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增民先生的《“品味”和“品位”》(《语文知识》1997年第3期)一文指明了“品味”与“品位”的主要区别,这对我们用好这对近义词是有帮助的。但文中仅说“品味”是动词就欠准确。查《现代汉语词典》给“品味”的第③义项就是名词:“(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品味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文题目] 以“品”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品,这个题目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稍一思索,就有品德、品格、品质、品行、品味、品位、品尝等。单说“品质”,就有道德品质、思想品质等。  相似文献   

3.
品质课堂应是有特色、有品位、立体化、发展的课堂。我主要通过"品"和"质"求课堂品质:以品味浸润学科美,以品析强化探究,以品评培养表达,以质疑带动思辨,以质感让课堂有形。  相似文献   

4.
学习古诗词只靠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学透古诗词,“品”字诀一定要掌握。品,是品味.仔细咀嚼、反复琢磨的意思。品字。学古诗词必须咬文嚼字,一字一词的品。古诗词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每个字都是诗人费尽心血提炼出来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七易其稿才定下来的。这一个字给全诗着上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对“品位”一词的解释是“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但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品位”的意思就是说能跟上时代潮流.或有异于常人的个性或嗜好如果你对时尚潮流毫不感冒,就算你学富五车、品格高尚,也未见得是有“品位”的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养花》一文在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10册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2、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上面句子中的“照管”和“照顾”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关心、料理”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照管”侧重于注意、看管,是“照料、管理”的意思,可以用于人,如“照管孩子”,也可用于事物,如“这件事由他照管”,其适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学设计》2006,(4):20-20
“would like”的汉语意思是“想要”,它不存在人称和数的变化,其后可接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做宾语。主要用于以下句型: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第四学段(初中)的目标是“诵读占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提高品味鉴赏能力应该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理解大意、揣摩情感是品味鉴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品味鉴赏最重要的前提与关键。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有味道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就将“品词品旬、咬文嚼字的品味”作为“语文味”的表现之一。首先语言是用来表示意思的。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可见这个意思既包括言内之意,也包括言外之意。语言有意味。其次,语言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意志的外现。诗歌教学应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抓住一个“品”字,尽展诗歌教学的全新境界.“品”又分三个层面:即品读、品义、品味。这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品读是基础,初步感知阶段,品义是深层感知阶段,品味则是高级的感悟升华阶段。品读这个阶段以“读”为中心,除了读准字音、节奏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读,初步感知意境、情感。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用独特的构思表达了人民爱戴和思念总  相似文献   

11.
“虽”和“于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常使用,其用法古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学生难于掌握,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文言教学中如何辨析以上两词的用法,现略述其标准如下,供教学参考。“虽”字用法辨析“虽”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表示“虽然”的意思,一是表示“即使”的意思。如何将这两种用法区分开呢?(一)当“虽”用于让步转折句时,是“虽然”的意思,当用于假设句时是“即使”的意思。让步转折,是指上句承认某事为事实,下句表示不能因  相似文献   

12.
某同学在作文中写有这样一句:“这几年我家添置了不少电器,目前还缺乏一台电脑。”语文老师把“缺乏”改成了“缺少”。可该同学不服气,认为“缺乏”和“缺少”意思差不多,用哪一个都可以。别的同学也有同感。这两个词都是动词。“缺乏”语义较重,强调极少或没有,多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跟它搭配的词常见的有三类:(1)抽象名词,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品味”举例,展示了该调近年的发展使用状况;通过“品味”分析,得出“品味”是一个常用词、兼类饲、多义词;通过“品味”注释,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版)有关“品味”与“品位”的注释,提出了建议。“品味”的发展,既经济又易被接受,是当个词汇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朱美聪 《高校后勤研究》2012,(3):46+49-46,49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可译为“最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它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水具有多种品性,细细加以品味,一定会有很大的启示和收获。如果把“水性”有效结合到高校后勤办公室工作中,相信对提升办公室整体工作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衣冠禽兽”一词,是用于比喻表面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其实道德败坏的人。语出《镜花缘》第43回“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其实衣饰上的禽兽,是清代官员官阶高低的标志。 清代文官外服,一品的图案是“鹤”,二品的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雁”,五品的是“白鹇”,六品的是“鹭鸶”,七品的是“溪鶒”八品的是“鹌鹑”,九品的是“练雀”。 清代武官的外服,一品的图案是“麒麟”,二品的是“狮”,三品的是“豹”,四品的是“虎”,五品的是“熊”,六品、七品的都是“彪”,八品的是“犀牛”,九品的是“海马”。  相似文献   

16.
曹保顺 《语文教学之友》2007,(8):F0004-F0004
品,这个题目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稍一思索,就有品德、品格、品质、品行、品味、品位、品尝等。单说“品质”,就有道德品质、思想品质等。  相似文献   

17.
“不可或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一个词语,基本用于书面语体,表示不可缺少、必须具备的意思。然而,其中语素“或”的意思并不明确,一些词典字典在解释时多有不同,造成了释义的混乱。文章在稽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或”是一个动词性的语素,其义相当于“有”。  相似文献   

18.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词语丰富,生动优美、文笔精巧,跌宕有致。把索溪峪的景物描绘得洒洒脱脱、活灵活现,把其“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教学这一课,可指导学生三读悟其“野”,从而让学生读到其“趣”,学到其“真”。一、粗读品词。知其“野”何意为了让学生懂得作者在课题运用这个“野”字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来品  相似文献   

19.
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词句教学的目标分两层:第一,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品味词句就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需要做到理解与品味结合,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种比较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第五册《齐桓晋之事》一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