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已成为一种思潮,深入人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已勿庸置疑,然而,教师的主体地位却不容忽视。如果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甚至走入将“教师主体”等同于“教师中心”的误区,只会导致主体性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体性教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一些追“风”者走入了“过犹不及”的道路,在对“主体性教育”认识和把握上进入了误区,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就是“主体性教育”;二是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少管或不管就是“主体性教育”;三是把主体性与创造性完全等同。其实.“主体性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根本上把握,以免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3.
陈卓 《高教研究》2007,23(3):4-8
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与传统理念和主流话语中的“三因素说”大相迥异的“两因素”说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因素”说把实在论和价值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起来。要使教育真正行之有效,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做法,而应当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寻求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项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教育主体性的讨论,最初是重在阐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继而延展到阐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现在已经深入到试图说明整个教育作为一个实践领域的主体地位和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带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教育主体哲学”。这是教育自我意识的一次大觉醒,是  相似文献   

5.
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健 《河南教育》2004,(11):11-11
近年来,在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后,基础教育领域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成了学生的“尾巴”,致使某些地方教学质量滑坡。最近以来,在各种各样有关教育问题的研讨活动中,可以明显感到这一问题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少同行指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否高质量地体现,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能否高水平地发挥。“主导”得好,“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避免盲目和低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于1998年确立了主体教育思想,构建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1999年我们将此项教改实验申报为省“十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经三年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提高认识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为此,我们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主体教育的教师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主体人格”。其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才能,能意识到并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他者性立场的主体性以主体共存问题的解决为旨归,有效化解了理性的意识主体论带给主体性的存在危机,开启了以行动探寻主体性的新路径。受意识主体论和后现代语境的双重影响,教师行动的异化使得其主体性显现出明显的客体化、技术化与原子化特征,给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行动是公共空间内主体间以言说为媒介的彰显活动,主体性在行动者主动向在场的他者展示其独特性存在的行动中得以“入场”。教育主体的多元共在决定了行动同样是教师主体性“入场”的根本途径,教师与他者相遇的境遇性及其对学生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教育伦理责任赋予了其主体性以他者性、伦理性和“脆弱性”。故而,当下的教师主体性研究要着力激发教师行动,在教育伦理责任实现中发展主体性;持续拓展教育空间,确保学生主体的入场机会;超越原子式的主体观,以他者性立场来建构行动的教师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的主体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教育主体;教师主体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分析教师主体性“实然”的基础本,文章提出教师主体性的“应然”是主体间意义的,进而认为,要确证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就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又依靠教师研究,参与课程变革和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的具体形式,它们因此而成为确证主体间意义教师主体性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教育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同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准确区分与适度把握二者之间的界限,教师在实践中常常踌躇不决、难以决定。从孩子的自我形成的视点论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并对教师该如何适度把握教师主体性与儿童主体性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体价值和科学精神。主体性教学凸显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彰显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时代诉求,兼具“内生性”和“外发性”的特点。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主体意识缺失,其核心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和学生的自我主体性认识不清,遮蔽了科学教育的价值。积极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认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主体教育在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建构之后,逐渐步入了微观的课堂教学教与学行为分析阶段。反观当前的教育实践,在多元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主体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发展的阶段性与完整性。为使主体教育实践走向本真的主体性,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中方法或方法论应该是教育理论研究思考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实验,不能仅满足于对教育实践做价值层面的思考,而应扎根于实践、指导于实践,从而使主体教育思想最终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是以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的深化,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使然,对改变不良教学状况具有更深远的指导意义。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是培养新型学习方法和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更是时代的召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教育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之后,有些教师对讲解和指导变得特别敏感,担心讲多了、指导多了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满堂灌”一下子变成了“大撒把”。多年来,许多科学教师一直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与“自主”之间寻求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理念由教师主体性向学生主体性转变现代教育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 ,是在尊重人、满足人、研究人的基础上实现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的教育。教育的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即强调学生是教育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互动的关系。要实现从教师的主体性到学生主体性的转变 ,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思想 :(1)爱护学生的思想。爱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只有爱护学生 ,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习每一个学生 ,依靠每一个学生 ,教好每一个学生。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观点之争 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主要聚集在三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上: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三种观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还在于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以双主体论为例即可窥见一斑。双主体论内部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世界:“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说、“轮流主客体”说、“双主体主从”说、“三体——双中心人物”说、“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同时主客体”说,等等。有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行为(目的)是由一组主体(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人)对另一组主体(很少情况下是一个人)实施的,前者称为教师,后者称为学生。”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不过,这里所说的教师的教学主体性是“隐性的”和“情  相似文献   

19.
“三育人”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范式,其教育过程是主体素质培养与整合的过程。“三育人”主体结构具有多元性、双向性和能动性的特征。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扬,对实现“三育人”目标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