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庙是明清时期都匀府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此地儒学教育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都匀府学孔庙建置及形制布局进行探讨,可加深对都匀府学与都匀孔庙之间"庙学合一"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庙是奉把孔子的专庙。由于历代帝王的追溢,地位不断提高。儒林立子,更是顶礼膜拜,敬若神明,尊为“万世师表”,各地都建庙奉祖。明清时代,京。省、府、州。县。厅,各级政权所在地,都建有规格大小不同的文庙,庙门上挂着‘喀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牌子。新官上任,首拜文庙。春秋二祭,隆重举行。文庙非但是奉把孔子的专庙,更重要者是培养后生的场所。故文庙必须附设儒学(官办学校),储养人才,以为世用。而汉中府向来与附郭的南郑县,共同建一文庙,亦即同一儒学,而儒学又有府学(又称店学)和县学之别。因而府。县儒学,皆附设…  相似文献   

3.
归德府文庙     
归德府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为目前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坐落在商丘古城东门里中山东街路北。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明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又有增建,为明清两代归德府官员和儒学界祭祀孔子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崇明县学宫     
《上海教育》2009,(3):53
崇明县学宫位于崇明县城东南角,现址又称崇明县博物馆,该馆充分展现了崇明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价值。崇明学宫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又名“孔庙”“文庙”,原由孔庙、儒学、书院三个部分组成。在崇明,它既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旧时官办的地方学府。学宫占地面积23.21亩,是整个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孔庙。  相似文献   

5.
大同六中是山西省首批示范中学。校园内座落着明朝时期建筑的府学文庙,也称孔庙,是省级保护文物。孔庙曾是办学祭孔之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府学文庙历尽岁月沧桑,今天依旧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校中有庙,学里有孔",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大同六中的教育者注入了不竭的灵感。从2000年开始,学校以府文庙的古朴典雅为风格,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立《论语》照壁、塑孔子像、建艺术长廊、挂佳句楹联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了全面的  相似文献   

6.
岭南各地均有孔庙,它们在祭祀孔子、重塑儒学精神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实现,而祭孔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雷州孔庙乐舞篇的辞谱对应关系与《海阳县志》记述的乐舞内容与用乐规范完全一致,二者虽地处粤东和粤西,但作为尊孔复古文化的外在仪式,各地的做法是基本统一的,有时在用乐规模方面还可以酌情设置。二者虽是地方文庙的用乐记载,却反映了国内文庙音乐普遍规范。历代宫廷供奉雅乐,用乐也参照周礼定制,但其实施形式尚无普及。真正得到普及的是清宫雅乐,其雅乐设置有了严格的定式。最具体的原因在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颁布的制雅诏令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颁制的中和韶乐。中和韶乐对不同祭祀场合的乐队编制及乐器数量均有严格规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搜集和集中散见在苏州各处的碑刻,苏州成立了碑刻博物馆。现搜集到的碑刻已有三千块之多。(西安碑林也只有二千三百多块)。这些碑刻集中在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内。文庙内戟门前有清乾隆满文汉文平定准噶尔告太庙碑、平定大小金川告太庙碑、平定回纥告太庙碑,它们是清初国家趋于统一的见证,也是反映边疆历史的珍贵资料。除此还有清康熙时孔子至圣先师赞并序、明洪武苏州府孔子庙学新建南门记,明万历苏州府重修儒学记、苏州府重建文庙记、清嘉庆重修苏州府学记等碑刻。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各州县在清代大都修建了文庙,几乎每县一座,均按国家模式修建。各地兴建孔庙,代表着兴学、兴教,主张尊孔、祭孔,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重新考证、挖掘我省文庙的历史遗迹,对我省文化历史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庙,又称文庙或学宫。孔子去世之翌年(公元前478年),鲁国就在他的故宅内建庙,此后,很多地方也建有孔庙或孔子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改称文宣王庙。明永乐八年(1410年)诏命全国都称文庙,与祀关羽岳飞的武庙并立。明清时因掌管祭孔和教育生员的教谕(学宦名称)设署于文庙,故又称为学宫。民国时,曾通令各地学宫、文庙一律称为孔子庙。唐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各州县都要建立孔庙,一直沿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学热"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研究孔子和儒学,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和儒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研究孔庙对于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孔庙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本文通过以时间为轴分类、分主题的梳理方法,将近二十年来的孔庙研究成果予以综述,肯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不足,并对未来走向提出期许。  相似文献   

11.
古城泉州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以古代海上航行与海外交通、与台湾的密切联系及海防前线为其特色,很好地体现了闽南文化特征,当前面临有利的旅游开发机遇,在开发过程中应将其融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之中进行保护性开发,应准确确定其自身在当地经济发展及全国旅游发展中位置。  相似文献   

12.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枢城市,是大陆与台湾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桥头堡。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闽南方言使泉台两地语言生活呈现相同的特征:闽南方言是语言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两地社会用语交互渗透,互为影响。在打造两岸共同的文化家园,追求同属两岸同胞的文化价值以构建新时期两岸和谐关系的过程中,泉州新时期和谐语言生活建设必须进一步处理好普通话和闽南方言的关系,处理好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的关系,处理好语言规范和语言文明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重点调查福建泉州回族郭氏家族和丁氏家族,以及台湾蓝氏家族的妈祖信仰,叙述现状并追溯其历史。指出研究闽台少数民族崇拜妈祖现象,对认识文化的超越与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及对深化南中国区域文化变迁史的整体考察等方面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台湾经济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向外转移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福建相对于台湾具有它的发展优势.福建省的多个地区做好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准备工作。该文着眼于在闽台产业合作背景下研究泉州制造业竞争力.通过福建省内五个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从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竞争力指数、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面对承接台湾制造业转移大陆的机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闽南素称“佛国”,为多元宗教聚集之地。朱熹初仕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晚年出知漳州,与闽南多元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仕泉之前,朱熹所学杂驳,既受孔孟学说和二程理学的熏陶,又曾问禅学佛,访道焚修。同安任初,朱熹也曾沉浸于佛道。然而,通过从同安一县及泉州一郡透视整个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使其接受李侗之教而“逃禅归儒”。泉州之“胡贾建层楼”(伊斯兰教寺)事件为朱熹应对禅佛教、摩尼教的挑战提供了借鉴。朱熹对于摩尼教(明教),仕泉偶涉,知漳则禁。总之,朱熹之于闽南多元宗教,兼融而不宽容。  相似文献   

18.
晋江龙山寺是上百座台湾龙山寺的祖庙,其建筑屋顶形制严格,造型巧夺天工,题材丰富,装饰色彩艳丽,具有宗教、政治与民风民俗等多元文化内涵,体现了建筑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民俗所形成的装饰艺术。龙山寺屋顶装饰因屋脊位置与功能的需要所体现的装饰特征,其题材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闽南佛教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趋于世俗化的表现,折射出闽南寺庙屋顶宏伟大气、韵味别致的审美文化特征,对当代社会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多姿多彩的泉州村落家族文化 ,伴随历史上大批泉人徙台而折枝移育于台湾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其外观形态和内在逻辑都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对渡台泉人社会 ,对台湾文化 ,对泉台关系均发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澎湖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建县、府、省之前其行政长期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本分为若干节,探讨最早写澎湖诗的时代及作,明代和近代有关澎湖的爱国主义诗篇,以及有关描写澎湖的历史、化之诗。中间或亦考订史乘某些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