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肖文  殷宝庆 《科学学研究》2011,29(3):382-389
 利用中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27个制造行业的国际垂直专业化水平,并以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垂直专业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后考察了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影响的行业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有利于制造业技术进步;与预期相反,研发投入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低集中度、低开放度、高技术行业中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摘要:财政支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本文基于边际视角采用2003—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限模型重新审视了财政支农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支农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下的财政资金并不能一直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从禀赋差异来看,财政支农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在地区间存在饱和效应;(3)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进行农业纵向开发,将有利于推迟财政支农拐点的到来。最后文章提出优化政府利用财政工具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好的运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鹏  王娟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26-1335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中国工业产业技术进步的计量模型,以2002-2012年中国27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我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因行业异质性而存在差异,各行业之间形成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路径选择,中低端技术产业"进口中间产品—深加工—出口中间产品"对中低端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较为突出,而高端技术产业的"进口中间产品—深加工—出口最终产品"方向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更明显。实证进一步揭示出我国应将仅对RD投入数额本身的关注同时转移到对RD内容的重视上,建立起从研发内容到研发投入的逻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政策,提高RD投入的使用效率,从而充分发挥产品内分工的促进作用,提高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嵌入层级,拉升国际分工地位,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1999—2013年中国11个棉花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DEA模型,分别从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两个角度对中国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从地区差异来看,中国主产区棉花产量的提高不仅要前沿的技术进步,也要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技术效率;从时间差异来看,棉花的生产效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拉动,前沿的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扩散。  相似文献   

5.
基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机制中资本规模门槛与技术提升影响的动态视角,通过我国地区间、省际差距分析及OECD国家比较研究,运用三阶段DEA与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效率对我国1978~2014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本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资本投入不足及过度均限制了资本积累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进而从规模瓶颈到技术提升的增长机制转型具有必要性;(2)随着我国各省份资本积累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资本规模门槛效应的限制下实现地区间劳动生产率追赶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规模门槛和技术转型引起的省际劳动生产率差距分布呈现出M型动态演化趋势;(3)技术进步是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在资本积累高水平下实现稳定增长的原因。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跨越规模门槛的重要途径是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源消耗变动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尚红云  蒋萍 《资源科学》2009,31(2):214-22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也大幅度增加,如何有效节能降耗,实现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人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推导能源消耗变动的一种前沿性结构分解分析形式,将能源消耗变动分解为能源强度变动、技术进步变动和最终需求变动3种影响因素。利用中国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表数据首先测度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然后分别测算28个行业的3种影响因素变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消耗变动的贡献与特点,结果发现:能源强度变动并没有使所有行业能源消耗都减少;技术进步导致所有行业的每种能源消耗之和都是增加的;28个行业中,最终需求变动的方向与四种能源消耗变动的方向完全一致。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投入产出表二三象限之间的交叉平衡关系,构建出最终需求拉动型投入产出交叉模型(Input and output cross model),同时结合福建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构造价格换算指数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并从最初投入角度对最初投入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技术进步对提高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不太明显;固定资产折旧对投资需求的推动作用较小;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本文提出政府应提高居民收入以扩大消费需求,优化出口结构,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比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以产业相似度矩阵为权数构建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运用2005-2011年中国15个工业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和不同技术产业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间技术溢出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考虑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后,产业间技术溢出作用程度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依靠资本和研发投入拉动;从不同技术产业来看,控制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前后,低技术产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进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对于促进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平衡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种植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土地劳动替代和产出结构调整5种效应,以此探讨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在样本期内整体上经历了"扩大(2000—2003年)—缩小(2003—2009年)—再扩大(2009—2012年)—再缩小(2012—2016年)"的交替演进过程;②深入探究此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技术进步是第一阶段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随后,技术效率改善和产出结构优化共同推动了该差距逐步缩小;在随后4年中,产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导致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再次扩大;2012年之后,随着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土地劳动替代效应和产出结构效应促进了地区差距再次缩小。因此,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2010年之前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投入和产出结构调整则成为2012年后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减排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厘清导致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效应和机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IOA)与结构分解(SDA)等分析方法,探讨了1997—2012年间中国全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研究表明:(1)中国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从53.60亿t增加至158.20亿t,碳排放强度从2.00 t CO_2/万元降至0.86 t CO_2/万元;(2)影响碳排放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技术进步有利于碳减排,规模效应(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持续推动碳排放的增加,产业联系和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导致其波动变化;(3)产业政策可分为宏观控制政策和产业自调整政策,这些政策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碳减排。