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进入职场不久的职校毕业生而言,在这一身份的转变和生活的改变中,你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们收到了不少读者朋友的来信,在信中,他们讲述着面试时候的不自信,进入工作单位后的焦躁不安,在单位的人际交往中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将这些不安带进自己的工作。在此,我们一起来盘点职场新人们的症结,也一起来探讨,帮助他们消除职场困惑。  相似文献   

2.
杨玄章 《大学生》2014,(6):58-59
正上期我讲了职场新人容易犯的错误,觉得还没说完,这期再讲讲。不做孤独的垦荒者"孤独"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在一开始工作时的大敌。入职之初,新人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周边资源等诸多方面都不熟悉,很有可能落入单打独斗的泥潭。小谭新进公司之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时候,正处在部门业务最多的阶段,领导和老员工都飞在外面。带他的老员工也表示了他的担心:"小谭新来对好多方面不熟悉,真怕他适应不了环境。同时,他现在做的事情是公司的‘荒地’,做起来不轻松。很担心他陷入自己的圈圈,工作落下了,还挫伤了积极  相似文献   

3.
进入一个新单位,要记得给自己的着装定位,以适应工作和环境。尤其是刚入职场的新人,衣橱里储备不多,钱包也不充实.但必要的行头是不该省的.从哪儿入手呢?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7月1日之后,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寻找工作以后,就陆陆续续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变身为职场新人,他们将面对另一种生活规则,进入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作为职场新人,在三个月至一年左右的试用期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如何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新环境,令人满意地通过试用,走好事业发展的第一步,这是每一位初涉职场的毕业生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一、毕业生就业前后的社会角色差异社会角色是指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位置和身份所决定的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  相似文献   

5.
眼下,又一届毕业生告别校园,迈入职场。冷漠的同事、咆哮的上司、乏味的工作,这些都让职场新人感到难以接受。然而,多年的媳妇才能熬成婆,职业老手们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开始的茫然困惑是变化突破的前站,作为职场新人,只要把心态放平,摆脱学生角色,体察职场潜规则,以微笑面对接踵而至的所谓挫折和不适应征,走过职场中的“一年之痒”,有首歌是怎么唱的?“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工作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知识技能上的不适应等等。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主体能力素质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成功走向社会。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使主体与客体协调…  相似文献   

7.
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活了十几年的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们除了兴奋以外,剩下的恐怕只有不安了。据调查,有10%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在1个月内感到非常不适应。在新的单位,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新鲜的环境,30天也许只是试用期的一部分,但已经足以了解一个企业的基本情况;同时毕业生们是否拥有适合企业的能力,也能在这段时间中见分晓。那么,对职场新手而言,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是什么?是你一个月挣到多少,还是你一个月学到多少?也许,初涉职场,我们不懂规矩——看看职场新鲜人讲述人:许先生,某电子公司技术部经理照理说,我应该是欣赏他的,因为他是我和我们…  相似文献   

8.
时到六月,又一批学生在打点行囊,准备离开学校,奔赴职场。初涉职场,大学毕业生们往往被冠以“职场新鲜人”之名。但就像水果,新鲜总是有期限的,有人认为这个期限应该是30天,或者更长。从生活了十几年的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们除了兴奋以外,剩下的恐怕只有不安了。据调查,10%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1个月内感到非常不适应。在新的单位,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新鲜的环境,30天也许只是试用期的一部分,但已经足以了解一个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毕业生们是否拥有适应工作的能力,也能在这段时间中见分晓。我们的这个策划就是献给“职场新鲜人”的。  相似文献   

9.
告别青青校园,步入工作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这第一步?成功转换角色,尽快适应新环境是关键。在新单位能不能站住脚,表现很重要,要想表现好,就要注意如下细节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对事业单位新进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现状的调查,探讨影响这些职场新人工作态度及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采用问卷法对九江市某些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查,结合对部分职工的访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工作上的挫折感、较低的收入、福利待遇的偏低以及人际关系的失调,对刚刚出道的大、中专毕业生职场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涉职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行动上会感到不适应,导致就业初期不稳定.而企业与学校都希望初入职场的新人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才能立足职场,才能谋求发展.针对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策略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个职场新人,都希望能赶快熟悉环境,接触核心业务,尽早做出成绩SHOW出自己能力来。我们积极表现,努力工作,可为什么上司总是不给机会,尽让我打杂?是我能力不够,还是他故意刁难?看一看子萱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心理契约一直是被用来描述员工与组织之间内隐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并常被用来描述和解释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当前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从事工作时间较长、相对成熟的员工群体,很少有人关注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而我国的国情恰恰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离职率高。大学毕业生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及对新环境的适应等问题已经成为了职场上较不稳定的群体。本文在新就业大学生的这一问题上借鉴某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内新就业大学生离职率高的心理特征,分析其原因以及如何保持其心理契约平衡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点有益的提示,使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生活与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14.
《四川教育》2012,(9):10-11
新学期,新气象。每年的教师节期间。许多中小学校或幼儿园(所)都会迎来一批新教师。走出熟悉的大学。踏入新鲜的环境。自身角色从此便由学生转变成了老师。在这期间,初涉职场的新人需要注意些什么?而学校又应该提供怎样的职前培训?本期将从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这两个方面关注新教师入职,为新教师初上岗位及其以后的职业适应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职场新人常常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和角度来看新环境、新单位,由于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往往会发现一些公司里的“老人”熟视无睹或者是无法发现的弊端,但这也仅仅是个“可能”,  相似文献   

16.
张永玲 《时代教育》2015,(5):101-102
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是学生个体与职业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一个过程,是体现大学生对工作任务、环境、人际关系等的适应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体与职业之间通过不断磨合达到和谐的过程,是大学生适应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进入职场,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矛盾,尤其体现在大学毕业生对于职场环境的"不适应",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相似文献   

17.
《易经》中蕴含了丰富的职场心理学智慧,为职场新人提供了很多启示。职场新人要从品德、认知、言行、意志、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适应职场环境,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试用期,顾名思义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这是每个人正式步入工作岗位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也是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再次考验。每年都有不少人走上工作岗位,当他们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后,却丝毫不能松懈,迎接他们的是职场的第一关——试用期。在试用期里,毕业生们要历经一个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事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尽快适应,成功跨过试用期这道门槛,成为职场新人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也许能让早已是职场“老马”的你,重温当年那初来乍到的苦涩;又或让同是新人的你,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刚入职场,我们都会面临如何快速适应工作问题。特别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团队,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在职场站稳脚跟。作为新员工,快速适应工作其实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向身边的职场大咖学习。我观察了很多工作出色的同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工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有媒体联合多所高校对数百名已工作1-3年的9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工作缺乏挑战性、工作内容过于单调是对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很多受访者还因此而跳槽。媒体就此呼吁,用人单位要针对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改变传统,给职场新人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当然有必要,但更需要警惕的是,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以"工作缺乏挑战性"为由,不愿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