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题画诗是艺术融合的典型与艺术接受的产物,它兼有诗、画、书的多重美,又体现着接受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关系.它是诗人、画家、书家共同创作的结果,并随着文人画创作的高涨而在元代走向兴盛.在对兼有多种艺术身份的题画诗的研究中,考察书家的题画诗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以元初赵孟烦、邓文原、鲜于枢三大书法家为例,通过深入解读其题画诗,发现展现情景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分别是三家始终坚持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源于三家分别以形神兼备、生命底蕴、景物气度为原则的绘画接受模式,并分别与三家各自以中和、韵致、骨力为特点的书法风格相一致.本文拟通过挖掘三家题画诗的诗歌创作模式、绘画接受模式和书法题画的风格以及其间的内在联系,探索题画诗创作中诗人与画家、图画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徐渭的题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黎英 《文化交流》2009,(10):57-59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徐渭1474首诗歌中就有300多首题画诗。徐渭的笔墨大写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其题画诗亦诗亦画,使诗歌充满着直观丰富的画意。诗画兼擅,诗画兼融,决定了徐渭题画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的也是艺术的样式和品种。这是国人的一个杰出的文艺与文化创造,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与人类的独一无二的审美对象。它是诗、画和书法,三者结合的一个艺术综合体。因此,它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4.
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谋生、荣生和乐生,其中"乐生"为最高层次,既是审美目的之所在,又是休闲追求之所至,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内容。人们实现"乐生"的过程,正是获得自由、愉悦并实现自我满足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休闲的过程。文章从清代李渔的审美理想切入,梳理李渔审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总结其审美理想,试从存在的层次分析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并总结其中体现出的休闲学意义,对现代休闲的研究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女性是杂剧作品中着力刻画的一类形象,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较之前代相比出现了新的性格特征,她们试图挣脱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女不嫁二夫"的传统文化观念。这种叛逆女性形象产生的背后是元代独具风貌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多元化、创作主体心态,受众审美趣味的共同作用下,叛逆的女性形象在元杂剧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正当名闻遐迩的西泠印社一百周年纪念之际,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题画诗集《吴昌硕题画诗笺评》,经昌硕故里李弘伟君历经7年的精心编撰,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 作为大师故里后辈的我,有幸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深感荣幸,然而读着编着,忽然愧惶和汗颜起来:是啊,大师的书画篆刻艺术早就盛名赫赫,被世人推为一代宗师。然而作为大师的诗艺,我却不甚了了,这次一篇又一篇地读着这部集800余首诗作之大成的皇里巨著,我的心灵顿时被震撼了!原来这位中国的伟大艺术家不仅在书画篆刻艺术上为国人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诗之艺术上,也为世人立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7.
唐代题画诗的发展在杜甫之上达到了高潮,杜甫所创作的《饮中八仙歌》是其诸多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篇作品,它在体裁上往往被人怀疑为题画诗。该文通过对杜甫题画诗的罗列,认为《饮中八仙歌》在题材上并不一定属于题画诗,但在内容上极具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更加接近于空间艺术的呈现,在多个层面促进了后世大量相关诗意画的转释。宋代之后,尤其李公麟以来的画家,唐寅、任仁发、张翀等以各自的独到理解打破了诗画壁垒,书写了《饮中八仙歌》的接受史长卷,也在多个方面加速了“饮中八仙”形象由语言到图像的超文本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张跃东 《职业圈》2011,(6):23-24
马斯洛心理学需要理论的分析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马洛斯的心理学被称为第三代心理学。他将生存动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两类:一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以及获得尊重的需要。另一类是由成长引起的高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  相似文献   

9.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分三个阶段展开:起始阶段即找准审美活动的切入点,巧妙地完成由日常心理向审美心理的转化;审美展开阶段即审美感知过程和审美理解过程,使学生美感体验更加丰富、深刻和强烈;审美效应阶段即寻味审美情境,积淀审美经验,充实提升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王金宝 《职业圈》2007,(9S):113-114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分三个阶段展开:起始阶段即找准审美活动的切入点,巧妙地完成由日常心理向审美心理的转化;审美展开阶段即审美感知过程和审美理解过程.使学生美感体验更加丰富、深刻和强烈;审美效应阶段即寻味审美情境,积淀审美经验,充实提升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阮籍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玄学家,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用玄学——审美——文学的全新理念,对阮籍作品中的审美理想给予单独的、完整关照,探讨阮籍的玄学思想对其诗歌作品审美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州园林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烙印,是中国历史人文与江南区域特色相融合的产物,集诗歌、绘画、造园等艺术于一体,汇合了东方的审美和精神内涵。明代后期,政治情况急转直下,隐居不仕之风盛行。私家园林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包容自我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念的理想境地,形成了集文学艺术与恬淡情调为一体的中国特有的生活形态。在江南诗性文化的熏陶下,园林艺术的审美意识向着风雅清朗的方向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该文从地域人文关系和造园要素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分析苏州园林艺术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和旅游、文化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突破点。中国诗词便是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浙江山水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练、意简神远、情景交融。诗词的成功对外译介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和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该文从语义、语用、审美三个维度展开了对山水诗词译介过程中不同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尝试总结浙江山水旅游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文化翻译者应做出的英译策略,包括文化信息的分离、历史信息的整合、思维模式的同化三个方面。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山水旅游文化创新传播与对外推广的新策略,以期为促进文旅产业的模式创新、跨界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元代审美风尚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大元"的建立,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和物质力量骤然增强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特点来,即它们的异变性、民族性、开放性、质朴性和阶段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品格.就其理论性而言,蔡元培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审美代宗教"的著名命题,并将这一命题置于宗教世界统一性图景在现代发生分化与瓦解的背景之下加以论证,其论证材料不仅有源于西方的,而且也有源于中国的,因而具有跨文化性;就其实践性而言,蔡元培特别重视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注意到审美教育与现代性社会发展的互动,充分注意到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佛教本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为了扎根东土,求得发展,佛教不得不适应中国固有的思想与文化,并与之不断交流融汇,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唐时期出现的禅宗,就是传统佛教不断世俗化、中国化的结果。在众多的中国佛学流派中,禅宗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史和美学史上看,禅宗不但和儒家、道家等学派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而且直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笔者曾有专文论述禅宗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兹不复赘。总而言之,禅宗是把“涅槃”的虚幻境界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审美体验呢?笔者认为,禅宗审美的不二法门,就是它所极力标榜的“顿悟”。  相似文献   

18.
《饮膳正要》是一部系统介绍元代宫廷饮食文化的专著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对该书不同民族和区域食品在元代汇聚交融的历史考察 ,揭示元代饮食文化的多元性。作者认为 ,各地、各民族乃至各国间的物种交流、物产交流和各类食品加工技术的交流从一个侧面再次向人们证实 ,元代是继唐朝之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19.
小集南唱成佳音昆山腔是昆曲的前身,它始于元代末年的浙江昆山,作为“小集南唱”的清曲流行于江南一带。南曲在明代中叶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北曲清唱家魏良辅流寓浙江太仓(元代时昆山所辖),开始致力于改革南曲。他以昆山崆为基础,吸收了北曲中的演唱技巧,并与当时的一些器乐名家合作,结成在艺术上有共同见解和理想的创作集体,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魏良辅非常讲  相似文献   

20.
装饰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