2002年之前,中国宏观控制政策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得经济与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增加了碳排放;2002—2012年间,中国产业自调整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产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强,促进能源大范围流动与产业重组,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使得产业联系与经济结构在中国碳减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进步不再是唯一减少碳排放的因素,碳减排方式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1998-2012年世界30个国家面板数据,考察了基础研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基础研究对一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差距的缩小和高技能劳动力比重的增加,均有助于提升基础研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基础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一国的TFP增长率,而且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基础研究对高收入国家和高知识产权保护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视角分析玉米产业节本增效途径。研究发现:2004-2018年玉米产业的生产率为降低趋势,主要是因为其技术进步率的降低导致生产率的损失。技术进步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机械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玉米产业表现出较强的机械要素替代劳动力要素,但生物化学要素对土地要素的替代效应并没有很显著。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路径表现为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物化学型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转变,这与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地理特征有关。研究价值:为玉米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和节本增效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我国区域玉米技术进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洁  焦建玲  李方一  李兰兰 《资源科学》2016,38(7):1373-1382
确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优先次序并实施差别对策对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投入产出Ghosh模型和敏感性分析,从结构减排、技术减排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家或区域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优先次序确定的一般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中国行业减排,采用2002年和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和行业碳排放数据,依据各行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感应度系数、边际增长的完全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增加值弹性5个代表性指标,确定行业减排的优先次序,并提出差别的减排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在考察的40个行业中,技术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内共18个,结构性减排优先级I的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内共13个,针对行业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的三级优先次序,可以确定四类减排对策。应用研究一方面证明了本文设计的一般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为中国制定分行业的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通过细分工业各产业和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各地区两种方法,论证了从1986年到2001年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技术创新对生产率增长有重要影响;从总体来说,产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较微弱,但细化到各地区则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中间品贸易隐含能源要素与碳排放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影响问题已开始引起重视。本文从环境友好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将增加值核算方法与SupSBM模型相结合,分别测算出2000—2014年中国和美国两个贸易强国产业部门整体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效率及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①美国整体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国,但是这种差距逐渐变小。主要归因于中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国内劳动投入效率的提升。②按年平均统计,中国整体产业部门国内劳动投入效率高于美国,而其他要素投入效率均低于美国。③按年平均统计,与美国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向环境友好方向演变,但第一、第二产业环境友好发展不显著,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政策为引导,补齐产业部门投入产出效率短板,扩大产业链间效率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产业部门环境友好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孙武斌  李琼 《未来与发展》2014,(1):107-110,60
运用非参数Malrnquist指数法度量2002--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各省历年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2--2010年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8%,技术进步是影响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满足现有需求.说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并没有达到现有的需求水平;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不存在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科技进步视角出发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利用广东省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从地市、珠三角、东西两翼、贫困山区四个区域层面探索区域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广东省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源泉是区域科技进步;广东农业TFP增长动因存在显著区域科技进步差异性;而区域科技差异性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据此,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推动广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盈之  胡永舜 《资源科学》2010,32(12):2391-2399
本文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对内蒙古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内蒙古的确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导致的"荷兰病"效应。但西部大开发以后,随着国家及地区各项政策的实施",资源诅咒"现象在内蒙古地区被破解。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该地区破解"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可持续性,但随着近年来该地区能源开发强度的增大,制度弱化的趋势日益呈现。  相似文献   

19.
张成  郭炳南  于同申 《科研管理》2015,36(3):138-144
本文以工业部门18个行业199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变化率的角度,使用面板门槛技术研究了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对生产技术进步变化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废气、废水和固废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对生产技术进步变化率的影响均存在两个门槛效应,只有适度的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才能引致理想的生产技术进步变化率,但三种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指标的门槛值有较大差异,最优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区间分别为(14.93%,53.18%)、(16.96%,37.75%)和(32.90%,48.11%);(2)在废气和废水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上,分别有8个和4个行业处于合理水平,其余10个和14个行业低于合理水平;在固废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率上,有2个行业处于合理水平,9个行业低于合理水平,其余7个行业则高于合理水平。因此,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双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行业的不同污染物制定有差异性的环境规制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