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剃光头发微》一文,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所用材料十分丰富。那么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呢人教版教参对此作了分析:"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如果由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是没错,但是言之不详。实际上只要把握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理清本文的思路,首先必须把握题眼"发微",课本和教参对"发微"一词未作注解,笔者认为"微"就是隐秘、精微的意  相似文献   

2.
《剃光头发微》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所用材料十分丰富。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串联起来的呢?人教版教参对此作了分析:“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如果由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是对的,但是言之不详。实际上只要把握了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理清本文的思路,首先必须把握题眼“发微”,课本和教参…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师报》2005年1月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废除教参,将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文章。文章认为:“不废教参,教育改革难以深入”,似乎课改难以收到成效就是因为没有废除教参。笔者以为,这种完全否定教参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的词《菩萨蛮·大柏地》被选入小语教材第十二册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参在对这课的分析中指出“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写过去激烈的战斗之后留下的残迹,是实在的事物。“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是由上句引发的联想。笔者认为这样分析和理解不妥当。我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特作如下考释:一、《鲁迅的精神》分段的商榷《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教参》认为“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分为三个结构段,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把第1、2自然段归结为第一部分。这样划分,一个最明显的难题出现了:第二自然段末尾不是句号,而是冒号,这个冒号怎样向学生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看到《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3期(上旬)田小龙老师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一文,笔者认为文中选择题第二个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特提出修改建议。田老师的这篇文章以他所设计的一道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选择题为切入点,分四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对文章中各部分的主要论述基本赞同,没有异议,但觉得选择题第二个选  相似文献   

7.
读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3年第4期刘娟老师《将教参请下神坛》一文后,钦佩作者对教参的反思和借用教参之“错”的勇气,但对文中的部分观点及分析等不敢苟同,现提出浅见就教于刘老师及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8.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用书》都是由语文专家、名师编写的,一般不会有失误,于是年复一年教学照本宣科。而今天看来,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即使好书也可能有瑕疵。记得原来这套书的名字是《教学参考书》,不知为什么后来改为《教师教学用书》。笔者认为,还是原来的书名好。教参,教参,仅供参考,你想用它,必须动脑。这几年,我们使用的是山东版《教师  相似文献   

9.
马南邨的《从三到万》是一篇传统教材,但课文前的提示、课后练习和人教社的《教参》却还存在多处疑点。问题一:《从三到万》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还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两者兼谈而有所侧重?问题二:“方法”“态度”孰轻孰重?中心论点何处提炼?问题三(这是一个关于局部分析的问题):文章前两段有一个还是两个论点?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一个思路问题。思路理清了,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现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谢海华老师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的解读文章《弗罗斯特并不惆怅》,在文章中,谢老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概括的诗歌主题“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并不恰当,在他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一首“惆怅”之作,“作者并非如教参所说‘念念不忘’那条未选择的路,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倍感欣慰,无怨无悔”.谢老师的这种解读与教参的结论截然相反,虽然新颖,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勃然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教参》把这一句译为:“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依靠来抵挡曹操的了。”窃以为《教参》的翻译欠妥。笔者认为这里的“以”相当于“与”,“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之”当“我”讲,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于“非刘豫州莫可与(之)当曹操者”,翻译出来就是:“除了刘豫州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爱莲说》主旨探南通市三中陆精康理学开山周敦颐的《爱莲说》向为选家所看重。其主旨,“教参”之说颇具代表性:作者借赞美莲花,表现了一种高洁志趣。至于这种“高洁志趣”的具体内涵,“教参”及诸多赏析文章却讳莫如深。笔者认为,《爱莲说》寄寓的内在思想,是值得...  相似文献   

13.
有关《听潮》的赏析文章,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既是听潮,并且中心点明“伟大的乐章”,那么,全文神韵应体现在“听”字上。另一种看法包括现行的《教参》则侧重于文中的潮音摹写和海景描绘,把文中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归纳为三幅海图。还有的文章认为《听潮》的成功在于“侧重从听觉上来再现观潮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认真地拜读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的一文章 :《评人教社 (世界近代现代史 ) (下册 )新教材——— 1 3 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文章是北师大历史系教授黄安年先生所著 (以下均简称文章 )。凭心而论 ,文章对新教材的评论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 ,反映了黄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原则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这些都是笔者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也是每一位学者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文章所举 1 3 0例质疑 ,笔者认为绝大部分是中肯的、客观的 ,但也有个别的质疑笔者认为似乎不太恰当。黄先生在文章中说明…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众多学子欣赏品鉴。但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些教参认为文章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解析探讨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读了劳庆元同志《这样的答案不合逻辑》一文(下简称“劳文”,见本刊1987年第1期),笔者对其教学评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劳文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采用《教参》上的答案,即被劳庆元同志否定的那种“说法”为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选人的鲁迅《故乡》,笔者教学数次,历用了“人教版”新旧几种教材及相应教参。教参中对“精神故乡”中“先前”杨二嫂的形象,观点一致认为“‘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笔者尽管理解水平有限,但从《故乡》思想内容“表现人性扭曲”的主题角度出发,实不能与教参说法苟同。现以作文与同行教者共同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18.
《物理教学探讨》2005年第二期(上半月刊)载了王振环老师的文章《关于两道习题的讨论》。在该文例题二中作者分别用了二种解法得到两个不同结果。笔者认为解法一欠妥。  相似文献   

19.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的《呐喊·自序》,关于这篇文章中的几个问题教参上所涉及要么值得商榷的,要么故意回避,但这两个问题对于认识鲁迅这位文化巨人是有益的。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20.
教参中关于《拿来主义》的思路分析欠妥 ,笔者认为文章一至四自然段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 ,并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求荣予以强烈抨击 ,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经济衰败 ,主权沦丧”。这一部分的本意应在于抨击国民党在“学艺”方面所施行的一味送去的错误政策。思路分析必须紧扣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