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突发事件中“人”的因素,多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角度:同时关注“人”:关注事件中“人”的动态与表现,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何顺 《大观周刊》2012,(24):255-256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孟子“仁政”思想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康德的“道德的普世性”“人是目的”原则与罗斯的“显见义务”学说,探讨了义务论视角下的新闻伦理困境。当新闻工作者面对伦理困境时,可依据“道德的普世性”原则辨明行为是否合乎义务,以“人是目的”为准绳判断显性义务。通过综合运用康德和罗斯的义务论伦理学,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伦理困境中能做出更为公正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阿龙 《中国广播》2004,(2):34-35
现代社会人的心态普遍浮躁,什么事都讲究“速成”。从“一见钟情”到“一夜风流”;从“一笔投资”到“一夜暴富”;从“一人相助”到”一步登天”;不论是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还是积累个人的财富,再到事业发达的官运仕途,都显示出急于求成的明确目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同汉语言一样要讲究文通字顺,讲话、写文章是给人听,给人看的,要别人听懂看懂才能达到表述的目的。电视是线性传输,转瞬即逝,新闻的画面语言不仅要让人看懂,更应让人看得顺畅,才能锁住受众者的目光。如果画面语言让人“云山雾罩”或“眼花缭乱”,那结果必使受众“逃之天天”,既浪费了作者的劳动,又浪费了频道的空间和时间,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要讲究“文通字顺”。  相似文献   

6.
阮瑶 《大观周刊》2011,(41):29-29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实践,“人的尊严”作为重要的概念提出,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尊严”各自的思考维度出发,理解和探究两者的内在关系,并达到树立始终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维和和捍卫“人的尊严”这一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丽 《青年记者》2004,(9):102-103
人本管理正在越来越多地为理论界所探讨,越来越多地为传媒人所关注。在各家传媒内部,“以人为本”、“人本管理”也是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真正内涵,似乎人本管理就是激发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对“人本管理”只作此解的话,“人”还是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还是被更多地当作“手段”而不是“本”。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五五”普法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人性化更多地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即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五五”普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图为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建立数字记忆概念模型和信息框架,包括“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存在相互交叉互动关系的组成部分。称之为“记忆数字人”,目的是更好地彰显虚拟数字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文化记忆机构在元宇宙中参与构建和长期保存“数字记忆”并支撑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参考。文章调研虚拟数字人发展现状,分析元宇宙中记忆媒介演变,展望元宇宙中记忆机构职能和业务变革,探讨“记忆数字人”模型在元宇宙中对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如何支撑记忆机构的服务创新,以及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0.
毋庸置疑,新闻界风起云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行动,是近年来最为壮观的新闻调研、观察和传播的战略行动.中国新闻人用各自的脚步共同勾画出前所未有的一幅新闻地图。然而“走”的目的不只是“走”。“转”的目的也不仅是“转”,  相似文献   

11.
“拉大旗,作虎皮”是很不少见的。“拉大旗”的目的却不仅仅在于“作虎皮”,而在于替那“拉”的人作“自我的服务”。大旗一拉,便有虎皮加身,结果便可遂一己的利益。 《工人日报》1993年11月21日有轶事如下: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一玩具厂11月19日失火,烧死了81人。这应算作比深圳爆炸更重大的事件,因为人确实要比  相似文献   

12.
张慧芳 《大观周刊》2010,(41):91-91
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在予人规矩的基础上使人“巧”。所谓的予人规矩是指使学生掌握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有关的知识。所谓使人“巧”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获得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选择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人类文明从根本上说是在“人”与“文”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延续和发展的,那么,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活动中,就必然存在着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为目的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三足鼎立稳中求进——《北京青年报》的三字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8,(4)
《北京青年报》发展中有一个有趣的“三字经”,曾引起一些人关注。这个“三字经”指导思想就是“三足鼎立、稳中求进”。三足鼎立以求稳;稳不是目的,目的是前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有动力。(一)经营思想三字经:1、经营规模的“三化”目标,即报纸要日报化,报业...  相似文献   

15.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9,(14):16-16
“我做好事,第二天就要让全世界知道。”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6.
蔡定伽 《大观周刊》2011,(52):163-163
我国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决定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作为高中的三大核心科目数学.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重视。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认为有“以情动人”、“挖掘教材”、“过程渗透”、“开展活动”、“联系实际”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罗引青 《大观周刊》2011,(44):78-7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要遵循一项基本原则,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就是坚持人本思想,“以学生为本”,将教育人、发展人、尊重人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红读”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峰 《图书馆杂志》2001,20(11):34-36
新形势下,具有二十年发展历史的“红读”活动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重新确定其目的和发展方向,是制定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活动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和“自我实现与超越的人”; 活动的发展应以构建“阅读社会”为方向,这样才能推动“红读”活动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郝雨 《新闻记者》2005,(11):20-22
一、“人”的精神与人的“精神” “人文精神”,在当下的话语环境中已经成了一个颇有些时髦的用语,可以说,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已被用得太多太滥了.甚至房产商卖房子、酒店开张,都大讲“发扬人文精神”。本以赚钱为目的的商家和“人文精神”攀亲.用“人文精神”装点自己的门面.这不能不说是“人文精神”的异化。然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传媒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20.
常在电视、报刊上可以看到,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曝光时,尤其碰到干部,往往脸上蒙有一层“遮羞布”,其目的是让广大观众看不清这些人的真实面孔,给他们留点脸面。笔者认为,这块“遮羞布”应该摘下。 古人说:“人有脸,树有皮。”人的面子靠自已去挣,单位、国家的面子靠大家共同去挣、每个人的面子挣来了,单位、国家的面子也就有了。而那些违纪违法、行贿索贿、贪污腐败、嫖娼赌博的人,不顾党纪国法,不但自己的脸面不要,还给党和国家丢脸,像这些人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蒙上“遮羞布”?何必为他们留脸面?其实这些人不但要摘下“遮羞布”,而且要用“特景”给予曝光,让大家都知道这些人的真实面目。自己不要面子,那么就让他丢丢脸又何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