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沈从文是一位文学大家,我们大都是从他那部有名的小说《边城》开始了解他的。而"边城"在哪里呢?"边城"就是沈从文自小生长的地方——湖南凤凰县。如今,这个美丽如画的小城,因为那部同样优美隽永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层次结构上、修辞手法上、声律的运用上,将十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罗列在一起,让读者的想象将它们连接成一幅深秋夕照图。它们连成一体,共同表达了游子漂泊他乡的那份感伤之情,从而让读者领悟到这首小令的结构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王晓云 《文教资料》2008,(30):74-77
格里格是十九世纪挪威民族乐派最杰出的音乐家,也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者.十集六十六首钢琴<抒情小品>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闻名于世,是格里格杰出的代表作.本文旨在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从旋律的形态、结构的布局、和声的进行、节奏的组织和织体的运用等音乐形态方面对格里格抒情小品的形态美做一阐述,从而揭示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的自然之美和质朴之美.  相似文献   

4.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话,文章篇幅较长,文字浅显,主题明了,故事情节简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如果找不到他们与文章的共鸣点,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与童年时童话的阅读没有区分了。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鲁迅、芥川龙之介借由人血馒头、人血饼干对于生命的移植作了各自的描述。他们都赋予两者以丑陋的形态,鲁迅批判麻木的看客,以实际疗效否定这种生命移植方式;芥川表现看客的猎奇,以人物行为表达对野蛮生命力的排斥。两位作家面对生命的移植有不同的预设,受挫之后,鲁迅选择继续寻找新的“药”,而芥川躲回艺术的世界,最终困死其中。  相似文献   

6.
刘英姿 《小学语文》2010,(10):57-58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 Николае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黄鹏英 《文教资料》2011,(24):119-122
1919年湖南赵五贞彩舆中自杀。此事并没有激活新闻报道追求真相的特性,关于自杀原因始终没有客观一致的解释,也没有深入的探究。湖南本土媒体《大公报》的舆论策略,是利用社会大众对弱者的同情心理,率先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加之新文化运动的"里应外合",对赵氏之死进行解构和重新建构,将其全盘归罪于旧式家庭婚姻制度。赵五贞亦被新闻舆论塑造成为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女斗士,由此探寻社会婚制改革具体方案,进而引导"社会改革"、"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等新文化运动命题。  相似文献   

8.
林志金 《考试周刊》2011,(42):46-47
新时期教育方针规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所有受教育者都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方针和新大纲都强调了“美”。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是指:“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
《雪国》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代表昭和十年的名作之一。《雪国》对于作者来说是第二部《伊豆的舞女》。这两部都是以旅行为题材的作品。均是以主人公在旅途中邂逅的女性为开端展开了故事。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代表力作《雪国》中的两位女主角音容笑貌、出场以及结局设置的对比研究,窥探了川端文学独特的消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的童话《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与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者处理相似题材的方式又有极大不同。这些差异既来自书写者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叉与其不尽相同的美学理念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唐诗中.以诗表现音乐和绘画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表现绘画的有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很明显,诗作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杜甫回避就视觉表现视觉.而是超越视觉,用声音的美形容图画的美(“耳边已似闻清猿”)。  相似文献   

12.
池晓芬 《教师》2012,(24):68-68
[设计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童话科幻作品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背景下,少数族裔女性作家承担着既要反对性别歧视又要反对种族歧视的双重责任.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和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正是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在双重压迫下由沉默到觉醒的过程,揭示了作品主题所反映的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少数裔妇女寻求解放与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以生为本:朴素的课堂真理 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读书活动。学生平时的读书,是自在的自为的;课堂教学中的读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这种有目的、有组织的阅读,要体现以生为本,这样才能凸显其价值。今天,张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读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时时处处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学会读书。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本课通过网络探究,可以使学生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层的了解,使其能深入理解他们的英雄之美。  相似文献   

16.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7.
在18世纪末的拉丁美洲,借助法国入侵西班牙的契机,各殖民地展开了轰轰烈烈地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拉美文学界诞生了拉丁美洲第一部由墨西哥作家何塞·华金·费尔南德斯·德·利萨尔迪(José·Joaquin·Fernandez·Lisardi)创作的《赖皮鹦鹉》。小说刻画的主题表面上与当时的拉美文学潮流相悖,但在内容上则顺应了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对文学的期许和愿望。因此《赖皮鹦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顺应了时代的"叛逆"之作。  相似文献   

18.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内外学者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寥若星辰。苏慧廉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传教士,同时也是山西国立大学西学总教习。兼具"传教士"和"大学学者"双重身份的苏慧廉在处理这部经书的翻译时必定有其独有的特色。本文以"自我"与"他者"为视角,对《法华经》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进而揭示出"自我"重在守护自我,否定他者文化;而"他者"则更倾向于尊重他者,回归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