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颇具革命性的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一、“以人为本”的确立乃课改的重大突破“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50多年来,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这期间涌现的终身教育、合作教育、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思想无不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是,我国正于人本主义产生之时,因政治的需要,课程的理念及模式随之全盘“苏化”了。几十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七次课改,但都因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滞留于调整学科内容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课程目标、指导思想,而不只是在教材上.当今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产生"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不能取得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而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4.
刘嵘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3):27-29,3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承前人思想成果,总结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成就、反思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逻辑展开。新发展观不仅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且也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5.
颇具革命性的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也促成课程六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先进的国际化的课程理念和优秀的本土实践成功地融合,将奠定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澳大利亚多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的课程科目具有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课程选择具有自主性,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新课程倡导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要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地理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既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唯物主义"和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源自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基础上的,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创造的统一;"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学思想的逻辑展开,有着自己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几种不同的课程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课程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主要受三种课程观的影响,即学科中心的课程观、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其中,后两者影响较大。分析和研究不同的课程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本科学观,指办事是否要遵循客观规律和对“科学发展观”含义的理解。调查结果表明:当代中国青少年儿童群体办事依据客观规律的百分比较高,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9-22岁青年初期有低落现象,青年期(23-29岁)是显著增强时期;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发展呈U型,少年和前青年期(13-15、16-18岁)回潮现象显著;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整体和各年龄段都显示出积极发展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贯彻科学发展观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连串的阶段性成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路明灯,把新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阶段。为了深化新课程改革,须确定一系列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综合课程的设置问题、教科书的进一步改革问题、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问题等等。为此,须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基本法规,研究战略部署,保证研究质量,分期分批推广,从而把新课程改革推向科学发展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即将在高中全面铺开,高中政治新课改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挑战,在实施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就新课改出现的问题,科学地加以分析,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课改的前提;改进教学方法是新课改的关键;科学应对课改必须树立科学的课改理念。通过对这三个大问题的剖析,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从教育学角度赋予"人"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现实性自身定义,并以实用型理念来积极促进我国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课程理念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形式化、课程实施的探究性与接受性、课程传统的借鉴、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自觉反思,有利于课程改革寻求一种平衡,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获得的新生长,不仅包括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结构的提升,还涵盖作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制度在改革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和戏剧无论在构成要素还是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叙事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在师生之间的课程活动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隐喻性假设,当代课程观可归纳为"摹仿型"与"间离型"两种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在实现课程观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本、课程与知识、课程与考试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路向及其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存在理论准备不足、实践先导不充分、新课程与旧课程缺乏衔接、师资条件不匹配、社会接纳程度不够等问题.新课程改革对科学发展观的偏离,可能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性危机.  相似文献   

20.
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TS课程是当代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型。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STS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以科学概念和原理等基本知识为主导的STS课程、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交融的STS课程和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STS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是STS课程的基本特征,它预示了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些走向,如强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维度,摒弃科学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探究过程"以及关注科学伦理道德,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