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自明代中叶到晚清的500年间,涌现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如扬州派、云间派、东皋派等。东皋派早期的三大家黄经、许容、童昌龄,都曾师从邵潜夫。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印坛上,高凤翰的篆刻以其独有的特色赢得了一席之地。其篆刻师法秦汉,但不为所缚立自家面目。他早年所刻作品表现出朴茂苍古的特色,深为书画界所推重。右手病残后,改为左手治印风格朴中见拙、生动有趣、随机生变、出人意表,也同样为人所重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几方印作。  相似文献   

3.
明朝人杨士修在《印母》中提出: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此即印如其人的观点。沈剑仲的篆刻亦如其人,总体风格取向冲淡、洗练、清雅。他在根植秦汉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受到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印风的影响,加上自己对印学的理解和对传统的取舍,逐渐走出了一条劲健、古逸、清秀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篆刻艺术到明代中期逐渐进入成熟期。印学成熟最重要的标志,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文彭。文彭,字寿承,是书画大家文征明的长子。出身书香门第的文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他精通各种书体,尤其擅长篆书、隶书。文彭六十岁前,一直跟随文征明从事诗书画印的创作,并且与围绕在文征明周围的一大批书画名家探讨、交流,这  相似文献   

5.
篆刻的材料从古至今经历了从硬到软的变化,现在普遍使用软石来刻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篆刻课上大多采用更软的材料学习篆刻,以便于学生学习。设计印稿是篆刻创作的核心,选用软材料有利于学生把精力用在关键步骤上。学生初学应该从平正风格入手,先临摹后创作。  相似文献   

6.
称童昌龄为如皋印派领军人物之一恰如其分。他与黄经、许容同受邵潜先辈的指点和熏陶,并以出色的成就和在当时艺术界的影响,成为早期如皋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篆刻发展至明、清,流派成为一大特色。如皋派就是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形成的。该印派创派的有功之臣首推许容。方去疾先生在西冷印社社庆时作过题为明清篆刻流派简述的学术报告,着重谈及清初篆刻六大家,其中就  相似文献   

8.
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 声调宛亮,神韵流动。  相似文献   

9.
骆培华,广东小榄印社社长。他接触篆刻的时间虽不长,且又是一位不大不小的企业家,对篆刻只是出于挚爱而忙里偷闲,但却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显现了特有的风貌。骆培华篆刻以古玺为宗。古玺相对汉印来说,有一套独特的风格体系,仅是单纯的描摹画形、  相似文献   

10.
陈刚篆刻,既得力于篆书与古文字的理解,也得力于刀法结体的广取博采,逐渐形成“婉而愈劲,通而愈节”的中和审美理想,创造了光洁碗约的优美风格。能如此,关键在于艺术家主体人格的自觉修养,在于以玉之品格修己之人格,真正实现玉人治玉般的审美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1.
篆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承载了丰富的美学知识,是进行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载体。在小学阶段开展现代篆刻教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特别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艺术兴趣的培养和艺术实践的起步。  相似文献   

12.
“媚事威权”——晋商兴衰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在明清之际,山西人会在商业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当今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山西人却会日渐落伍呢?每逢提及这个问题,山西人都会扼腕长叹,为自己没有能够接续祖先的辉煌而悲叹,也有人愤而出走他乡,也有人怒而崛于故里。然而,悲叹与行动都没有能改变山西人的命运,山西还在继续落后,山西人还是越来越穷。贫穷如同一团乌云,压在山西人的头上。  相似文献   

13.
明代涉及倭寇描写的小说、戏曲作品约16部,大多产生于晚明时期。在传统叙事视角下,倭寇形象有的是作为过场式的"异族侵略者"而被轻易击败,显得简单而粗糙;有的则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并考虑到当时倭寇成分的复杂性,对其中的中国人首领予以了相对客观的塑造与评述,甚至不乏同情的笔调。倭寇中的日本人形象缺乏足够生动的细节展示则是这些作品共同的缺陷。明代小说、戏曲里的倭寇描写不仅为明清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组新的人物类型,而且以通俗文学的样式忠实记录了倭寇肆虐的情形,反映出晚明以后中国人对日本整体认知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台阁体”诗人杨士奇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阁体"是明初一枝独秀、支撑百年的文学形态,杨士奇正是其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内容雍容华贵,艺术手法却平易质朴,集中代表了"台阁体"诗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崇明派琵琶曲“瀛州古调”起源、《瀛洲古调》琵琶谱的形成及《瀛洲古调》各版本曲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瀛洲古调》琵琶谱的传承与发展的轨迹,进而揭示崇明派琵琶各传人在对《瀛洲古调》继承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演奏风格与特点。崇明派琵琶音乐美学观点已成为当今琵琶文曲演奏的基本审美理念,说明了崇明派琵琶的各传人以及当代琵琶演奏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瀛洲古调。这不仅仅是崇明派琵琶的进步,同时也是对琵琶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篆刻创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与喜爱。篆刻艺术创作教学正好能体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曾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在教学九册上第七课《工业文明的前奏》新航路的开辟这个知识点时。突然班级中有同学发出一声惊叫:“麦哲伦没有完成环球航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令读者颔首,甚至拍案叫绝,这大概是古今学子不变的追求。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如何彰显文采,使“朱衣”暗点头呢?  相似文献   

20.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观照往往投向共同的对象,可作实证的考辨和类聚的阐述.汉赋继承《诗》之“窈窕”并《诗》、《骚》玉女、宓妃的审美观照,经学的解释则取伦理评价.《诗》、《骚》山水表现俱以个体情感的投射表现审美精神,汉代骚体如之,大赋以之为审美的对象而形成宏阔的铺陈;经学则承仁、智的观念进行比德的说教.经学对虹蜺的解释与道德相系,但《楚辞》却以楚人图腾的关联而视之为美好之象,并延及汉赋的描写.这说明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的并存及其相互关联,说明汉代文学得于往代继承和具有审美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