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鹿的坍塌之日成了中国乳业的耻辱日,以此为导火索,中国民族乳品行业这座大厦摇摇欲坠,奉行十数年的安全食品免检制度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就连星巴克的咖啡也改兑豆奶而非牛奶了。此事无需多议,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若某个行业对金钱迷恋至罔顾个体生命的程度,对这行业极有先剿灭再重建的必要。若鞠躬道歉、引咎辞职可以救人活命,这世上也就不需要警察和法官了。  相似文献   

2.
“我爱通讯工作”,因没能掌握“新闻写作入门知识”和“读报用报”的要领,尽管东奔西走,写了几本“采访札记”,但连一篇“墨海拾贝”似的短文章也未登上。我苦恼极了。一天,我漫步在“通讯员园地”,一篇篇”通讯员赞”,使我了解了他们“成才路上”的艰辛及“学步一得”的“采写经验”。这时,一群有成就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起,本来很正常的一次体育活动、一场体育比赛,一经记者们“妙笔生花”,就被抹上了一层或浓或淡的暴力色彩。如“在洛杉矶杀得性起的开拓者”、“帕尔梅拉斯杀入四强”、“莫宁单骑救主 湖人吞吃太阳”、“大连活剥‘双冠王’海狮生吞‘领头羊’”、“湖人痛宰公牛”、“哥俩刺刀见红了”、“德意志血洗英格兰”等,竟是在报道某场比赛!而与此相应,从事体育的各类人士也都随之变了个样。教练成了“帅”;队员成了“将军”、“兵”、“炮弹”、“射手”,其至“杀手”;整个  相似文献   

4.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5,(10):39-39
应是“迭爆”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26版《丢了一块金牌冒出一双新人》一文中说本届羽毛球世锦赛的混双项目“冷门叠爆”。笔者以为“叠爆”错了,应是“迭爆”才对。“叠”有一层层往上加,重叠、折叠的意思;“迭”有屡次的意思。所谓“冷门迭爆”,就是多次出现冷门,当然应该是“迭爆”而不是“叠爆”。  相似文献   

5.
一条新闻,一见人家已经抢到手甚至见了报,有的通讯员同志便埋怨自己抢得慢了,再采访下去成了马后炮,“烫剩饭”没意思。我说,有些“剩饭”不仅可“烫”,而且大有“烫头”。有无“烫头”?一看“剩饭”本身的价值,二看“烫者”手段高低,更重要的是下功夫的深度。马后炮如能将住军,不失为有力的一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拿来”不少于我们有利的东西,出了不少的“拿来”厂长,“拿来”经理,“拿来”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眼下,在“拿来”队伍中,又增加了“拿来”记者这个新成员。他们不是“拿”老外的,而是“拿”兄弟伙的。“拿来”新闻虽然也有用,但却“拿”出了忧思。笔者一篇拙文,在本人效力的“小报”上采用后,竟莫名其妙地在一“大报”上露面。本来是一篇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的调查报告,而被“拿”去以后,却换上了  相似文献   

7.
2005年2月1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作秀大王”起诉搜狐一案。这位“作秀大王”叫马献青,河南濮阳人。此前,他曾“秀”出过“卖屁股”“征伴侣”“卖孩子”“大耳怪”等热门新闻。“作秀大王”状告搜狐,缘于他策划的一场“街头求助秀”前不久,为救助一位湖北的大肚女童,他搞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策划”,共募捐11万元。这场“街头求助秀”被媒体追踪报道后,也被网站转载。但搜狐网在转载时,因标题的一字之差,激怒了“作秀大王”。  相似文献   

8.
粤语在杭城走俏,“8”成了“发”,“88”成了“发发”,“88,8·8”成了“发发发发”。又听说广州的大酒店8月8日这一天宴席预订一空,许多杭州的青年男女便也竟相仿效,准备在8月8日举办婚礼,然而,老天爷似乎对这种层出不穷的“新习俗”表示了一种由衷的厌恶,一股旋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杭城,一座看似现代化的城市,一夜之间便陷于瘫痪之中。  相似文献   

9.
“一”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个数字,但用得恰当,却能收到“以一当十”的修辞效果。古人的诗文中,也常用“一”字为全篇增色。例如:乾坤一腐儒(唐·杜甫)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水浒》第23回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从老虎跳出,到武松把虎打死,全段640多字,竟用了30个“一”字。其中,写虎的动作有:“一按”、“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写人的动作有:“一惊”、“一闪”、“一躲”、“一棒”、“一跳”。这些短促的语言节奏。极大地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这是一个“80后”“90后”占主体、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读去年10月5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一、八版间报缝的广告,看正文第一行就愣住了:聘请、柯蓝、文牧为顾问”。“聘请”是谁?再读一遍,猜想一定是“聘请”后面多了个顿号,应为“聘请柯蓝、文牧为顾问”。这天的报缝共两则广告,粗粗一看就发现了五六处错误。该报一版头条亚运会消息将“今天”误为“明天”。《安徽保姆施善香逃婚服毒身亡》一文“将婚期定在今年……”中的“定”误为“订”;“然而竟未能奏效”中的“竟”误为“竞”。  相似文献   

