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韵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拉。  相似文献   

2.
程颐说:“学者先饕会疑。”张载说过:“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藤、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起思想的火花,找到成功的感觉,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时不可全盘接受,而要信而不迷,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就说过:“德不孤,必有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有德行的人才能有好朋友,学生首先应当加强“孝、悌、信、仁”等品德修养,“有余力,则学文”。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重点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到了近现代,人们更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视为成功的今天,教育的功利化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可贵的,也是充满矛盾的,是精华与糟粕杂陈的。作为哲学家,孔子是知天命、畏天命、重丧祭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但在认识上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的唯物主义观点。作为政治家,孔子的思想是从周、复礼、保守的,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作为历史家,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有作的伟大的文献古籍编辑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是伟大的创新者。他虚悬“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存而少论,强调“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以上几点,是我所赞同的对孔子的评论,不必详述。在这里,只谈“道问学”与“教学半”。  相似文献   

5.
一、何为叩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  相似文献   

6.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关系最为重大的是,要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件。”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张载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这些论述无不说明了精神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乐华文 《教师》2010,(13):76-77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关系上,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又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张悦华 《山东教育》2002,(34):14-15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载入《宋史》之中而被广为流传。试问:用半部《论语》处理国事、治理天下,那另外半部《论语》作啥用呢?有答案曰:“半部《论语》兴教育”。《论语》作为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言行集录,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苦学乐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教育理念,时至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广大。孔子首…  相似文献   

9.
“束修”二字,自皇侃疏:“束脩,十束脯也。”朱熹注:“脩,脯也。十艇为柬。”后之学者皆以“束脩”为弟子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今传本孔安国注:“言人能奉礼,自行柬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并未明言此“束脩”即是“束脯”。《尚书·秦誓》孔颖达疏:“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脩饰’,此亦当然。”《后汉书·吴佑传》:李贤注:“束脩,谓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已上也。”’是孔安国、郑玄谓自十五岁“束带修饰”之童子以上者,孔子“未尝不诲也”。孔子设教授徒,“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亦即《礼记·大学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必待大学之人,故孔子授徒,似不当以“束修”即“十艇脯”为“诲之”的条件,而当以是否具备大学学习资格为“诲之”的条件。故本章“束修”之说,当以孔颖达引孔安国《论语》注及李贤等引郑玄《论语》注义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孔子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孔子的“为政在人”、“为政以德”、“为政爱民”、“为政用人”“为政艺术与为政气质”等论述和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然,文章也指出,孔夫子必竟是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今日研究是为了抛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1.
李维花 《农村教育》2007,(12):25-26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并克服缺点。  相似文献   

12.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也就是说:研究学问,想探求到深层的真理,其关键在于多阅读。阅读是人们借助书籍这一“人类进步的阶梯”登上文明殿堂的必由之路。它对一个人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是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陈雨琴 《考试周刊》2012,(24):112-11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好学、乐学”,即“喜欢学、乐于学”,  相似文献   

15.
李卫 《阅读与鉴赏》2009,(6):22-22,56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学必始于观书。”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一种自主、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和文本进行对话,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明确的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和二者分割的严重危害.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四书集注》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很难想像一个有学问、有涵养的人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林语堂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就是一个有品德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以前,《文侯之命》向来被视作《尚书》中的普通一篇,但进入宋代后,大批学者特殊视之,认为孔子将其收入《尚书》必有深意。他们或者认为孔子是为平王志气衰颓而哀伤,或者认为是要昭彰平王之罪,又或者认为孔子对平王仍有所期待。这一学术现象是与义理之学的兴起密不可分的,甚至还与靖康之难有关,因此南宋学者尤其热衷此道。他们的理论依据都是建立在“孔子定《书》”说的基础之上的,其论证难免有师心自用之嫌,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其影响也十分深远,元明理学诸儒自不必说,即使清代常州学派亦有因袭之处。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的理科教育委员会指出,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要教会儿童学习。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会学,为将来学会生存打基础。因此,学法指导是同当代社会教育、生存观念合拍的。孟子曰:“大匠诲夫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点明了做事求学应有方法。荀子在《劝学篇》里指出:“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