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回想起来,总觉得那一幕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那是在秋田市一条背街的酒楼上看到的一幕。1982年夏天去秋田魁新报见习,赶上了日本全国有名的民间节日一竿灯节。8月1月晚上,秋田市万人空巷,宽阔的山王大街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2.
四国很美。在千岛之国的日本,四国是四个主要岛屿中一个较小的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从北向南,迤逦排开。四国在本州的右下方,如果把本州比作一条长豆荚,四国则象一颗扁豆粒。在四国和本州之间,隔着有名的濑户内海。我们是4月初去四国的。从大阪上船,坐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八点多钟到爱媛县的松山市。一路饱览了濑户内海的风光。春天的濑户内海,海水墨兰墨兰的,浪涛博大而又抒缓;岛上樱花开得正艳,公园里、山坡上,到处都是粉白色的轻云。少女们特意穿上漂亮的和服,暗自同花儿争芳斗艳。好一幅优美、宁静的图画。然而,社会生活的深层并不平静。单说新闻界内部,就在进行着一场角逐。爱媛县有两家县报,一家是老字号的《爱媛新闻》,另一家是新崛起的《日刊新爱媛》。  相似文献   

3.
在上智大学进修的时候,也选修了“广告论”。在日本,广告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信息的手段。报社的经济来源有一多半靠广告,广告同新闻一样,是报纸不可缺少的内容。我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广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新闻教育也不能不涉及到广告学。于是,选了这门课。教员百濑伸夫先生是一位客座讲师,中等个儿,蓄一脸大胡子。百濑是日本第一大广告公司“电通”的职员。当时,“电通”在世界各大广告公司中也居领先地位,它有5,571名职  相似文献   

4.
读卖新闻有一个专栏叫《人生响导》。记得1981年秋刚到日本的时候,已故关田范雄先生就指着报纸告诉我:“这是读卖新闻的名牌‘商品’。”同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总在第一版下部、总是700字一样,《人生响导》总是登在第13版左下方,总是1000字左右,每天一期,长年不变。读报习惯,商业新闻是很重视这一点的。日本新闻史、新闻理论研究的鼻祖小野秀雄先生,在他的专著《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说过,报纸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定期地、连续地出版,使读者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在报纸  相似文献   

5.
办报有学问,读报也有学问。在号称“新闻大国”的日本,以著名的全国性三大报朝日、每日、读卖为例,每天早晚刊合计各出36版,相当于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从这座情报的宝库里,怎样吸取有用的东西,记者编辑的心血结晶怎样才能化为读者的精神养料,不致灰飞烟灭,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日本出了一些专门的著作,如《读报十二章》、《怎样读报》等帮助读者掌握读报要领。在大众传播的链条上,研究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与视听能力,一天比一天受到人们的重视。进修期间,没有翻阅这方面的书,而是请教了三好先生。三好先生就是上智大学的三好崇一教授。1982年到上智大学新闻学科任教之前,是朝日新闻的论说委员,专写经济方面的社论,对亚洲各国,尤其对中国经济很有研究。先生还在  相似文献   

6.
《冈谷市民新闻》是日本多如繁星的地方报之中,一颗小小的闪亮的星,一家活跃在最基层的地方小报。人们形象地称这类报纸为“豆新闻”。冈谷是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小市,人口只有6万。但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小巧玲珑,风景很美。春季樱花如绯红的云;夏季满山绿树,一湖碧水;秋季枫叶如丹;冬季山头复盖白雪,湖面平滑如镜。小市不但风光如画,还有一段特殊的历史。它是电影《野麦岭》描写地方,冈谷就是昔日的野麦岭。缫丝女工曾在这里洒下过斑斑血泪。今天,缫丝工厂已由战前的上千家,减少到只有儿家。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制造工业,有东方的  相似文献   

7.
那一年访问朝日新闻社,中川升三先生送我一本“谈合”合订本。中川先生是朝日新闻社会部部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同中川先生见面是匆忙的,他象是战场上正在指挥冲杀的将领,匆匆地从楼上跑下来,回答了我提出的一些问题,送了我一本“谈合”合订本,又匆匆地跑回了“指挥部”。如今,中川先生的音容在记忆中已经渐渐变得模糊了,而手头的这本厚厚的合订本,却显得十分地惹人注目。我喜欢这本合订本,欣赏由它代表的那种新闻报道方式。什么是“谈合”?“谈合”是一个日文单词,翻译成中文,是商议、协商的意思。主要指签订合同时,承包商等事前的协商。合订本所说的“谈合”,专指公共工程建设投标时,业界、官界、政界相勾结,私下透露费用指标,幕后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  相似文献   

8.
从带回来的许多资料里,翻拣出了“每日”中小学生和儿童新闻的照片,仔细辨识着那上面的字迹和插图,不禁想起了走访每日新闻社的情景。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每日学生新闻总部编辑长台博见、中学生新闻编辑长森喜则两位先生,在百忙中介绍了几种报纸的情况,过后,还特意拍了照片,寄到我的住处。有求必应,日本新闻界的朋友们总是很热情。  相似文献   

9.
光阴似乎格外地快,告别日本,已经五个月了。在上智大学学习的两年,老师和新闻界朋友给予了耐心指导和亲切关怀。许多事,令人难忘。例如,酒店里的一课。那是1982年7月底8月初。东京正是酷热逼人,东北地方的秋田,却比较的凉爽。而且,每年的这个时节,总有一次吸引全国游人的竿灯盛会。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同老师森可昭先生一起,到了秋田。森先生是秋田魁新报驻东京分社社长,在上智大学兼授地方新闻课。承蒙先生关照,这次秋田之行,是实地参观,也是现场受教。8月1日晚上,秋田市民表演了第二场竿灯。竿灯表演过后,森先生带我走进一酒家  相似文献   

