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写“竹石”的诗。诗中竹子的背景是屹立的青山和坚硬的岩石。而开篇是一个“咬”字,把竹子坚韧劲拔的强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读者无不为这精妙传神的“咬”字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3.
说到郑板桥,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竹子!的确,郑板桥笔下的兰、竹外显清雅,内含寓意,以致流芳百世,家喻户晓。除此之外,他还善诗能文,果敢机智,为人正直,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厕家,也是乾隆年间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  相似文献   

4.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蜒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清…… 有首诗写得好:"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诗人郑板桥从自己的毕生探索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在于凸显事物的内在本质——精神,也就是画竹子必须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样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那么,我想结合自己在《桥之思》一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正>写这首诗的郑燮,就是有名的郑板桥。这是他在一幅国画上题写的。从诗的意思看,准是一根竹子生长在岩石的裂缝里。不管风有多大,都没法吹倒它。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声誉最高的一位,他天资奇纵超越流辈,诗、书、画有"三绝"之誉.他又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然而却只做了个七品官,一生故事不少. 郑板桥的画,声誉很高.但据传说,他从不给权贵作画.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松梅一样有着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历代文人墨客常把竹子作为吟咏对象,借以表情达意。人们借助它或寄托品质高洁,或象征坚韧不拔,或颂扬守贞不屈,或抒写凌云壮志,或表达能屈能伸,或讴歌谦逊胸怀,或流露恻隐之心。一、竹子轻盈纤巧,四季常青,从不开花,朴实无华,清淡素雅。人们借助这一特征表达清雅高洁的品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诗的前两句写竹子的生长情况,一节一节地拔高,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后二句写竹子不开花朵,不招惹蜂蝶,借以表白自…  相似文献   

10.
倪培森 《初中生》2007,(10):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  相似文献   

11.
在郑板桥的诗歌创作中,所谓描写花鸟风月的题画诗较多,后人多把这类诗看作是“风雅诗”。其实这类诗虽然想象的成份较多,但实际上却体现了郑板桥极强的社会意识,表现了郑板桥沉静下来的经世之心,具有忧国爱民、贴近自然等方面的特点,与封建士大夫们吟咏的风雅诗有截然不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郑板桥的诗歌创作中,所谓描写花鸟风月的题画诗较多,后人多把这类诗看作是“风雅诗”。其实这类诗虽然想象的成份较多,但实际上却体现了郑板桥极强的社会意识,表现了郑板桥沉静下来的经世之心,具有忧国爱民、贴近自然等方面的特点,与封建士大夫们吟咏的风雅诗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一天夜里,郑板桥躺在床上,忽然听见窗外响起轻轻的脚步声,接着窗纸上就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心里好笑,一定是小偷光顾我的穷家来了,可我家又有什么值得你偷呢?于是,郑板桥便对着窗外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小偷听见吟诗声,就屏住气躲刘屋檐下.过了一会儿,见没什么动静,小偷又猫着腰窜到门前。郑板桥听到脚步声,知道小偷还没走,又吟了两句诗:“读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无半根。”小偷听了之后,明白这家主人是棵干竹子,榨不出什么油水来,只好自认晦气,转身要溜。郑板桥看见小  相似文献   

14.
改诗趣闻     
相传清代诗人郑板桥,幼年曾为其师改过诗。一次春游,师徒见桥下浮一女尸,面容未改,上着红衣,下系绿裙。老师深痛不已,随口吟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一听,当即指出该诗的诸多毛病: 既不相识,何以断定姑娘的芳龄为16岁?(古代少女的年龄用乘法表示,二八指十六岁)既不知情,何以知其风吹落水?三魂七魄虚无缥缈,何以晓得她"随浪转",又"泛波涛"呢?并说此诗应改为:  相似文献   

15.
王有鹏 《中国教师》2014,(19):51-52
<正>"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盛赞竹子谦逊虚心,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赞扬人的虚心精神和品格。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像竹子一样低首虚心,真正做一名虚心学习、虚心倾听、虚心为人的"三虚"教师。一、学而不厌——做虚心学习的教师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有人问他:"您老在物理学界可谓是空前绝后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然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听了一节七年级语文课《竹林深处人家》,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导入新课。师:郑板桥有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有关竹子的成语、诗词、谚语等。  相似文献   

17.
板桥巧断案     
成水 《良师》2011,(5):62-63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为人就像他画的竹子一样耿直不阿,因此虽然满腹经纶,一身才气,却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山东两任知县。在做知县期间,郑板桥为当地人民办的许多好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下面讲的是郑板桥巧断鸡案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正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的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不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歌谣《弹歌》中就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在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竹子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相似文献   

20.
读郑板桥     
在中国历史上,郑板桥是一个并不算大的人物。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清代有几个皇帝,也不知道什么"扬洲八怪",却记住了一个名字:郑板桥。郑板桥出生于扬洲兴化的一个书香门弟,早年家道破落。青年时期的郑板桥在勤奋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