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狼似虎的“黄衣使者白衫儿”,耀武扬威而来,应先有卖炭翁“回车”逃避,下文才有“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动作.诗中写道:卖炭翁从终南山“晓驾炭车辗冰辙”,到“市南  相似文献   

2.
“系向牛头充炭直”,是白居易的乐府诗《卖炭翁》中的最后一句。一般的讲法是:卖炭翁无可奈何地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结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代价,因而把“系”念作“ji”,把“卖炭翁作为“系”的主语。这样的讲解是不妥当的。因为,其一、它不符合诗的原意。作者写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就告诉我们,一车炭有一千多斤,以“半匹红绡一丈绫”来充当炭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卖炭翁为了“身  相似文献   

3.
漫话香兽     
提到炭,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首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佳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烧炭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实,卖炭翁烧的是一种普通木炭,而豪门大户用的却是“用屑炭作兽形”的兽炭,时人雅称其为“香兽”。《晋书·羊祜传》载:“祜性豪  相似文献   

4.
对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一句中的“正”字,一般唐诗选本均未加注,都以为它是一个极容易理解的熟词,大多数语文教师及一些“教参”都毫不经意地把它译成了“正好”或“恰好”。可是仔细想想,卖炭翁身上衣服所以单薄,并不是他有衣未穿而不意遇到了大雪,这里根本没有意外的巧合,所以把“衣正单”说成是“衣服恰好单薄”或“衣服正好单薄”并不贴切。近读林从龙、侯孝琼两位先生的《古诗词曲欣赏》(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说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不但说了“这充分表现了卖炭翁矛盾复杂的心理”,还…  相似文献   

5.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6.
作为“苦难与阳光之子”的加缪,在自身的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反抗精神,爱与信仰是其反抗精神的实质。在他的哲学随笔《西西带神话》和《反抗者》中,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与“普罗米修斯”是独具特色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分剐为“个人反抗的代表”和“群体反抗的代表”,二者能够以独特的角度折射和再现出加缪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7.
析疑四则     
一、白居易《卖炭翁》诗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课本注释“辗冰辙”的意思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这种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既然是“夜来城外一尺雪”,遍地都是上尺深的雪,而卖炭翁又是“晓驾”,那么就绝不会“轧着”别人的“冰辙”前进,只会由他自己的车子把雪地轧成冰辙,也就是说,卖炭翁的牛车走过,在雪地上留下一条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开头有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开篇简介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一个费解的句子:“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驾着炭车去长安,在“市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本对《卖炭翁》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中“辗冰辙”的注释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辗,轧,辙,车轮轧过的痕迹。”据此全句的意思就是:卖炭翁很早就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单从字义的注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是从诗文各句间的内在联系,从作者对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诗的主旨等方面细细品味、分析,该注释就显得苍白、生硬而缺乏表现力,显然是欠推敲的。诗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前一句规定了一个具体环境——冰天雪地,为后句的行动描写作了渲染、铺垫;后一句则是对卖炭翁在这一具体环境下的行动的具体描写,这个行动描写紧承上文外貌和心理描写,是行文和表现人物的必  相似文献   

11.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者得焉”这句话,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因为他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显然回避了造成捕蛇人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2.运用资料,启发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有的作品思想局限性不太明显,但却有必要提出。所以我就恰当运用资料,让学生将其与课文对比。《卖炭翁》对卖炭翁的形象较多的是表现其儒弱、敢怒而不敢言。这  相似文献   

13.
蒋蔚祖是《财主的儿女们》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过去人们对他却缺少应有的重视。在他身上,封建父爱所带来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生存困境中所作的“原始强力”的反抗都鲜明地表现出路翎创作的特点。但这种表现,特别是“原始强力”的反抗给路翎的小说带来了难以突破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是基于对炭民的深切同情写成的,2001年12月7日的《焦点访谈》对福建武夷山区滥砍林木的报道,则是基于对环保的忧患意识而制作的。同是“满面尘灰烟火色”的卖炭翁,由于时代赋予了他们完全不同的社会内涵,他们的行  相似文献   

16.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反鸦片战争是“反抗外敌”的“义战”。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就表现了“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这种伟大精神在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的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卖炭翁》中有这么一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其中“系向牛头”的“系”读作 jì还是读作 xì。我过去一直似懂非懂。记得小时候学习《卖炭翁》,对于教材的注音——教材注明“系”读作 jì——我心存疑惑,曾经问同座,这里的“系”真的应当读作 jì吗?同座回答:“别操那份闲心,书上怎么注你就怎么念!”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由学生变成了教师,一名语文教师。前不久,我在准备《卖炭翁》一课教案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系向牛头”  相似文献   

18.
孙建华 《学语文》2003,(3):19-19
“半匹红绡一丈绫”是白居易名篇《卖炭翁》中的诗句。许多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语文教师都在向学生传递信息:白衣使者和黄衫儿把一点陈旧的绫和绡,给了卖炭翁,作为千斤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评析生动精美的字词 笔记中难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解释含义;运用精妙的字词评析运用的妙处所在。如: ①年近古稀的外公,精神仍十分矍铄,就像一棵上了年岁却仍然挺拔的松树。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个铁人,狂风吹不折他,巨浪掀不翻他,霜雪冻不坏他。 古稀(xi):指人70岁(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矍(jue)铄(Shuo):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②老头(卖炭翁)裹紧了衣服,蜷缩在那里盘算着…… 三个动词运用贴切,真实地写出了卖炭翁的形态和心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动词用得好,拟人…  相似文献   

20.
“戴凤莲”在《红高粱家族》中时一个独具魅力的形象,她敢爱敢恨,性格中充斥着野性和情欲,敢于冲破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反抗传统伦理道德,给人以崭新的生命形式.论文中将深入地探讨戴凤莲形象以及精神内涵和生命价值、精神情感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