12.
在上期“精彩回放”中,我们重点介绍了山东广播在过去的一年中一些精彩篇章,本期“精彩回放”则聚焦山东电视。在过去的一年中,“山东卫视”用镜头观察生活,用声画记录历史,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场电视盛宴,“天路纪行”、“神六飞天报道”、“爱心医疗求助工程”……如同一串闪光的明珠,点缀着“山东卫视”的运行轨迹;齐鲁频道的“森骥行动”让新闻插上腾飞的翅膀,为观众留下了一个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农科频道吹来的“乡村季风”依然和煦温暖,拂慰着农民的心田,《中国农产品挑战吉尼斯》又为农科频道的“三农”宣传再添新亮点;体育频道底气十足地喊出了“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的确,他们是有理由的,“足球亚冠联赛”、“全国十运会”、“中超联赛”、“NBA”……一场场精彩的现场直播, 让观众过足了瘾,也让自己露了脸。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有两次大转型,一次是殷商之际的汤武革命,完成了由“神”到“圣”的转变;一次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了由“圣”向“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王晓明 《声屏世界》2006,(11):67-67
今年9月1日开始的“2006超级女声”总决赛10进8晋级赛的序幕上,诸位“超女”操着各地方言共同说唱了一回“八荣八耻”。节目播出后“嘘”声一片,令原本就“有收视率而无口碑”的“超女”们平添了一份委屈。最委屈的恐怕还是节目的编导们,好不容易出点新,往主旋律上靠一靠,却被观众兜头一盆凉水,真是“冤并郁闷着”。归纳一下观众的批评意见,无非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质疑这些“贪慕虚荣,以搏出位”的“超女”们,有没有资格高唱“八荣八耻”;二是认为在这种以做秀为卖点的“低俗”节目中嫁接“八荣八耻”是很不严肃的“恶搞”。“资格论”其实…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了上海一家大报的几条文化新闻 ,一篇说的是“国剧大放送” ,一篇则讲“国剧班招考培训演员” ,读了前一篇的内容 ,方知“国剧”者 ,即是“国产电视剧” ,而后一篇则始终不得其解 ,“国剧”指的是何剧?“国剧”一词 ,三四十年代流行一时 ,指的是京剧 ,由于京剧博大精深 ,流派纷呈 ,梅兰芳访问美苏 ,赢得国剧大师桂冠。目前 ,在海外称京剧还有“国剧”之说。解放后 ,我国对文艺实行“百花齐放”方针 ,“国剧”之称早已消失 ,每一剧种在我国和五十六个民族一样都是平等的 ,对剧种而言不能笼统称为省剧和“国剧” ,把“国产电视剧”称作…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创作的灵感就象一口井,我已经学会了始终不把井水舀干,而是在井的深处还有存水的时候就停住,让夜里淙淙流入的泉水把井重新灌满。”这是个能够给人以启发的生动的比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学得的新闻专业知识好比一口“井”。这口“井”在一个新闻工作者即将奔赴新闻工作岗位之前,假定已经“灌满”了新闻专业知识之“水”。一踏进新闻工作的门槛,要吃新闻这碗饭,“舀水”就开始了.一般说来,“舀”去多少“水”,就要补充多少“水”,才能使“井水”保持丰盈的状态。否则,今天“舀”,明天“舀”,只顾“舀”,不知“灌”,久  相似文献   

17.
我最近应邀去深圳跑了一趟,当了一回“南游客”。预定的任务,只足一剪之劳,原以为两三天后就可以回京。哪知到了那里,却被一个问题吸引住了,以致呆了一个星期,还稍嫌仓促。深圳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建设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工厂林立,道路平坦宽阔,高楼大厦栉比鳞次。人均年国民收入超过1千美元,人民生活已提前步入“小康”水平。在那里,“住房难”、“吃饭难”、“乘车难”、“理发难”、“洗澡难”、“做衣难”、“上学难”等等,都是不存在的。宾馆服务员和商店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比较好。单是一件事就使我很高兴,一天晚上,十点半钟,我在马路上截了一  相似文献   

18.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学史编号: “新闻”一词的来历英语“新闻”一词,源于希腊。德语“新闻”一词,是由德国北部的俗语“报道”演变而成的。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新闻信”。我国“新闻”一词的出现早于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闻”字,“新闻”两字连用,则见于唐朝:“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唐  相似文献   

19.
财经读物是这两年书市上的“红人”,从小打小闹的陪衬角色中走出来,今天的财经读物是书市上真正的“红花”。“红”到什么程度,从出版的热度和阅读的指数都可见一斑,一个“全民阅读财经书”的时代似乎已经来临。软肋之一:馊掉的“奶酪”说到财经读物的流行或者泛滥,不可不提《谁动了我的奶酪?》,“奶酪”的滋味实在是鲜美,它使得名不见经传的中信社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名动天下,千金万金买不来的名气、品牌却通过一本书轻易地得到了。而通过“奶酪”我们更熟知了“颠覆”一词。当中信社将“奶酪”甫一推出还未形成“风暴”和“神话”之时,一系列“奶酪的颠覆版”,如晨鸟出林铺天盖地,以令我们眼花缭乱的速度冲向书市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一本“奶酪终极版”:《奶酪够了。》。这一路的“奶酪”下来,让我们领教最多的就是“颠覆”这两个字,“颠覆”是不是可以作为新世纪书市(或文坛)的“第一词”?。一些基层书店设立的“奶酪专架”为陈列“变种”的“奶酪”不得不一再扩容,这种明火执仗的赶尽杀绝的做法,很快使“奶酪”变硬、变馊、变臭。一段“奶酪”的财经神话也就此终结。但不管如何,凭借“奶酪”起家并声名雀起的中信社终就意识到了财经书的无穷魅力,其他出版社也...  相似文献   

20.
一次不成功的“暗访”;一桩“涉案金额较小”的盗案;抑或,一次“境外机构”的“科技窃密”。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在海南拔了几根苗,引发了一场有关转基因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