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了"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的教育主张.他认为贤明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就像人的形体和影子、声音与回声的对应关系一样,自然而亲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阅读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同步发展中,确立了彼此教学对应迁移的"层次性"指导策略.它包括:浅层目标--从理解课文"写什么"来学习某种表达方法;中层目标--在拓展中把握这种表达方法:深层目标--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
《老子》强调:“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他认为没有说教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没有刻意的要求才会产生最大的好处。《庄子》主张:“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认为贤明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就像人的形体和影子、声音与回声的关系一样,自然而亲和。由此可见,老庄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他们“解放个体”的哲学理想,还渗透了运用“对应联系”的教育方法。古人尚能如此,而我们在这新旧教育理念交替之际,也应该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与激情,体现课堂教学师生平等的参与性、和谐互动的亲和性和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研究教学对话,都比照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和“对话理论”。其实,之于教学的“对话”和之于文学的“对话”是不同的话语体系。若更为全面地了解“教学对话”的产生,还需要从溯源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数学概念教学之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对数学概念的“多层面的理解”上来确认。数学概念的核心,就逻辑学而言是其内涵与外延及其反变关系;就数学史而言是其内涵与外延的演变及其历史境遇;就教育心理学而言是其形成和同化的获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就数学心理学而言是其“过程-对象”的双重性及其过程向对象的凝聚和对象向过程的展开。因此,整体的数学概念框架应该是设计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传授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可见,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建构情感课堂不容忽视。一、大力加强情感教育的实施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是有情感的主体,教材中包含着情感的因素。从情感教育的角…  相似文献   

6.
柏云 《现代语文》2014,(2):63-65
《语文课程标准》和众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都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应人文性:就有了语文的情感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相似文献   

7.
马建 《江苏教育》2014,(12):68-6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的确,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要紧紧地附着在教育教学这个“体”上,要真正回到教学指挥的位置上去;而“魂”之于“体”,既不能做“甩手掌柜”,亦不宜越俎代庖。我的观点是:回归“引领”身位,方能魂体相依,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8.
程晓玲 《广西教育》2011,(35):31-32
字词之于文言文,犹如水之于船,它只是一种载体。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字词的积累,因为无水就不能行船;但文言文教学又不能只囿于字词的积累,因为行船的目的不在“船”而在“彼岸”,即作品的情感韵律和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9.
吴勇 《湖南教育》2007,(9):9-12
“童年”,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要思想源泉——基于童年,为了童年,愈加被广大的有识之士接受和认同,并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极具感召力的口号。但遗憾的是,“童年”之于教育的意义,在理想层面得到了无以复加地张显;而“童年”之于教学的构建,在操作层面一直未被关注,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作为守望“童年”、捍卫“童年”重要阵地的习作教学,究竟以怎样的教学姿态面对“童年”,  相似文献   

10.
就像陶行知之于生活教育,晏阳初之于平民教育,黄炎培之于职业教育一样,陈鹤琴是和“活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主要奠基者,陈鹤琴毕生投身儿童教育工作,“活教育”理论正是他积多年儿童教育实践而建构的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也已超越儿童教育的范畴,构成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主体。物非人非,时世更迭,在先生逝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温习陈先生,不仅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也感叹,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而言,陈鹤琴和他的“活教育”理论远非一句对待历史人物所惯用的“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  相似文献   

12.
一、采用灵活教学方法——经历中学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国著名学者卢梭的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研究一下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通过学习全面提高素质。一堂好的美术课,要多种方法交替运用,使学生动之于“情”,促之于“思”,导之于“行”。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授知识点为主要抓手,一味抓知识而忽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在学习抽象的原理概念时,学生往往反映比较枯燥、难理解,更别说关注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建构了。中学教育已经从“传授式教学”进入“素养为本”的教育时代。将知识之于情境,以建构化学模型认知为桥梁,如同盐之于汤而入味。在情境中学生认知和吸纳知识,建构系统的化学认知模型,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应该就是素养为本教学的初衷吧。  相似文献   

14.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传授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可见,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建构情感课堂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曾祥芹先生致力于用阅读学、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新概念阅读”就是其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分析了“新概念阅读”的观点,并探讨了其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语有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授之以渔”的成语中探析我国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策略,试以我国传统文化来阐释教育的策略,以期贡献于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新方法,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实现对下一代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壹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指由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问题解决、实践情境和教学经验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逻辑内容。作为一种“充满惊奇和诱惑的冒险”,教育科研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敞亮了新的视野。教育科学的历史发展在充分张扬教学实践的开放精神和内在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中小学校的制高点“。研究”之于“教育”,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藉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研究中的教师既是研究过程的实践者,又是研究成果的享有者…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熟能生巧”即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断升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充满了教育机智,显得游刃有余,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总觉得教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工作形式单调、重复。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时间越长,越觉得厌倦,常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书教了这么多年了,一本书教了几十遍。真觉得没意思。”那么为什么这一部分教师“熟”的基础上没有能生“巧”,倒生了“厌倦”、“厌烦”之心呢?“巧”来之于对教育事…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一个道理,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则怎么说他也不通。有人便把这当作学生有聪明和愚笨之分的明证。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学生的“智力背景”不同。所谓“智力背景”,就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智力背景之于学习,犹如土地之于种子,种子撒在沙漠里,就别指望有什么好收成;种子撒在沃土里,丰收则是肯定的。智力背景愈广阔,学生学习的思维就愈活跃,想象就愈丰富,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价值取向上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之于兴师兴校兴教兴国的重要性:又从实践的视角感受到:只有经历了教育科研的洗礼,教师才能从职业角色的“幼年”走向“成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