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4.捺捺,常以"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来诠释。在书写时,应注意头、颈、尾之间的微妙变化,切忌生硬、僵直、呆板。标准捺写法要领:(1)逆向藏锋;(2)轻转;(3)中锋右下均匀行笔至捺底;(4)保持上沿平滑,同时下沿逐渐收笔出锋。书写"捺"时,因用笔的轻、重、提、按、转折等方面的力度不同,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之状。本小节,主要将捺分以下几类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2.
作品点评     
正袁敏同学的作品,书写规范,字形活泼,用笔有提按意识,其中"在、草、恨、搔"等字写得尤为出色。建议:1.作品内容的字数和作品纸的格数要匹配,否则,就会像本作品一样,给人左轻右重之感。2.字形长短要协调。作品中"惊、书"的字形过长,"短、欲"的字形过扁。3.加强"心"和"心字底"的练习。"心"和"心字底"的左点要低些。"感"字应上放下收,"心字底"要小些,三点成一条斜线。独体字"心"三点成一圆弧。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掌握“之、廴、走”三个字底的写法及运用。 2、在书写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个字底的写法及运用。 教学难点 1、掌握横折折撇的写法及其与平捺的结合。 2、“迷、延、建、越”四个范字的结构特征。 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运用电化教学和直观教学手段,范边讲解,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启发作用。 教具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在行楷中,木字旁做字底的时候,常把撇捺变化为左右点,这样显得活泼,同时也提高了书写速度。其他字中的撇捺,有的也做这样的变化。如:未、公。王羲之欧阳询行楷中的短横、短竖,常变化为点,便于连笔。  相似文献   

5.
一、歌谣助忆法有些独体字(部首)作偏旁,其笔画往往要变形或固定位置。对这类的偏旁,可根据它的变形规律或固定的位置,制作歌谣,以助记忆。如: 偏旁有横横变提(块、孙、理、特) 偏旁有捺捺变点(科、灯、棉、粒) 月字作底撇变竖(育、肓、背、胃) 雨字作头钩变折(雪、雯、零、雷) 西字在上里两竖(要、票、栗、粟) 走、是成旁捺加长(起、赶、越、赵、题、韪、匙) 卩作底时尾要甩(卮、危、卷、仓)  相似文献   

6.
高绍铨先生的楷书镜心,书写认真,章法也不错。有的字处理得很有想法,如两个“里(里)”字,上一个取侧点,下一个取平点;捺笔一个用大折捺,一个用反捺,力求变化,想法很好。还有些字,如“立、三、千”等写得很用心。落款也比较自然。不足有:一是点画不够精到。横笔、捺笔处理得较好,点笔较弱。“里、凭(凭)、立、龙(龙)”等字的点笔都不理想。二是结构不准。“凭、息”二字心字底散了,“君”字线条秩序不好,“龙、瞬”二字占格不准。建议作者创作时,可折叠一下方格,使之纵横行列分明一些。  相似文献   

7.
正第八讲捺法捺画主要有三种形态:斜捺、平捺、反捺。斜捺自左上入笔,渐行渐按,至右下最重,最后提笔出锋;平捺是斜捺的变化,区别在于倾斜角度不同,一般居于汉字下方;反捺是根据构字的需要,把长捺收缩为短捺,并改变屈曲形态,写成长点的形态,书写时轻落笔,在行笔过程中加大压笔深度,最后回锋收笔。《石门铭》的捺画书写,与其浑穆飞逸的书风对应,捺画写法多用圆笔,饱满厚重。书写时须顿  相似文献   

8.
正七、捺法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势宜开张。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行笔宜抑扬顿挫,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收笔时,须提笔战行右出,意即写捺角时笔画满捺,已带侧势,须用腕法带动笔锋,逐步衄挫,边走边提,将锋提到离纸之时。唐太宗《笔法论》中说:"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所谓"得意",即收笔时能将笔锋收归画中。  相似文献   

9.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字的偏旁或成分笔画变形。象“奇”和“奔”的上部同是一个“大”字,在奇中“大”字末笔变捺成点,而在奔中则不变点。那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同是“大”字末笔,在“奇”中敛笔成点,而在“奔”字中就不敛笔呢?一般地说,这是由于字的笔画布局需要,亦即由字的间架所决定的。现就“点”“捺”变化问题谈两点体会。 一、变“捺”为“点” 捺在有些字中宜缩不宜伸,即要变“捺”为“点”。这样写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少占地方,使字的布局趋于合理。归纳起来有  相似文献   

