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占宝 《上海教育》2006,(9B):56-57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的、准确解读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话题本身。首先,“学生”不仅是整体,更应是个体。一所学校,特别是名校,要有一些“盆景”或“光环”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其次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按照新的发展性教育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懈努力,我们探索了一条适合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的“三为本”发展性教育办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本”,以教师“三品”形象发展为“本”,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本”,初步形成一个“三本”一体,教与学和谐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师生幸福的乐园和求知的殿堂。 一、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能够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这是我们办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生命关怀:生本教育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生本教育“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赋予教育以关怀的品质,体现了教育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升华为一种关怀,关怀比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应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遵循人的生命的特点。即生命的自由成长,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打造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使教育完成以“知识为本”向“生命本体”的转变。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我需求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需要从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回归生活,构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生命课堂.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谈谈生命课堂的具体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讲:“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学校管理是办学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工作实践中,树立“教育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生命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倡导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唐盛昌 《上海教育》2006,(9B):48-49
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然而学校真正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却是一件十分困难且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学生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呈现个体差异的、有生命主体意识的、面向未来的、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学校教育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均需要校长、教师有大智慧与勇于变革的勇气。这里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校长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大智慧。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崔同春 《考试周刊》2010,(42):77-78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导课堂,应该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数学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践行“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的真正入格首先不是方法等“技术”问题,而是正视作文是生命行为的问题,不能见文不见人。要承认生命,因为那物化形态的“文”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文是生命灵动的凝结;要尊重生命,以生为本,顺应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还作文以童真、童趣;要关注生命,跳出以师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文为本的“怪圈”,纠正学生本体的异化。作文教学入格的标志是以作文为载体,实现人化生命的唤醒,缔造高质量并力求完美的生命。作文教学只为学生写出好作文而窃喜,仍是“目光短浅”;意识到作文只是中介,只是过程,只是形式,凭借此而生成能力,提升素…  相似文献   

13.
以人的发展为本,营造最佳教育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的教育,首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熏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当然,现代学校还必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发展要优先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一黄浦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营造最佳教育环境”。“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把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教师和学生而展开,使师生互为依存,同时发展,并使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环境。所谓“最佳教育环境”,不仅仅指硬件环境、物质环境,更重要的还有软件环境,文化的、精神的、人的环…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双本理念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本课堂亦即践行生本教育思想的课堂,是一种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型教学形态。生本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不仅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场所,更是启迪智慧、追求自由幸福的生命舞台。  相似文献   

15.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非是要让学生“我行我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决不是让学生“我行我素”。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就必须坚持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的基本宗旨。人本主义者认为,知识世界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  相似文献   

16.
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更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我校遵循“以人为本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本着“务实求新”的原则,努力探索一条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够体现生命价值和生命成长的校本教研之路。  相似文献   

17.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7):F0004-F0004
北京市宣武区上斜街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学。学校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办学,树立了“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科研为先、教师为本、善待差异、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以“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需要”为研究重点,以科研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深入探讨“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一、坚持学生自能发展的取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取向定位于学生的自能发展,首先,是其“为人”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是什么?西方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乌克威尔认为,人的生命是“终极的和自决的实在”。朱光潜先生说:“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人作为一种生命,有其生长的本然性,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能发展中,作为有人性的生命,有其追求类主体价值的能动性属性,他应该自能发展;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作为有潜质和创造天性的生命,有其发展的无限可…  相似文献   

19.
付乃群 《辅导员》2009,(18):45-45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活英语课堂,笔者尝试引入了一系列趣味活动,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培养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 2 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正是为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为他们日后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实验 ,初步形成了“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课题基本结构模式。本课题立足“自主”、突出“发展”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它是以研究“如何在教师正确指导和帮助下 ,学生通过自主‘读、思、议、练’的实践和探索活动 ,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促进认知和人格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