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这个“非诗”的年代里 ,似乎人人都谈经济 ,个个都想金钱。其实 ,“贫穷”的诗歌周围还是聚拢了那么多的人。细察之下 ,圈里圈外也是色彩纷呈 ,什么样的人都有。单就写诗的来说 ,大约可以分成这么几类 :有诗做得专业做得响 ,人却做得极偏狭的 ;有诗写得不怎么“在行” ,做人却极体贴极温存的 ;诗和人都好的 ,极少见 ;人与诗俱差的 ,没遇见。后两类不表 ,单说前两类。台湾诗人向明主张 :“尊敬每一位诗的创作者” ,“只在诗艺上竞争”。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如果有人自以为诗写得好 ,便鄙视而不是尊敬旁人 ,他的东西再好 ,我也很难看得进去。…  相似文献   

2.
吕刚 《教育艺术》2002,(9):36-37
在这个"非诗"的年代里,似乎人人都谈经济,个个都想金钱. 其实,"贫穷"的诗歌周围还是聚拢了那么多的人.细察之下,圈里圈外也是色彩纷呈,什么样的人都有.单就写诗的来说,大约可以分成这么几类:有诗做得专业做得响,人却做得极偏狭的;有诗写得不怎么"在行",做人却极体贴极温存的;诗和人都好的,极少见;人与诗俱差的,没遇见.后两类不表,单说前两类.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有一位福建的文学评论家说过一句惊人之语,他说“:最高的诗是数学。”很多人觉得言之莫名其妙。我却相信他说得极妙,我可以感觉他的论述,却无法充分解释它。我感觉,最高的数学和最高的诗一样,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诗和数学又都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人类的精神力量。那些从诗中体验到数学的诗人是好诗人,那些从数学中体会到诗意的人是好数学家。所有的学问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头脑,更是一种心胸;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日积月累,更…  相似文献   

4.
陈与义虽然被称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但其诗声律却别具特色。他的大部分律诗音节和谐,且拗体创作得很少。他虽然写作了大量分韵、次韵、叠韵诗,但却摈弃了押险韵的做法。他这样的“自出蹊径”正是对江西末流的反拨和求新求变的表现,也是他成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诗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人才的发展上,却常有“种瓜得豆”的事实。就文学领域而言,不少作家就是如此。鲁迅起初是学地质学的,到日本后学医。他的“弃医从文”,现在已人所共知,其实开始时,他是失败的——想办一份  相似文献   

6.
教育工作者,喜谈言教和身教,但对诗教却较少涉及。老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对于诗教一贯十分重视,而且运用得十分灵活和得法,颇收宏效。徐老执教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常备有一块黑板,作为诗教之阵地。徐老一贯崇尚节约,连粉笔蒂,他都一点一点地收集起来,决不轻易抛弃。当时的某些学生认为徐老太小气了,是“算细人”。徐老闻及,就写诗剖白爱惜公物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夏立君 《师道》2004,(10):52-53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唐代大诗人。他的诗“逸气凌云,天然秀丽”,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为众多的诗评家所赞美。他的诗风,热情奔放,雄奇豪迈。但也有的诗却写得恬静自然,纤巧明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就是具有这种艺术特色的名篇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李商隐的诗 ,可能有人会说 ,读不懂的诗 ,写得再好又有什么价值 !这真是“诗家都说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绝句》)啊 !确实 ,李商隐的大量诗作是喜欢堆砌典故 ,含蓄蕴藉 ,隐晦难懂。但这并非要故作玄虚 ,卖弄风骚 ,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热切关注现实政治和国家命运 ,抱负远大。但却生活在唐王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真是“生不逢时”。所以尽管他自小聪明 ,刻苦好学 ,才华出众 ,1 6岁便登上仕途 ,也还是逃脱不了卷进派系斗争的旋涡。起初被属于牛党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幕…  相似文献   

