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节,解放军报社高级记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江永红同志是从我军基层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军事新闻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对江永红同志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新时期军事记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     
《军事记者》2012,(2):F0004-F0004
军事记者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 军事新闻信息荟萃的园地 军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 军事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万红金 《新闻知识》2002,(11):30-31
一、记者有风格记者的作品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向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我坚持认为,记者应有自己的风格。从新闻实践来看,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都是讲究美学效果的。在中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中,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比较成熟的记者。如意大利的法拉奇,美国的斯诺、李普曼,日本的本多胜一,中国的范长江、邓拓、穆青和柏生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富有创意的地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雨果在谈到文学时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  相似文献   

4.
刚毕业那段时间,抱着对新闻报道的满腔热情,三两天就写出一篇“大作”,总是希望能在报社哪个角落里能找到一块镶嵌着自己大名的章,可翻来翻去了很多天却始终没能找到那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就在我将笔纸入库的时候,偶然的一件事又把我拉回了原来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记者风格与新闻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的风格体现在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新闻在传播消息提供信息,完成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等其它功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与愉悦感.  相似文献   

6.
韩成利 《军事记者》2005,(12):64-64
参加军报第十五期新闻函授,我结识了《军事记》进位朋友。  相似文献   

7.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8.
何谓造“神”?就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把道听途说的事,当新闻事实去采写,并堂而皇之地刊发在报纸上。武汉出现“酒变油”的谎言,开始就是两三家媒体炒出来的。这儿我倒钦佩《北京青年报》,他们敢于做开顶风船的角色,刨根追底。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目前,不少记者忘却了这条真理和铁的纪律。他们带着浮躁的心态去写浮躁的人和事,使不少企业家、大阔佬倒在他们的笔下。不是么?闻名全国红得发紫的企业家,改革先锋栽了,有不少变成了阶下囚。江苏建湖有个“黄金灯饰”集团曾名扬海内外,结果空了壳子,人…  相似文献   

9.
10.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二炮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短则20来天,长则2个多月,常常走的时候穿着军大衣,回来时只穿单军装。在家过不了几天,当新的精神和任务一来,又得赶紧下部队采访。家中之事,根本无心也  相似文献   

11.
12.
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写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身在“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免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这种强烈的反差,就反映了记者在思维方式的差距。毋庸置疑,记者素质是靠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这种素质的积累形成便成就了记者的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要求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善于“同中求异”,使报道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魅力。而得力于这种思维方式,记者就会从相同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时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得军事新闻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复杂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化和提高军事记者的能力素质,使之适应新传播环境下的军事新闻宣传工作要求,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看来,军事记者在采写军事新闻时要求新求变、用心用情,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郑椿霖 《军事记者》2006,(11):19-19
军事新闻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走进他们的心田,直接影响着宣传官兵、教育官兵和服务官兵的效果,也与报纸的生命力息息相关。要想拉近军事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军事新闻的亲和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材定题力求贴近实际官兵生活的原生态画面是军事新闻的“沃土”,脱离这片“沃土”,军事新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的军事新闻作品历时虽久,但读起来依然让人回味无穷,有的甚至能让读者读出眼泪来。新闻作品是否吸引人,不在于事件有多么重大,事迹有多么突出,而在于军事新闻有没有内涵。例如:解放军报2001年1月25日一版刊登的《敬礼,无名小站两士兵》。记者把目光锁定在不为人知、默默无闻的两名战士身上,寥寥数语,便把战士们春节坚守岗位的忠诚和浓浓的思乡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姐姐说:‘你3年没回家了,爸妈以为今年你能回来过年,特意杀了猪,还几次到路口守公交车’。小赵的喉头滚了好几下,愣半天,终于没能‘幽默’出来。”记者在记录战士与亲人的这段通话时,言语虽然朴实,却直接拨动了广大读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弦。军事新闻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关注官兵喜乐和感受。广大官兵关心什么,新闻报道就应反映什么。军事新闻的“触角”应向官兵真正关心的领域不断延伸,尽量满足广大官兵的阅读需求。比如军报的一篇《宣传橱窗怎能只宣传领导》的新闻报道,标题十分醒目,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解放军报关于朱桂全、丁晓兵等的宣传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主要原因,也在于选材和定题上的成功。报道体现了“贴近性”,直接切入广大官兵关注的领域,让他们感受到了只要自己善于钻研、刻苦努力,同样能像他们那样在普通的岗位建功立业。报道既宣扬了先进典型的事迹,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广大官兵投身部队建设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AP英语新闻写作风格即美联社英语新闻写作风格,指多年来美联社所形成或指定的一系列有关英语新闻写作的规定样式。内容主要包括客观报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的基本内容,包括新闻英语语法、商业英语新闻写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网络应用指南、媒体法简介等。因为美联社写作风格对英语新闻写作乃至一般英语写作均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所以了解、学习、掌握其内容不仅对英语新闻从业人员非常重要,对一般英语学习者来讲,也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军事新闻的写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但如果拘泥于这些模式,它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桎梏,军事新闻就会变得死板僵化。而散文化写作却能给军事新闻注入一股清新明快之风,但要注意散文化的度。军事新闻写作模式化的表现纵观军队报纸,当前部分军事新闻在写作上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凌县人武部自1996年以来,每年都给新闻报道员订阅一份《新闻与成才》杂志,并把它作为业务学习、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教材。今年3月20日,为提高报道的质量,机关组织召开了一次新闻报道会,专门座谈了如何学好用好改名后的《军事记》。下面是与会的发言要。  相似文献   

18.
李燕 《新闻窗》2005,(6):66-66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换言之,是采写者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本领。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19.
张果  马衍鹏 《青年记者》2010,(12):78-78
随着我国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军务公开工作也逐渐展开,军事新闻发言人也在军务公开的大潮中走上了前台。  相似文献   

20.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与每一位读者朋友一起豪情满怀地迈进了2003年的门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的《军事记者》杂志怎样办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本刊部分特约顾问在“新年寄语”里提出了很中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我们的刊物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