10.
正第二十讲阴阳相应结字无定形,构字有常理。用哲学观念的"阴阳",解释书法用笔与结字中的变化与统一,即是从"形"的变化中抽取出"理"的统一。张怀《论用笔十法》中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字有向背揖让,避就穿插,各因其形,所据之理,则阴阳之道也。《石门铭》结字之理,深合阴阳之道,括而论之,大致如下:一、独体字,或对称相应,平稳周正,或斜中取正,茕然而立。如"不、中、至、史、四"等字平衡对称;"不、中、至"以中竖为对称轴,左右均衡;"史"字撇捺相应;"四"字矩形结字,重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就让听者感受到于老师训练扎实的教学风格。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教师一笔一画板书,学生跟着写),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教师巡视,表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我们知道,汉字有八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古人很聪明,他们找出了一个"永"字,把它拆开,这样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就都有了,所以在学书法之初,都要练这个"永"字。古人把这八个基本笔画称为侧、勒、努、  相似文献   

13.
容易写错的部分笔画江苏通州市袁灶初级中学成玉清笔画写得不正确,字就不规范,不标准,甚至成了错字。怎样才能把容易写错的部分笔画写正确呢?一般说来,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捺笔不重复。一个字中如有两捺或两捺以上的,应保留一捺,把其他的捺改成点。1.改上捺为...  相似文献   

14.
(二)捺画的变化 1.曲头捺.《礼器碑》中有的捺画带曲头.如:图9-2、9-3、9-4“之”、“柉”、“意”字的捺画,书写时也由上向下写一短竖或短撇,然后再起笔写捺画,捺画的顶端带一曲头. 2.圆笔捺.如:图9-5、9-6、9-7“以”、“蒙”、“大”字的捺画,捺脚下缘圆匀,这是顿笔之后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笔管,且行且转(边行边绞)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横、竖、撇、捺、点、钩、折、提八种形态是汉字最基本的构成笔画,其中"捺"是基本笔画中比较难掌握的笔画。在书法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通过理性的归纳与对比分析了解"捺"的特征,把握不同"捺画"的角度、趋势和行笔方法;学习"三种不同的捺画"的写法与运用,尝试运用"集字创作法"完成作品。以此,提高学生读帖时归类思考、对比分析以及集字创作的书写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知道,"木"字一竖是没有钩的,因此大多数"木"字底的字"木"都不带钩,如"花朵"的"朵"就是这样。仔细看这"朵"下的"木",竖不带钩,左右两边分别是撇和捺,并和横笔和竖笔相交。但有的"木"字底就不一样了,不但竖带钩,那一长撇变成了短撇,一捺也变成了长点,而且和前两笔不相交,典型的就有与"朵"一字貌似的"杂"字。  相似文献   

17.
正四、捺画的写法捺画古代称"磔",系以形命名。捺画在隶书中同波画一样,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笔画。捺画的写法与波画的写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行笔方向发生了变化。1.书写步骤如图14-1所示,捺画的写法可分解为四个步骤:(1)向左上方逆入,入笔要轻。(2)转锋向右下方行笔。(3)一顿之后拖、转、提,写出捺脚。顿,即顿笔,笔锋行至捺脚处重重按笔,使捺脚写得厚重。  相似文献   

18.
正杜恩良先生的"遍地普天"行书联语,取法"二王"一路,有王羲之《圣教序》的面目,气息简净,儒雅蕴藉,整体感觉比较好。需要改进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注意用笔的精准到位。此作中,"地"字最后一笔,"腾、泰、天"字之捺笔等,是比较到位的,而"遍、普、共、颂"之点笔,"普、天、共"之横画,均不太精到;二是用笔在提按和行笔速度上缺乏对比。行书要有行笔  相似文献   

19.
1.转就是在书写过程中不断旋转粉笔 ,使粉笔这种消耗性的笔头始终保持圆锥状 ,能够较均匀地接触黑板 ,这样书写出的线条清丽而不臃肿 ,同时也使字呈现出粗细变化之美。2.切切是起笔最常用的方法 ,就是沿着与笔画运行方向约成45°角的方向落笔 ,触板轻而快 ,使笔形方折 ,如刀切之状 ,多用于横、竖、撇画的起笔。3.顺即落笔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 ,起笔处笔形尖细 ,落笔很轻 ,行笔时力量渐渐加大 ,相当于毛笔的顺锋起笔。如点、捺、左尖横的起笔都是如此。4.逆起笔法之一 ,就是将粉笔从行笔相反方向凌空迅速落下 ,使笔行圆润 ,长横、平捺可…  相似文献   

20.
回顾李秉德的教育学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正如他自己所说,"像是在写一个‘之'字.新中国成立前19年点了一点,就写不下去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像是又在挥着笔先在这个点下写横,接着写了个太长的折撇,现在又终于回笔写这一捺了.这是我晚年的极大幸事.我愿在我今后的岁月里用力把这一捺写好."现在看来,这一"捺"不仅写的遒劲有力,而且整个"之"字完成得十分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