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精神关怀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存在主体、客体和内容的缺失。随着中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转变为包括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的现实关怀以厦时生命意识和健康心理为主要内客的终极关怀的关怀精神。要实现关怀的转型,必须实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关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尺度。在实际工作中,施助者的实用功利思想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明显,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体差异,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导致贫困生资助功能窄化、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将人文关怀作为贫困生资助的核心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文关怀与制度规范、资助形式与资助内容、资助过程与思想教育等的关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努力构建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人文关怀”在理解上存在三个误区,即将人文关怀理解为关心学生生活、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设置人文课程。这些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应该从广义上理解人文关怀,它涉及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人的文化、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大学的人文关怀应该具有五种指向,即自由探索精神以及对失败和错误宽容精神、复归人性、回归生活、彰显个性和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4.
关注人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本品格。培育主体的向善性、自主性、超越性等品质,追求和谐发展的主体人格,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主体人格培养教育以学生主体人格健全发展为核心,实现人文关怀对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价值、主体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治理大学校园贫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理念.针对当前贫困生存在的思想心理问题,高校应走出误区,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关怀、精神关怀以及能力关怀,建构起贫困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山东省滨州市A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发现A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现状在文娱活动参与、子女情感关怀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区服务质量较低、子女情感关怀不足以及自身心理状况不同。为进一步满足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状况,需要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加强子女孝道文化以及调整自身生活心态。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多媒体技术发展和主体性教育背景下 ,要重视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以及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性关怀。实现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性关怀 ,必须从教师作用的正确定位和学生地位的提升两方面努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品格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是多媒体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取向,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价值目标,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德育内容,把尊重学生主体性作为德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以实践教学作为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关键环节,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在人文关怀视域下,"三观"教育的要素、过程及学生主体性要求均不同于传统的"三观"教育。人文关怀视域下的"三观"教育,追求的是以学生"三观"意识的主体性、"三观"品质的个体性及情感、精神健康发展为价值目标。因此,需要通过强化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方法以及人文关怀能力等途径实现"三观"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学精神是教学能力的精髓和灵魂。优秀教师的教学精神体现在敬业与乐业精神,人文关怀与人性关照精神,改革与创新精神。深入研究教师教学精神的相关内容,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因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人文精神的弘扬、心理素质的健全、精神家园的营造等已是关系到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铸造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的部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少对人的精神关怀、缺少一种"真诚的精神权威",如果还执着于只注重外在功能的层次,那它就只能是内容高尚的形式教育。因此,需要从问题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性认定方面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精神造就品质的能力,真正担负起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对"教师实践力"研究只见散落的论点、少许的数据分析,对其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还相当薄弱。教师实践力是指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以策略性思维驾驭教育实践并与之协调、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教育的建设力,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生产力"。如果说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那么实践力就是"精神生产力"。通过认识教师实践力的特质、建构教师实践力的模型、划分教师实践力的"度"并评定等级,进而建设与发展教师实践力。  相似文献   

14.
本运用教育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当今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状况,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与生态环境这一新的课题,进而论述了它们二之间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协调发展问题,最根本的就在于改革的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及对人类所处的现实生存环境的整体关怀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满足现代人代人物质生  相似文献   

15.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6.
高校应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教会学生既知道"为何而生",又明白"如何而生",着力于学生理想信念,志趣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通专结合,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富有敬业和创新精神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三育"教育模式进行探讨,构建"三育"结合网络,提升大学生文明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全面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与哲学精神相契合,哲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内在素质、提升精神境界、提高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哲学是各种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哲学在素质教育中更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学中有许多关于人文关怀的宝贵思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个人品质塑造的关怀,以及"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在教育过程中对人思想的关怀。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吸取先秦儒学中关于人文关怀的有关内容,着重建构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德性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