10.
星期天,对于异常忙碌的日本人来说,是宝贵的。那是舒展一下身心,消除一周疲劳的一天,也是阖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一天。人们都盼望星期天。星期天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啊。竹山恭二先生和夫人竹山昭子讲师,整整为我牺牲了两个宝贵的星期天。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一部叫作《现代新闻人物事典》的书,这样介绍本多胜一:“1931年生于长野县。千叶大学药学系、京都大学农学系毕业,入朝日新闻社。1963年在朝日新闻连载《加拿大·爱斯基摩》,开始引人注目,以后相继发表《新几内亚高地人》等成名作……总是站在被杀戳者一边,告发杀戳者。是当代新闻界的英雄。”一位朋友也说,本多胜一很有特点,研究日本新闻,不了解本多,有点遗憾。于是,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回国之前访问一次本多胜一。本多是朝日新闻社的编辑委员。我的老师——上智大学教授三好崇一先生,原是朝日新闻社论委员。于是,通过三好先生,我很快同本多取得了联系,并且,收到了本多赠送的他自己的几部著作。他建议我先读几本书,然后再谈。  相似文献   

12.
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者采访也是这样,有时你正襟危坐地进行采访,倒使被采访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果采用闲聊的方式进行,他“无心”,你“有意”,对方无所顾忌的打开话匣子。对此我们姑且叫它聊天式采访法。今年4月中旬,法国电视一台记者雅克琳·杜布瓦采我国采访赵紫阳总书记。她敏锐地分析了赵紫阳总书记的性格特征以及“会谈接见式”采访气氛拘谨的弊端,决定和中国的高级领导人采用聊天式采访  相似文献   

13.
漫忆汪曾祺     
邓友梅 《出版参考》2005,(12):39-40
汪曾祺和林斤澜是建国后我结识的最早的朋友。说这个没有自吹之意。他二位成仙得道,我望尘莫及,是后来的事。四十七年前还处在大哥二哥相差不多的阶段。曾祺虽已出过小说集,是沈从文先生入室弟子,但这没给他戴上光环,倒还挂点阴影,被认为曾是另一条道上跑的车;斤澜在台湾是地下党员,蹲过国民党军事监狱,  相似文献   

14.
1977漫忆     
一 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一步步走下来,我已经走完80个春夏秋冬. 我没有日记.以前写过,后来不写了,原有的也烧了.为什么?因为我年轻时所处的岁月,日记很容易招来麻烦,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表意的灵动多姿,都容易被创造性地利用,使之成为用于批判的材料. 找回跟1977相关的记忆,光凭脑子所记,可能写不准确.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想起,前些年父亲给我寄来一捆信,是我过去写给他的.因为太厚,没时间看,所以一直没有打开.  相似文献   

15.
漫忆汪曾祺     
邓友梅 《出版参考》2005,(35):39-40
汪曾祺和林斤澜是建国后我结识的最早的朋友.说这个没有自吹之意.他二位成仙得道,我望尘莫及,是后来的事.四十七年前还处在大哥二哥相差不多的阶段.曾祺虽已出过小说集,是沈从文先生入室弟子,但这没给他戴上光环,倒还挂点阴影,被认为曾是另一条道上跑的车;斤澜在台湾是地下党员,蹲过国民党军事监狱,九死一生跑回来后只着迷写剧本,写的不少却一部都没上演过(至今也没听说有人上演),相比之下当时处境最顺的倒是我.小八路出身,写工农兵,在"批判武训传"等"战斗"中表现得既"左"又"粗".文章虽写得平平却被认为"党性较强".我与曾祺、斤澜感情密切,好心的同志还提醒:"交朋友要慎重,不要受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访漫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萍 《图书馆论坛》2003,23(4):46-48
采访是藏书建设的关键,如何衡量采访者的水平和提高藏书利用率,作者从经费研究、读者需求、文献出版和发行市场及采访人员感情投入这几个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图书的选购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孙用先生小传字用之,原名卜成中。1902年出生。1919年毕业于杭州宗文中学,在浙江邮区、杭州邮局服务凡二十三年。其间自学英语和世界语,从事东欧和北欧文学的翻译,曾得到鲁迅的赞许和帮助。1944年至1949年,先后任教于浙江衢县简易师范学校及杭州高级中学。1950年调入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1952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曾应邀访问匈牙利,接受匈牙利政府劳动勋章和证书;同年波兰驻华使馆也赠给他密茨凯维支纪念章。他生平翻译了九个国家的二十余种著名文学作品,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1983年10月卒于…  相似文献   

19.
南方出版社1938年创办于广州。名义上是一个出版社,实际只是救亡日报社(以下简称“救报”)出版书与杂志《十日文萃》的一个工作部门。它在桂林时期,先在太平路12号,后随“救报”搬迁到21号那座小木楼,在楼上临街占据一个房间。我是1940年夏天到南方出版社工作的。当时肖聪是这部分工作的负责人,还有一位青年薛传谋协助他工作。因为薛传谋考上广西大学了,我去就是接替他的工作。南方出版社主要的工作是出版《十日文萃》。它是在夏衍领导  相似文献   

20.
弹指一挥间,中国青年出版社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漫路程,迎来建社六十周年的喜庆,这是值得纪念的事情。我和中青社结有不解之缘。从1949年冬到1982年秋(8月),前后有三十二年的关系。这里我想说说中青社建社前后我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提供些史料,并以这些难忘的回忆作为中青社建社六十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