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品点评     
正陈筱瑄同学的这幅作品,没有明显的缺陷,章法合理,字的大小适中。作品中,"里、征、飞、教"等字写得较好。需要注意的是:1."明、月、胡、阴"这四字中,"月"字的横折钩的折应写得干脆些。特别是"阴"字中"月"的折,都快成斜线了,不美观。  相似文献   

2.
红色在中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文化意义有相同、相似点,亦有迥然不同处,这导致了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的相似与不同。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的对应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基本相符;第二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有某项引申意义,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此项意义缺失;第三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某项引申意义缺失,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有此项意义。汉语教师在面向泰国学生教授汉语中含"红"字词语的引申意义时,针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的三种对应情况,可以酌情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当解释为"欺骗"之义。首先从字形、字音、字义角度辨析与"罔"字近似的字包括"网""網""惘""亡"等,梳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揭示"罔"字"欺骗""迷茫"等义项的来源。其次利用训诂学上的"对文"和《论语》中其他"罔"字的用例来阐释其具体含义。最后通过归纳与《论语》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罔"字的释义来进一步佐证结论,即"学而不思则罔"中"罔"字的含义为"欺骗",而非"迷茫"。  相似文献   

4.
周坤 《文教资料》2007,(36):48-49
许多人认为"介"字本义为"疆界、界限"。但通过对其甲骨文、金文形体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本义作"甲士"更为合理。从这个意义出发,随着"介"字所涵盖意义范畴的扩展,词性相应地也就发生变化,量词性质应运而生。"介"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个"字。"介"字在传抄过程中讹化出来"个"字的形体,并最终由"个"字承担了"介"字所具备的量词意义。  相似文献   

5.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十六、三点水图36-1、36-2中"酒"字和"汉(汉)"字的三点水,出锋都向同一方向收束,显得紧凑。图36-3、36-4中两个"河"字的三点水写得有变化。图36-3中"河"字的三点水下笔稍重,收笔较轻,向右边可字旁的右上方同一方向出锋。图36-4中"河"字的三点水写得较平,收笔方向几乎平行。十七、竖心旁图37-1中"惶"字的竖心旁沿袭篆书写法,行笔流畅,提按自如。图37-2中"恭"字的竖心旁  相似文献   

7.
正第二十讲阴阳相应结字无定形,构字有常理。用哲学观念的"阴阳",解释书法用笔与结字中的变化与统一,即是从"形"的变化中抽取出"理"的统一。张怀《论用笔十法》中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字有向背揖让,避就穿插,各因其形,所据之理,则阴阳之道也。《石门铭》结字之理,深合阴阳之道,括而论之,大致如下:一、独体字,或对称相应,平稳周正,或斜中取正,茕然而立。如"不、中、至、史、四"等字平衡对称;"不、中、至"以中竖为对称轴,左右均衡;"史"字撇捺相应;"四"字矩形结字,重  相似文献   

8.
"面"字和"脸"字是我们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但它们在构词规律上却有很大不同,前人对"面"字和"脸"字的分析大多放在它们映射特点及和英语的比较上,或者就是分别分析单个字的特点,很少对"面"字和"脸"字的构词规律进行对比。本文将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几个方面分析"面"字和"脸"字的不同构词规律,以更好地帮助外国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词语。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先生将甲骨文中某一类符号认定为"夔"即"嚳"字,并认为"夋"(即俊)字是"夔"字讹误的结果。同时,他又接受春秋以后众多注家观点,将"嚳"与古代某些文献中的告、俈、诰字认定为同一个字,这一认定具有较高权威性。文章从字构形与字义角度,论析甲骨文中被王国维认定为"夔"(即"嚳")的字符从构形角度看,其本字应该认定为"夋"(即俊,帝俊),"夔"字义项与"夋"多有类同,应该是"夋"字构形在后世繁复化的产物。同时,在甲骨文中,"告"字的字义与"嚳"无关,由"告"字衍生的告、俈、诰等字本义都和"嚳"没有关系。后世文献中作为商人高祖的"嚳"在商代并不存在,商人甲骨文的高祖是"夋"(即俊),后演化为夔,嚳是周初出现的称谓,是周人为了在意识形态的神话层面颠覆商人神话中商周地位等级而从"夔"字衍生的一个神帝。而舜则是周人去神话化、神话历史化过程中,由商人神话至上祖神帝俊转化为历史传说人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朱子语类》以口语性强、能够反映宋代同时语言为主要特色。《朱子语类》中处置式有:"以"字处置式、"把"字处置式、"将"字处置式、"与"字处置式、"共"字处置式五种。这五种处置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字处置式、"把"字处置式、"将"字处置式、"与"字处置式为继承上古、中古而来,"与"字处置式为近代汉语所产生,"共"字处置式为《朱子语类》所特有,具有闽方言色彩。  相似文献   

11.
"题"字中的偏旁"页",本义是"头"。《说文解字》中有解:"页,头也。"凡与"页"字组成的字,大都与"页"字的本义"头"有关,如"颜"、"额"、"题"等。"题"也作"额"讲,"雕题黑齿"一说中,"题"就指额头。所以,题目就是文章的额头和眼睛。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题目"巧笑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的"某"字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4428首乡、会试试帖诗运用统计法,分析诗作中"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进而发现其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变化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原本老乞大》一书成书于元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反映了元代北方方言口语的实际情况,是当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在《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出现频率十分高,主要分为句中的"了"字和句尾的"了"字两种情况。书中"了"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书中已经基本具备,只是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北周<康业墓志>释文用现代简化字隶定.但释文中有两类错误:误释,如"(蘭)"字应为"蔄"、"异"字应为"冀"、"升"字应为"彝";繁简不统一,如"葉"字应改为"叶"、"蘭"字应该改为"兰"等.  相似文献   

16.
"的、地、得"三个字,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普通话中都可读轻声"de"。但这三个字又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有不同。不少同学在朗读时,往往对"的、地、得"三个字的读音把握不准,经常读错,甚至乱读一气。究竟怎样才能读准这三个字的读音呢?其实这三个字的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就和同学们谈谈。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语法学界素来关注被动式,近代汉语"吃"字被动句亦不例外。诸多学者以"吃"字被标的用字、来源、句式结构的考察上作为着力点,对"吃"字被动句进行全方位探讨。文章从"吃"、"喫"、"乞"三字的关系、"吃"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吃"字被动句与"被"字句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吃"字被动句再探讨,考察其用字、来源和发展过程中与"被"字句的差异。"遭受"义动词是汉语被动关系词的来源之一,也反映了汉藏语系内部语言被动关系词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8.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我发现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教材,"想"字后面都有三种不同标点出现。即":想"字后面加冒号;"想"字后面加冒号、引号;"想"字后面加逗号。  相似文献   

20.
"采"字是一个常用汉字,《诗经》中有17篇出现"采"字。本文就《诗经》中"采采"一词的原义、词性、用法进行辨析,并探索"采"字的本字、借字及派生、孳乳的历程。以文字学的基本方法和语言学的新近发现,正本清源,确定《诗经》中"采采"的意义为"茂盛的样子",而非"采了又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