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经济平衡、结构优化为目标;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平衡、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商业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粮食生产面临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两大问题,必须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品种结构.解决粮食产销结构失衡的措施一是调整作物结构,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二是改良早籼稻米质;三是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生产和消费.在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优化品质过程中,应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安塞县粮食生产的特点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卫  陈百明  杨红 《资源科学》2004,26(6):158-16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塞县粮食生产呈现出如下特点:基础地位未变,但比较效益低下的弱质性更加明显;总播种面积比较稳定,但种植结构年际波动大;单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且年际变化大;总产受单产水平影响大;粮食人均占有量主要受总产影响,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文章在分析物质能量投入水平、自然灾害侵袭、人口与耕地反向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后,认为安塞县及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应改变传统观念而提倡"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抓粮食",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以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以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和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限制非农用地扩张以缓解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中国粮食产出规模效率及结构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同道  庞英  王伟  孙巍 《资源科学》2008,30(6):809-814
提高生活水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经济供给不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及要求相协调,致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产出规模效率和粮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松辽、长江与黄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依次递减;三大流域粮食产出规模效率依次递减;各大流域粮食产出规模效率最差。由此可见,规模效率是制约中国当前粮食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的关键因素。鉴于粮食对转型期中国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程度地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化进程中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适时做出进一步激励粮食生产、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安排,同时这也是弥补市场失灵、稳定粮价、促进粮食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资源现状与近期潜力评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分析评述了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包括耕地资源、后备耕地资源、农业水资源、粮食生产能力、要素投入贡献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这些方面在近期(2010年前)可能发生的变化,认为耕地数量难以平衡,将会减少,质量可望有所提高,农业可供水量会有增加,科技投入贡献率将发挥更大作用。以此为依据,认为届时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974×108kg。最后就实现预期生产能力提出4方面的对策,包括完善公共物品投入的约束机制;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全国粮食生产格局;确定粮食生产科技主攻领域;积极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信桂新  魏朝富  杨朝现  邓华 《资源科学》2015,37(9):1834-1847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②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③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2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3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利用钢铁副产煤气进行化工生产的钢化联合企业,在生产与能源高度耦合的情况下,如何基于生产计划、检修计划,获取突发的生产异常事件,使用能源动态预测、动态平衡与优化调度等手段,组建有效的生产能源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在保证能源平衡的前提下,给出生产调度和能源调度的指导性策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最终实现调度周期内总的能源利用效益最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粮食作物(粮、饲)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饲料加工业,开拓粮食与非粮食、耕地与非耕地等多种途径发展饲料生产,要树立大粮食观念,挖掘旱粮增产潜力。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饲料加工业和畜禽规模经营,在旱粮相对集中的产区建立商品饲料生产基地。从面积和单产两个方面,进行早粮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开发,提高精饲料玉米等的自给率,增加饲料总量。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福建省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质量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中分析了福建省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耕地退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状况。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福建粮食安全的瓶颈。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进口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耕地退化,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非耕地食物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粮食产业化发展是提高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分析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重点探讨了加快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粮油基地,稳固粮食购销关系;积极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由"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贡献度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差异.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特征呈现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态势,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单产跃进的基础上实现总产提升,在产销区的衔接与平衡、"断线"品种的协调与调配的基础上,完善粮食储备,构建预警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3.
有偏技术进步、替代弹性与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英基 《软科学》2017,(4):27-30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14.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5,37(8):1561-157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②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③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水旱轮作、旱地同作等方式,发展玉米生产,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米”三元复合结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促进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新模式和传统的较好模式轮换种植,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粮食供需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跃  鲁春霞  马蓓蓓 《资源科学》2009,31(4):566-573
本研究以地级市和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利用1980年~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市粮食产量的比重以及粮食生产区位熵,并利用更具表现力的值定面积图的方法制图,分析该地区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征。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波动上升期(1980年~1998年)、快速下降期(1999年~2003年)和恢复增长期(2004年~2005年)三个阶段;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其中北京市的耕地面积自1995年下降速度加快。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等在内的京津冀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相对于整个区域萎缩明显,而南部地区成为粮食生产增长的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京津冀北部地区粮食供需缺口增加,多属于粮食供需紧平衡区和缺粮区,南部地区的小康水平余粮量增加,粮食供需的空间极化趋势加剧。  相似文献   

17.
基于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资源科学》2007,29(3):170-176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调整大农业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粮食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灌区水资源利用优化调度以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综合效益为目标,通过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调配。对提高农业生产的灌溉效益,发挥水资源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中的资源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彭州人民渠灌区为例,阐述其农业用水的优化调度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超效率Output-DEA模型的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宁 《软科学》2011,25(3):79-83
应用超效率Output-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处于技术有效的省份仅有4个,其超效率值存在较大差距。多数省区技术无效率是规模效率低造成的。如果能够提高无效率省区的技术效率,发挥有效率省份的生产潜力,对提升全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各无效率省区还存在投入的冗余,减少这些投入冗余对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作为粮食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粮食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优化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功能和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雪林  甄霖  魏云洁  陈操操  李芬  杨莉 《资源科学》2009,31(11):1927-1933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