10.
老笛子     
顾城素有“童话诗人”之称,创作了数量不少的童话和童话诗,他的诗也写得像童话一样,具有一种清澈的美感。作为顾城的出版策划人,我却从未与他谋面。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中考结束后就到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朦胧诗作,之后的整个高中阶段都在读诗。就这么遇到了一本叫《五人诗选》的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他虽然不是最早用白话写诗的人,但他的诗却“远远的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无疑,朱自清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朱自清的诗除了收在《雪朝》中的十七首,其余的基本上都在《踪迹》里。翻开他的诗  相似文献   

12.
我与大庆诗人王勇男仅见过两次面,所以当面交流得不多,而更多的交流是通过读他的诗。在大庆诗群中,在整个石油系统中,他都很有名气,当然这源于他诗作的优秀。他的诗与他的人一样,一直保持着一种学院派的理想主义姿态,儒雅沉稳却又不乏激情,用"静水流深"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写雪十分见长,他那本获得了首届铁人文  相似文献   

13.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相似文献   

14.
正晋人张二棍的诗是朴素的诗,亦是感人的诗;朴素与感人,几乎是好诗的双核,却在当下诗歌中变得稀有。张二棍的诗与他的职业和生活经历——地质队队员——咬合在一起,这是我对他的诗有特别的亲切感的缘由,基于我自己出生并成长于地质队家属院的事实;但他的诗又超越了我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探队员之歌"一类的"山野诗",也迥异于文人骚客以亲近自然之名行亵渎  相似文献   

15.
李勋有许多好的诗,对于他的诗,已有人作过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认为他的诗是富有真情与爱心的,他把对诗的态度与对生活的态度融在一起,形成诗风上“质朴浑厚,冷峻温馨”的特色。李勋的诗可以经历时段来分类,比如早期多为农家诗(我以为这是他最有价值和个性的诗种):离乡入伍之后,便开始了军旅生活诗的创作;之后,他诗歌表达的内容在扩大,他几乎整体性地向情感诗方向转折,这是他重返世俗后诗向成熟面发展的显示,尽管视野在开阔,诗之氛围却在收缩,诗风诗意内在情绪都有别于以往那种激情冲击。有人把他的“爱情诗”作为最好的诗,也许是从这方面而论。我却更喜欢他的那些用泥土包裹着富有思想力的“农家诗”,这种不仅有农家生活又有农人新思想的诗作才是他的诗的美之所在、韵之所在,也是他独特诗风的基础。《庄稼汉》(1988年)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他的诗,写得正如他的外表:年轻、有朝气、粗犷,还有那么一点肆无忌惮的自信。然而,在当时的诗歌界,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个外表粗俗但内心细腻的写诗的家伙。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  相似文献   

17.
人们只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苏东坡的乌台诗案,而不知有刘琨诗案。乌台诗案自然也属冤案,苏东坡被关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受了不少惊吓,然而他的诗有嘲讽也是事实.刘琨则纯属被诬,他的丧生,其诗是一个重要借口,所以他这一诗案的性质更要严重得多。刘琨在政治上被恢复了名誉,但这一诗案的真相却长久被沉埋在历史的地层中了。大约自唐人所修《晋书》通行后,事情就渐模糊而至于被遗忘了,正如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情,因为未及记载或记载其事的文献佚亡了,而在流逝的时间中消失了一样。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9.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任 教 于 一个 职 业 农业 中 等 学校 。 有一 个 牧 医班 的 学 生 ,让 所 有 任 课 老师 都 摇 头 不 已 ,倒 不 是 说 这 个 班 的 学 生 有 多 么 调 皮 ,相 反 ,他 们 上 课 时 安 静 得 出 奇 ;有 的 学 生 在 做 笔 记 ;有 的 学 生 在 睡 觉 ; 有 的 学生 在 看 小说 等 。老 师 提问 没 有 人吭 声 ,请 上 黑板 做 题 无人 举 手 ,考 试成 绩 很 差,任 凭老 师 如 何 开 导 就是 不 见 成效 。但 是 这 个班 的 化 学却 学 得 很好 ,这 部 份 原因 要 归 功于 我 对 学生 的 一 种很“另 类 ” 的 刺 激。 摇摇 刚 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