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2.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是笔者的一位同仁压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对此,编辑部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雄心大志,难能可贵;贬者认为,初出茅庐就想成名成家,不想想如何为人民服务?! 其实,这有何妨?成名之路千万条。关键在于走哪条。曾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饮誉国内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就  相似文献   

3.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是笔者的一位同仁压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对此,编辑部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雄心大志,难能可贵;贬者认为,初出茅庐就想成名成家,不想想如何为人民服务?!其实,这有何妨?成名之路千万条。关键在于走哪条。曾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相似文献   

4.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是笔者的一位同仁压在玻璃台板下的座右铭。对此,编辑部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雄心大志,难能可贵。贬者认为,初  相似文献   

5.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6.
著名围棋手聂卫平说过:“我喜欢有胜负的东西。”朱珉辉也颇有这种理念。他说:“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7.
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树人”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战略问题,内容十分广泛.我这里只着重谈谈新闻队伍建设的一个侧面,就是要树立“名家意识”,造就名记者.所谓“名家”,即学有专长而名为一家之人,就记者而言,即在新闻学术和采写技能方面有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要造就这样的著名人物,组织上有培养教育之责,个人则要有雄心壮志,敢于和善于朝名家的目标上奔.  相似文献   

8.
身在《南阳晚报》热线部,有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责任和义务,我觉得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值得。 《南阳晚报》热线部创办仅短短一年时间,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有一定影响,应该说是8位热线记者辛勤劳作的结果。然而,在一篇篇产生影响的文章后面,记者们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难处。比如采访的阻力,尺度的把握,以及面对诸多不平事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的感叹。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10.
刘白羽小传: 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于北京。1935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抗日战争爆发到延安遍访华北各抗日游击区,写了《同志》、《记左权将军》等报告文学。1937年到太行山,1940年回到延安,编辑《文艺突击》。1944年到重庆,编辑《新华日报》副刊。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后,作为《新华日报》记者,深入东北,写了自“九一八“以来第一本报道东北的专著《环行东北》。1946年冬,由新华社总社派至东北担任军事记者、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战斗。后随军从松花江转战至长江以南,报道我军解放北平、武汉以及新中国诞生的情况;同时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因编创中国、苏联合拍的记录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这以后出版过报告文学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小说集《晨光集》,散文集《红玛瑙集)等;同时,发表了散文名篇《日出》、《长江三日》等。1978年出版《刘白羽散文选》。1985年出版了《大海》。1997年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 去采访刘白羽老人的那天,正值清明,空气...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全民记者"时代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它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于记者这个角色的认知。本文围绕"全民记者"时代是否需要存在名记者这一问题,依次从"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全民记者"时代名记者存在的必要性和名记者需要具备的素养三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有些事做过了头,一般说就会走向反面。出了点名儿的记者对自己有名就得留点儿心。 这些年,中央到地方的大小报纸上,“重头戏”很多,那作者中,也多是某些“叫得响”的人物。但仔细调查就可发现,有许多只是扯旗挂名的。他们既没有亲自下去采访,也不是自己动手写的,甚至连稿子的内容也不一定了解。实际上是写稿人为了抬高文章身价,使稿件易于见报,才千方百计拉上他。 有了“叫得响”的人物“挂牌”,上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名记者成了“敲门砖”。确实,生活中常见这类现象,不仅名记者本人因此更有名又有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0月26日,一位普通的地方电台记者李惊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用近30分钟讲述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一个小电台记者为何能走进影响中外的中央电视台?让我们随记者走近这位“傻瓜记者”。第一次当“傻瓜” 1976年的春天,李惊涛降生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爸爸给儿子取名惊涛,希望儿子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惊涛骇浪,搏击人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县级电视台新闻部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精力充沛,头脑机敏,手脚勤快,但也存在好玩好动、心浮气躁、社交活动多、坐不住的毛病。对于学  相似文献   

15.
我当“快速反应记者”卢学义本刊《地市县报园地》专栏,从末期开始推出《地市县报人》(包括领导、编辑、记者、检查、校对人员等)小栏目,反映他们在办报实践中的某一独到之处。这个小栏目的文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写别人,但要写出某一特点,切忌面面俱到。欢迎大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看到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的一篇小文章,题为《我的飞毛腿》。顾执中解放前担任上海《新闻报》外勤记者多年,他采访过全国各地,还去过十几个国家,跑得又远、又广、又久。除必要的车、船、飞机之外,他充分发挥两条腿的功能,尽量多走路,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一九四○年夏,他曾被日伪特务枪击,中了一弹,“我立即命令我的飞毛腿,加速度飞奔……侥幸地逃去第二枪第三枪”。顾老今年八十九岁高龄,近几年还有新闻报道作品问世。最近参加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依然能快步捷走,使不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杂文《拿来主义》,对“拿来主义”进行了剖析。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社会生活中“拿来主义”是越来越多,比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企业管理新经验等等。所有这些“拿来”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眼下,在奉行“拿来主义”的队伍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拿来记者”。  相似文献   

18.
回想五年来的“爬格子”经历,深有感触:我采写新闻的实践与家住秦岭深山喂子坪乡是分不开的,是老家的乡土民情给我提供了无限的新闻素材。1993年7月,我高考落榜,回到鸡窝子村家闲着。我在学校时就喜爱文学创作,缘于此,时任喂子坪乡乡长的父亲把我叫到他身边,专门从事会议材料、调查报告等文稿的书写工作,以此来锻炼我的文字功底。身居深山,在给乡政府写作各类报告材料的间隙,我被纯朴的山地民风和乡情民俗熏陶感染,心想:何不用手中的笔,抒写和诓歌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山里人的新鲜事呢?说写就写,绝不马虎。我看…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以《远去的背影》为题,回顾了当年送别的巴金等6位老人。其中对费孝通老人用《“行走”一生》作小标题,形象而贴切,恰当而传神。费老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他70高龄之后,每年都有150天左右在全国各地调研。“行走”,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呼吸”与“阳光”。费老之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深的理论功底外,就在于他善于不断地汲取社会发展的新鲜营养,而这离不开他永不停息的“走”。“走”是费老学术研究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打工6个年头,已当了 3年新民晚报的特约通讯员,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慢慢品尝。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同志在特约通讯员聘任大会上的讲话时时激励着我──外来民工成为晚报的特约通讯员,是我们新民晚报的新景象,它体现了我们海纳百川的精神……兴奋之余,我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当好上海300万外来民工的“旗手”。 斗胆与晚报交朋友 以前读书时便喜欢写写画画,到上海后仍乐此不疲。但只是向我所在区的宝山报、宝山电台等区内媒体投稿,对新民晚报这样名誉海内外的“重量级”媒体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机会出现在199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