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唐)  相似文献   

2.
《回乡偶书》是诗人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返乡时不由慨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诗篇。其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写出了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  相似文献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浅显易懂,人人能诵,但对诗中“衰”字的读音,大多数唐诗读物却注为 cuī。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彩图儿童古诗观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2),《古诗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记得有一次杨兰  相似文献   

4.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似文献   

5.
葫芦诗是一种戏称,乃"照葫芦画瓢"之意,是指按前人诗作的格式作部分词句上的改动后,赋予诗作以新的内容的诗体。这种诗表面上看是"拟古",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趣味。唐朝诗人贺知章写有《回乡偶书》:"少小  相似文献   

6.
正浩繁的唐诗中有很多儿童题材的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童趣盎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清明》,勾勒出一幅色彩绚烂的水墨画,天真的牧童手指远方,可爱的形象跃然纸端。儿童为行人指路富有情调,询问客人来自何方也很有礼貌,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久居异乡,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们却不认识他,热情地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让人喜爱。  相似文献   

7.
绝句形式极短;多则28字,少则20字,而要表现丰富的内容,含不尽之意;形成婉曲回环之美,便须特别讲究艺术技巧。中国古代诗文的章法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这一顺序在绝句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兹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为例分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第一句之“起”是全诗的开端。作者中年离开故乡,回乡时年逾八十,与故乡阔别数十年之久。久客还乡,自然感慨万千,然而只写  相似文献   

8.
诗中有问答者称为问答体。格律诗因为在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要求严格而很难使用问答体,但仍有一些优秀的诗人能突破限制,将问答体用得得心应手。如: 一、一诗一问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二、一诗数问李端《逢王泌自东京至》:“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二问)王安石《勘会贺兰  相似文献   

9.
贺知章于天宝三载(公元 744 年) 辞去朝官,告老返回故里越州永兴(今 浙江萧山),时已86 岁,此时,距他中 年离乡已有50 多个年头了。 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回乡 偶书》的感人之处,正是作者在“少 小离家老大回”这一特定环境中所融 入的感情。在客居他乡的漫长岁月中, 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文理结合学物理,其乐无穷,下面举一例说明,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你记得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吗?它本意表示作者年少离家,年纪大(或年老)的时候回到家乡的意思,我们把这一诗句迁移用来帮助理解记忆伏安法测电阻中电流表的内、外接判断既有趣,又形象.  相似文献   

12.
葫芦诗是一种戏称,乃"照葫芦画瓢"之意,是指按前人诗作的格式作部分词句上的改动后,赋予诗作以新的内容的诗体。这种诗作表面上看是"拟古",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趣味。唐朝诗人贺知章写有《回乡偶书》:"少  相似文献   

13.
一、《咏柳》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县)人,唐朝武则天时进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后来回乡做了道士。他的个性旷达,喜欢饮酒,和李白是好朋友。他的诗通俗清新,挥洒自如。《全唐诗》存他的诗一卷。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相”有充当人称代词,指代“你、我、他”的用法。这种用法,不仅古代汉语中有,现代汉语中也有。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的“相见”和“相识”的“相”,指代第一人称“我”,而且都是前置宾语。“儿童相见不相识”,可译  相似文献   

15.
《回乡偶书》是诗人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返乡时不由慨叹人生易老,世态沧桑的诗篇。其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写出了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颇不平静的心情: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感慨的自画像。我觉得这幅自画像有研究的价值,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师:孩子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为诗人贺知章描绘一幅“鬓毛衰”的画像吧。生1:这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佝偻着腰,拄着拐杖的手青筋暴露,边走边咳嗽。生2:这是位老态龙钟的老人,他的脸皱得像蔫了的苹果,又干…  相似文献   

16.
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还乡,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年八十六岁,距他三十七岁中进士离乡,已有五十年了。《回乡偶书》(见卷首)即是写他返乡时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经典名句,道出了远离家乡几十载,依旧乡音未改的家乡情。唐寅的《阊门即事》写道:"四远方言总不同",陈鹄《西塘集》有云:"乡音是处不同",正说出方言各有发音,各有韵味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多情自古伤别离”,从古到今,流离在外的诗人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思乡之作,流传甚广的诸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这些都广泛为青少年朋友所熟悉。到了近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与大陆一脉相承的台湾同胞,被一湾海峡隔成了咫尺天涯。那些长年漂泊在孤岛上的人们望眼欲穿,盼望早日回归。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30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他创作的系列乡愁诗,以其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  相似文献   

19.
清末南海康有为,力倡变法图强,几度上书,终于得到光绪皇帝召见,兴奋之下,毅然将平日所蓄之须剃光,神采奕奕地来到宫廷。因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相似文献   

20.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回乡偶书>是贺知章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所表现的少小离家、暮年归乡和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等主题,是贺知章宗教信仰和人生感悟的产物.学界一般只知贺知章信仰道教,而对其所受的佛教影响注意很少.其实,贺知章既笃信道教,同时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贺知章晚年皈依道教的宗教选择,有其个人因素,但主要是受唐朝前期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