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论关于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创作动机论的观点,首先当推“诗言志”。《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的本来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意的。然而,“诗言志”这种原始创作动机论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和后世儒家硬性曲解为合乎封建礼法规范的创作动机论了。儒家学者强调  相似文献   

2.
“意境说”是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概念和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教学的重点.意境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意境”说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唐朝;第二时期为“意境”说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宋朝;第三时期为“意境”说的成熟时期,主要是近代.“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情景交融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它具有三个审美内涵: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感悟.“意境说”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运用诗歌的“意境”理论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相似文献   

5.
“情性说”贯穿于汉魏以降的整个中国古代诗歌思想史中。它是我国古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用以把握诗歌本体的基本范畴,对诗歌创作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对“情性说”进行研究,应该说是不缺乏的,但对于具体时代和具体诗人的情性说进行各别的研究,则是比较缺乏的。对于一个诗人来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熟;而对于诗歌本体的独特的体验和阐释,则标志着他诗歌思想的成熟。我们通过对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学体系的研究,发现在他的诗学体系中,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惰性说,仍然是构成这个体系的基础。但是他的情性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趣”和“味”的言论。本文试从这些言论中概括出前人对文学“趣”的两个问题的认识:(一)关于“趣”的构成,分别阐述了前人在构成“趣”的主观情性才能,客观对象性质特征和艺术形式技巧创造性这三方面的观念和认识。(二)关于“趣”的发生与“趣” “味”辩析,从“有兴味”、“求机变”、“贵自然”三方面说明古人对“趣”与“味”的联系和区别,对“味”转化生成“趣”的契机条件,对在此转化中可能发生的两种倾向的认识,并指出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审美选择是“贵自然”。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中常提到文气,它包括文章的特色、气魄、风格等,而这些又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才性、学识、习惯、意志等决定的.气质、意气等的形成,有的认为是“天赋”,有的认为主要是靠后天的学习锻炼;对于文章的气,有的认为以气魄、气势为主,有的认为以理为主,有的认为以神为主,但都一致认为为文必须有气.本文从最早提出文气之说的曹丕开始到南朝刘勰再到唐宋韩愈、李德裕等,引述分析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气的见解,理出了从“文以气为主”说到“文以理为主”再到“文以神为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出文气说的是曹丕.他说:王粲长于辞赋,徐斡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平杂以嘲戏.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有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相似文献   

9.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奇”与“正”这一对范畴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道家哲学的始祖老聃,在其仅有五千言的《老子》中首先要言不烦地论述了这一哲学的辩证法,以其睿智的哲人之思肯定了其在政治、军节以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复杂作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后来的孙武发挥了老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正在进行现代转换,而且大有举步维艰之势。根据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并结合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一次思考,或许可以找到新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味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特色的核心范畴。随着古人认识活动的发展,味不仅打通了与其它诸感官的联系,并且从一种单纯的感官体验,逐步提升为精神与审美的对象,最终固定为一个审美接受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文章的气势是指文章信息的流态与作功动势。气势是我国文章学,一个重要范畴,其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文章写作、文章构成、文章阅读的论述中:1、文章的气势来源于作者的“气”。作者思想道德的“积”,在生活实践和做学问过程中养成的气质性情、志趣才华,特殊遭遇形成的胸臆心态以及生理年龄劳逸程度而影响的血气精力,是文章写作的原动力,造成文章的气势效应。2、有“形”之文,它的构成应有一种义脉和势态去凝聚,这便是气势。3、气势是吸引读者赏读,帮助读者理解的向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是在一种"合和"理论范式下逻辑展开自身的理论经纬的."合和"有调和、通融、化合之意,它追求的是动态平衡与多元共生的理想局面;以"合和"为思维指向与理论内核的"合和"理论范式造就了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叙述策略与体系构成.从"和如羹焉"理论意义的生成,经汉代新儒学文论、"唯务折衷"的"双星"体系范例以及情与礼、理通融下的文论体系构成,中国古代文论向我们展示了其"合和"的品养与理论维度.面对中西文论的交流与碰撞,"合和"理论范式应该成为我们当前文论建设可以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一孔丘首先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论点。这一论点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人们千百年来在实践中都肯定“辞达”是评价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文艺作者来说,“辞不达意”向来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批评。但有那么一本厚厚的《论语批注》,为了想把《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批得“体无完肤”,竟把上面所说的这一句话也拿来大批特批,如此批道: 孔丘讲的“辞、达而已矣”,是同他说的“巧言”对立的。他把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言论称为“巧言”,攻击他们言不由衷,虚伪造作,妄图以此抵制新思想的传播。其实,  相似文献   

15.
太极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家以"圆"为论文的完美境界,它与太极圆形思维是一致的。其原因是由于先民对"天"的崇拜导致了对"天"之运行方式"圆"的亲和,这种对"天"的崇拜,对"圆"的亲和,乃是基于一种肯定、推崇真善美并以真善为美的思想,再加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太极圆形结构思维渗透于中国文化心理思维层面,从而使宇宙境界之"圆"与艺术境界之"圆"融贯为一,体现在文论中,则是古文论家对自然界的永恒向往而要求艺术超越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主文谲谏"是<毛诗序>中提出的重要的诗学理论,是古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法则.通过时汉初时代思想的分析.说明其对于创作者思想的束缚;考察该诗学主张对于文体学的意义,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对于传统比兴、用典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含蓄风格的形成、含蓄作为品评作品高下的标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论述并不多见,依照西方文论的"摹仿"说来套用古代文论资料,找不到多少与之对应的说法,因而难以显现出完整的艺术摹仿说。其实,古人的艺术摹仿观念并不限于妙肖自然,也不止于直观外部世界,而是注重以主体心意投射客观外物,在艺术仿象中传输主观情感,其摹仿性的艺术形态带有明显的拟情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建树卓异的文化巨人,其在中国古代历史、甲骨文、文学、文艺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尤为学界称颂。近人缪钺在1943年撰写的《王静安与叔本华》中说:“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兼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而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文亦无不精工。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论其方面之广博,识解之莹彻,方法之谨密,文辞之精洁,一人而兼具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1]而王国维在文艺领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古代论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从探讨字与古代论的原点关系出发,认为其特点的形成与立象取比所造的象形字及由此形成的词义,语法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象"的命题,从古及今,人们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周易》的"观物取象"到明清学者对"意象"的阐发,"象"作为中国文论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其内涵与解读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