要战线,文艺领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战埸。 ②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 例①由两个分句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两个分句本身都是主谓句。例②包含两个分句,主语在第一分句里出现,在第二分句里省略了。有的时候,主语在第一分句里省去,在第二分句里才出现。例如: ③听到这个消息,他一转身跳下卡车就往工地跑去。 根据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的各个分句是平等并列的,如例①;偏正复句的各个分句在意义上互相依靠,有主要与次要之别,如例②③。 联合复句的分句之间主要表示以下各种关系: 并列 几件事并列,地位平等。例如: ①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 ②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回忆我的母亲》中有一个二重复句,几种教学参考资料或学生练习测试的参考答案都把其层次划分为:①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因果)②今年不比往年健康.(转折)③但仍不辍劳作,(递进)④尤喜纺棉。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一层是转折关系(有转折连词“但”表明),层次划分在上文所标的②、③之间;所标③、④之间是第二层,为递进关系(有表示递进意义的副词“尤”表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个二重复句到底是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究竟是因果复句,还是一个复杂单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复杂单句,不是因果复句。  相似文献   

7.
一、以逗号作为划分分句的标志例一: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①去鄙视这极易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②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③全句有六处语气停顿,只有三个分句,有两个层次,是一个复句+单句的二重复句。第一层在后,第二层在前。例二:我赞美白杨树,①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②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③如果单纯以逗号作为划分分句的标志就会错误地把分句中的若干语言单位划为若干分句,会误把③“坚强”处划为第三个分句,再把“力求上进的精神”作为第四个分句。其实“象征”的宾语是“精神”,它前面的“今天我们民族斗争所不可缺少的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都是它的定语。这是一个单句+复句的二重复句,第一层在前,第二层在后。  相似文献   

8.
怎样分析“虽然…,但是…,所以…”这类复句浙江鄞县五乡中学吴伟妙“虽然……,但是……,所以……”这类复句第一层次究竟分在何处,黄德焘老师的《这类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分》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5期)从分句的内容联系入手作了细致分析。其“内...  相似文献   

9.
多重复句是初中汉语知识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第一层关系难找。只有找准了第一层,下面的分析才有可能正确。现将找第一层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固然,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但是从实践中来的却并非都一定是正确思想.人们经常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干着同样的工作,进行着同样的社会实践,可是有些人就能产生正确思想、而另一些人却产生了错误的(包括反动的、荒谬的)思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见,单单说个“实践”还不能完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或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其中尚有一系列的环节和因素需要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第六册(16-30)     
十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本文所阐述的道理为依据,尽可能引用文中的语句,解释下列短语:1、正确思想.2、社会实践.3、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4、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参考答案①人们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到社会实践经受检验而证明其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规律的认识.②即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分为由物质到精神和由精神到物质两个阶段,每个认识阶段都有一次飞跃,这就是所谓"两个飞跃".产生于认识过程第一阶段的飞跃是第一个飞跃,即人们对客观外界现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相似文献   

12.
这几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划在这里浙江省兰溪市一中郑金法黄德焘老师的《这类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分》(见《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5期)一文,对三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很值得商榷。黄文在运用“内因外因论”分析时,忽略了一个最基...  相似文献   

13.
<正> 学生学习多重复句,普遍感到找准它的第一层颇为棘手,统领全句的第一层找错了,其余层次就往往找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曾向学生介绍“这、那”代示法。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找第一层,既简易又见效。 所谓“这那代示”,就是根据多重复句可简缩为单重复句形式的道理,利用原句出现或增补的关联词,然后用“这”去代这个多重复句的前整部分,用“那”去代它的后整部  相似文献   

14.
全句总观底层验证———多重复句分层方法的探讨□临夏中学崔学林正确理解多重复句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文意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准确推理的基础。划分复句的目的在于理解它;反过来讲,只有理解正确了,才能划分得正确。分析多重复句时,准确把握第一层关系,是...  相似文献   

15.
〔问疑解难〕 1、复句有哪些类型? 复句的类型有9种: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解说复句。 2、复句的扩展有哪些现象? 多重复句是由一般复句扩展而成的。一般复句扩展为二重复句有三种方式:①复句中的前一个分句是个单句,后一个分句扩展为一个复句,即是单句|复句;②复句中的前一个分句扩展成一个复句,后一个分句是一个单句,即复句|单句;③复句中的每一个分句又扩展为复句,即复句|复句。一般复句扩展为三重复句有五种方式:①复句中的前一  相似文献   

16.
一、联合复句类 1、并列复句与选择复句①庸俗者注视着自己的名字,高尚者关心人类的事业。②我是反对他错误的批评,不是反对他批评错误。③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④你不是土匪,就是金大眼的还乡团。⑤你去办,还不如她去办。上列五个复句中,第一分句和第二分句所表述的意思都是对立的,这是它们相同之处,也是容易被混淆的地方。但它们又有相异之处,这是区别它们的关键:例①和例②均为肯定第二分句而否定第一分句,  相似文献   

17.
太平公主一系在睿宗朝势力达到顶峰,利用朝政斗争削弱玄宗势力,双方斗争不断激化,于先天二年七月的先天政变,最终以太平公主势力被清除告终。本文试探讨睿宗朝至先天政变双方的政治格局,分析双方的斗争过程,得出造成太平公主一系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自身正统性等都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关键原因在于对兵力的掌控不足,造成了太平公主一系最终的失败。另外,政变中不同人物的结局也各不相同,其中家族出身是影响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徐特立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学习徐特立教育理论的意义中国近代史是人民大众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的历史。在这个斗争过程中,从工人到农民,特别是先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曲。而徐特立在这个伟大的斗争中,为着推动中国的前进,为着争取民族的解放和社会解放,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向一切黑暗势力冲杀,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徐特立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受封建教育,十八岁开始教私塾。他多次谈到,开始教私塾的时候,正值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不久,中国社会进一步殖民地化了,康梁维新派思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国的高考试题,是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的。然而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的第6小题,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确实太使人感到遗憾了。(这道试题见第25、26页) 很显然,这道题是要考查考生分析多重复句的能力的。从教纲和教材的要求来看,这一考查无疑是正确的,而且题中所选用的材料——一个由6个分句组成的多重复句,也是很规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是出在供考生选择答案的四个选项上。这四个选项竟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我们"是谁?《正说鲁迅》(中国海关出版社)40页上说:"鲁迅威望太大了,|政府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笼络大知识分子,|||表示政府很民主,||即使像鲁迅这样的人天天骂我们,|||但还是要每月白送给他300大洋。"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分三个层次(见上面加|号的标记)。第一层是因果复句,因为鲁迅威望大,所以国民党政府对鲁迅采取了每个月送大洋的做法。第二层是目的复句,国民党政府这么做,是为了表示所谓的"民主"。第三层有两个复句,一个是并列复句,以凸显国民党的两个目的;一个是让转复句,表示即使鲁迅骂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仍然是大洋照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