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过秦论(上)》中有不少用以论述的事实与历史记载不合。下面对其中不合者作些简略的考辨。外连衡而斗渚侯“连衡”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主要外交策略,是秦能消灭六国诸侯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将这个外交策略放在秦孝公、商君之时是不确切。《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是恰到好处.《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元年,“下令国  相似文献   

2.
《谏逐客书》援引客卿在秦国发展史上的功绩论证逐客的错误,《过秦论》以秦二世而亡的史实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两文写作目的、选取材料和论证手法不同,但为现实服务的写作态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贾谊的《过秦论》在写作上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且层层对比,对比到底,最终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怪圈。作者首先把秦国同九国进行了对比。文章一开篇便极力渲染了秦国的强盛。秦孝公凭借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1995年5月第二二版)在分析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时,提到作者在文中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秦国数十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则小到“不可同年而语”的程度,我们不妨借用数学符号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5.
论说文不如记叙文、说明文那样好懂,因而,写论说文时要注意循循善诱,想方设法使读者易于接受文章所论述的问题。怎样进行诱导呢?方法很多,因文而异,这里只讲常见的几种。在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前,作必要的铺垫,从而减少读者在接受见解方面的难度。以贾谊的《过秦论》为例。《过秦论》以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为主旨,贾谊直到文章终篇时,才用一句简练的话,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学习和掌握。笔者在教授《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一句时,对句中“弱秦”的理解颇觉困惑,教材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可以把它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而《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5版,第33页)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小。”  相似文献   

7.
人们读《过秦论》时,都为秦的很快灭亡而感到可惜,究其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现在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这里的人物,感觉到这里的人物都具有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社会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秦孝公——一位救秦国于灭亡之境的救世主。  相似文献   

8.
一、少,小①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徐珂《冯婉贞》)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例①“区区”意为少,指精技者为数很少。例②“区区”意为小,指秦国地盘狭小。这是“区区”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亚军 《现代语文》2010,(6):144-145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贾谊在文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点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可对这句话的理解一直以来却存在较大争议。不少老师解释说,秦国由于没有实施仁政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灭亡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使人明白:攻势是什么?守势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出色的作品。《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本文试图就对比映衬,波澜层析这一艺术特征对《过秦论》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贾谊《过秦论》与杜牧《阿房宫赋》都是名家名篇,分别收入人教社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与第二册。它们在内容、形式、写作意图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地方。因此,教学《阿房宫赋》完全可以与《过秦论》作比较阅读。可以按比较提纲对《过秦论》略加复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按照提纲讨论研究,必要时候加以点拨,将《阿房宫赋》与《过秦论》一一比较。这样做,可以提高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加深对《过秦论》认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比较迅速地认识《阿房宫赋》的思…  相似文献   

12.
《过秦论》可以说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它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秦国得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中篇剖析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以及秦二世之未能改正错误,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这三篇,针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依据大量史实,作了深刻透辟的分析,形象而鲜明地指出成败之关键,症结之所在,实开中国散文“史论”体裁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贾谊的《过秦论(上)》是篇很有价值的史论,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但人们往往笼统地说此文是为批判案的政治错误而作,而忽略了应该把秦国和统一以后的秦王朝分开来看,忽略了应该把秦始皇后期的残暴统治和他前期(即称秦王时期)继承商鞅变法以来的政治路线(即“奋六世之余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的正确一面分开来看。  相似文献   

14.
有好多同行听了我校初、高中语文课后,常问及执教老师备课的情况:有的同志觉得堂内读议活动轻松活跃,教师讲解极少,又无板书,事前备课,谅不费时;有的认为学生活动时,提出问题较多,教师当堂选题答复,引导点拨,对教师要求颇高,看来,备课面较广……种种猜测不一而足。现在,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备课,借以作答。我们的备课过程,一般分五个步骤。即:(1)掌握教材,(2)下班级摸底,(3)确立重点,(4)研究教法,(5)准备答疑。现以高二年级组备贾谊的《过秦论》为例,略作说明。《过秦论》一文,篇幅较长。作者从秦国之盛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位移贾谊的《过秦论》气势磅礴,讲究铺排渲染,多用骈偶,有赋的特色。通过苏洵《六国论》(苏教版)这篇重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秦与六国的相关知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根据这一单元导读“宜反复诵读,加深理解”的要求,我将《过秦论》的教学内容预设为:以诵读为主,适当点拨文意。因为课前已布置了预习,所以课上诵读数遍后,我开始让学生提问。有学生提出了《过秦论》的论点问题。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简短的导语来概括本单元的要旨。本单元的导语已将《过秦论》的论点指出“:贾谊《过秦论》,是最早论述秦代兴亡的文章。选文着重评论…  相似文献   

16.
“大秦国”之名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史诸书如《后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魏书》、两《唐书》以至《明史》等都有关于“大秦国”或“大秦”的记载,可见历史上的这个大秦国同我国有着长期的密切交往。自上个世纪以来关于大秦国问题的探讨已经是为中西交通所史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个大秦国位在地中海东部,这是正确的。然而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一“大秦国”为罗马帝国专名说质疑“大秦国”之名始见于《后汉书》,如云“大秦国,一名”,《晋书》记载相同,《魏书》云“大秦国,一号《三国志》之《注》引《魏略》云“大秦国,一…  相似文献   

17.
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列举了三种理解法让师生选择。第三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去管它。前两种理解是这样: ①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由攻势转为守势。②秦国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新《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认为:“第一种理解正确。”其理由是:“‘仁义不施’是‘攻  相似文献   

18.
<正>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用一支雄健有力的笔,将秦朝之过描述得淋漓尽致,从而成就了千载不朽之名文——《过秦论》,这篇文章一直以来都为当政者及文人学士所重视,不仅因其内容的深刻博大,更因其语言的雄壮有力。若是深究《过秦论》文本,再比照传统文章创作理论,可以发现,《过秦论》的有些语言运用是不符合通常的行文  相似文献   

19.
杨亚民 《学语文》2013,(5):20-21
贾谊《过秦论》的叙事凝练而不失生动,概括又气势雄浑。然而,作为一篇经典的史论,《过秦论》的叙事与史实却不尽相同。这种曲史为文的现象,是由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影响了对史实的叙述。从《过秦论》中,可以看出贾谊急切的用世之心。一、增强气势,先声夺人作者开篇直接从秦孝公切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商鞅变法;一是西河之战。文中  相似文献   

20.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贾谊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全文写得汪洋恣肆,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极具感染力。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全文的主旨句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诵。然而,这一句应该如何翻译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实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普通”)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