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底,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然而,技术是中性的,跟随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在应对新媒体数字汇流的大潮时,报道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种可视性强、报直观的技术手段与制播新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新闻如雨后春笋,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量激增。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笔者赴台交流学习的亲身体验,重点分析"动新闻"的发展空间和台湾地区给与大陆的借鉴。传媒机构应当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规范"动新闻"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传播新闻正能量,为受众带来视觉新闻时代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标榜“求新求异”的新闻现象,“动新闻”由台湾媒体《苹果日报》于2009年11月中旬推出,它主要以手机、网络为传播载体,并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3D新闻动画,将新闻照片、动画设计、旁白、音效等进行结合,写实模拟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读者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下载和传阅。动新闻的宗旨在于让“静态”、“平面”的新闻“活动”起来,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非动态性新闻,顾名思义,相对于那些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而言,是指那些时效性不是很强,或是未被人知道,或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典型性的报道,如人物新闻、经验性新闻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新闻,具有简洁、形象、生动、可信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报人们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特别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报纸对于新闻图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7.
当你打开收音机,千篇一律的新闻导语模式会让你感到厌烦:某某会议在某某地方隆重开幕,某某单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种平淡如水的导语,听起来毫无生气。因此说,一条准确无误的导语,并不就是最好的导语。广播从业者奉献给广大听众的应该是不仅正确无误而且引人入胜的导语。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中旬,台湾壹传媒集团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了一种名为“动新闻”的新型新闻报道样式,因其过渡渲染血腥暴力在台湾引发巨大争议。本文运用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台湾“动新闻”事件,认为“动新闻”可以作为鲍德里亚关于“仿真社会”和“意义消解”这些后现代预言的直接体现。它有可能加重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界限的模糊,并使新闻成为对消费欲望与感官欲望的无意义模仿,其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警惕。同时,文章通过对鲍德里亚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认为“动新闻”将新闻叙事中的想象因素突出出来,对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丽丽 《新闻世界》2012,(8):294-295
新闻感官主义倾向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台湾新闻报道感官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收视率为一切的主导被认为是新闻感官主义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包括传媒的生态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动新闻”引发的质疑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制作和媒介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11.
12.
不久前,关于“球星高峰私生子风波”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娱乐(体育)版的重要位置甚至头题的位置。因为高峰的女友是著名歌星那英,所以.此条新闻发在娱乐版似乎也并不会让人奇怪。可是,私生子一类的事情,毕竟是个人的隐私,即便是明星,也该是如此:再说,这样的事情无论怎样将其“拔高”.其也不会和文艺娱乐(体育)的主业沾边太多。这样看来,问题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是娱乐(体育)新闻吗?其有必要在娱乐(体育)版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吗?  相似文献   

13.
14.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1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中国之声从2008年下半年全新改版后,推出了以整点、半点为一滚动轮盘的央广新闻。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历经滚动新闻的推出与逐步改进的过程,深感新闻是否好听,抓得住听众,留住听众群,关键在于滚动新闻能否真正“滚”“动”起来。那么,什么是滚动新闻?滚动新闻如何能“滚”“动”起来?笔者半年的亲历实践,有如下的感获。  相似文献   

16.
马联 《新闻导刊》2009,(4):34-35
面对互联网世界日益生动的资讯传播,传统媒体无疑饱受挤压。在这种情势之下,寻找报网互动,成为许多媒体的突围之策。重庆商报从2006年开始“触网”,至今已经三年有余,其历程耐人寻味。 报网互动超越网事播报 重庆商报对于报网互动的探索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当年,商报设立了《网事新闻版》,将新闻触觉伸向了网络世界。当时,只有广东的《信息时报》设置了类似版面,而商报的稿件经常被对方大篇幅转载。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更多的偏向网络和移动终端。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剧现象进行概念辨析、剖析该现象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现象的成因和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策划是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角度新、选材精、立意好、挖掘深的报道,以达到深入反映事物的社会价值,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实践证明,好的新闻策划有多种妙用:  相似文献   

19.
以"民生新闻"作为对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给出了总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邬刚 《新闻世界》2010,(7):47-48
网络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通过即时性让新闻"滚动"起来;多媒体让经济新闻"活动"起来;交互性让经济新闻"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