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习作例文,就其本身而言,有着明确的训练之点,就小学阶段整个作文训练的链来说,又是其中一环。也就是说,每篇习作例文都体现着不同阶段作文训练的内容,将每次作文训练的内容串连起来,正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线。而所有这些,都体现在每篇习作例文后面的习作要求中。所以,只有把握习作要求,才能扎实地完成每一次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高年级段习作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本文将谈及如何培养学生习作的情感、习作能力和习作创造,而这三方面的核心是习作情感和兴趣.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有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重点,落实标准要求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其意义,重点是应用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5.
习作     
一、知识概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要学会表达真情实感,把内容写具体;会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进行分段表述,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相似文献   

6.
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习作要靠生活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实践表明,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把生活当作源泉,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习作     
一、知识概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要学会表达真情实感,把内容写具体;会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进行分段表述,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编辑室副主任、小语教材主编蒯福棣同志指出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作文”改为“习作” ,意在强调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性”的。把“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提 ,是为了把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幻想提到比较高的位置 ,这是考虑了学龄儿童的思维特点。这样 ,学生的习作就会有比较丰富的内容 ,儿童的创造力也能在习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请认真领会这一精神 ,设计您的“征文”。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文属“习作训练设计” ,主要内容有 :1 训练内容或题目 ;2 训练目的要求 ;3 作前准备 ;4 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5 学…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习作教学中,存在着改得过细、统得过死,评价随意、方法单一,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等问题,导致学生不会作文更不会修改,使很多学生失去了习作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能写会改,优化习作评价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一、评价的内容全面化1.对习作能力的评价。习作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全面评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较低,已成为遏制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习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改为“习作”,中年级习作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可写见闻,也可写想象;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据需要写应用文.这些要求的调整突出了习作的内容,淡化了习作的形式.新课还强调学生习作的“记实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开掘习作的“源头活水”,使学生愿写乐写,通过习作抒发对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尽管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降低了对作文的要求,将"作文"改为"习作",即练习写作之意.但是,小学生憷头习作的问题仍旧存在.分析起来,学生习作不仅难在客观要求上,更难在主观感受上.如果对事物没有感受或感受不深,也就是"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没有或很小,当然就无从下笔.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是对中年级习作提出的阶段性目标,目标非常明确,对于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让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勤于习作.  相似文献   

14.
习作     
复习目标 通过对习作的复习,使学生作文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写作兴趣得到激发,最终达到小学阶段在习作方面总目标的要求. 1.掌握习作的基础知识和进一步了解习作的基本过程.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5.
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我深深体会到,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切实降低习作要求。百年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定位和要求一直都偏高。建国后的各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定位都是"作文"而不是"习作"。1978年和1986年两部大纲都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1986年大纲要求小学生作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尽管1992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定位仍为"作文",还要求"会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相似文献   

16.
习作话题的选择与设计是习作有效进行的前提.然而,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了解得还不够,习作话题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另一方面因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采取封闭式命题方式,使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严重阻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欲望,造成不少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以致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标准还对不同学段的习作制定了不同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讲究训练步骤,首先教学生写几句话,然后教学生写片断作文,最后教学生写成篇作文,同时还要讲究教学方法,把握训练重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作文必须通过用词造句、具体记叙、审题立意和有条有理这“四道关”。一、引领学生通过用词造句“关”造句是作文的基础,小学生作文必须从写句子开始。低年级的作文主要是看图写话,设定的内容是现成的,要求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即能将其说出。但是…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开展《新课程实施中,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后,我对本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习作感到最恐惧的是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如何改变学生习作就头  相似文献   

19.
习作     
一、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达到大纲要求:1.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按要求写成简单的记实作文(含观察日记)或想象作文,或读书笔记(指读后感)、书信等;2.用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3.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不说假话空话,会分段叙述,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4.能修改自己的习作,或交换修改他人的习作;5.养成和巩固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二、自主练习根据上述目标,下面从体察和积累、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组材、表达和修辞、修改和标点等五个方面设计题目,…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点评则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直接和快速地指导学生习作.教师巧妙而且精准的点评,能够激发学生对作文的习作兴趣,同时也能有效的推动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作为教师,必须要能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点评意见,对学生的作文习作做出科学的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