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该年8月科教工作座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只是邓小平决意恢复高考的诱因.恢复高考最主要的因素是邓小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别、最壮观的一次高考,也是是空前的.恢复高考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中国教育的复苏,当代中国的崛起,几乎都以恢复高考为出发的原点,由此中国社会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3.
高考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将心理统计测量技术用于高考研究,为提高高考试题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使高考能够对考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教育和心理测验的发展趋势不仅是预测考生今后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考生的学习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主招生:高考改革的新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自主招生是2001年开始试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其实施目的是给成绩一贯优秀或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有更多的升学机会,从而不拘一格地为国家选拔人才。虽然它还很不完善,但是由于它代表着高考改革的方向,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特点及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考综合改革涉及考试科目改革和招生录取改革2个方面,招生录取改革以考试科目改革为基础。本轮高考科目改革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扩大高考主体的权利、有利于缓解一考定终身的压力、有利于理顺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高考综合改革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如科目选择权的落实、考试次数增加带来的负担、统一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数如何组合等问题。通过相关理论解析其成因,对高考科目改革提出建议:通过权重设置实现考试与招生进一步耦合、分值重构实现考试与招生进一步分离、一档多投实现考试与招生进一步协同。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分别对今  相似文献   

7.
多样化: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只有解决好统一与多样的问题,才能满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要.高考招生制度的多样化问题主要体现在选拔录取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考试机会的多次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随迁子女的高考成为民众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了异地高考新政。任何教育改革势必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建立起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教育改革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由于异地高考生在政策制定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异地高考方案与他们的期望产生较大差距。为平衡高考中各方利益,应通过预留高考指标等对策以化解异地高考新政中的利益冲突,从而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2017年是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恢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40年来,高考制度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技术手段、管理规范和录取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刻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完善。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新一轮高考改革规划了蓝图,指引了新方向。我们要从高考改革40年走过的历程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扎实推进新时期的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从考查知识记忆转向考查能力发展方面,高考内容改革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在降低一次性笔试比重、实现多元评价方面,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招生制度改革的出路是,以高中校内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以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成绩对高中在校成绩进行校准。  相似文献   

11.
高考与研究生入学考试都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公正、公平的特点,但都存在"一试定终身"的弊端,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如何完善高考制度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从事多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希望通过本文对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改进办法的考察分析,得到对高考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招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借鉴国外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必然选择 ,同时 ,澄清一些实践中的模糊认识 ,也是改革顺利与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考预选考试是指对参加高考的考生预先进行的筛选考试,只有通过预选才能报名参加高考,是考生参加高考的资格考试,最初出现时间是1977年。高考预选可以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减轻组织和实施高考的工作量。实行预选的省份通常按高考计划录取数的三至五倍确定预选数,指标分配问题和考试组织问题是高考预选面临的两大问题。预选制度的推行是20世纪80年代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和录取率波动的主要原因。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报考人数的稳定、毕业会考的推行和招生条件的改善,预选制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应急的权宜措施,高考预选考试制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办人民满意的高考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高考改革面临的两难问题,高考预选的过往能够为兼顾二者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历史备考中的六字要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笔者以为,做好高考复习工作,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有所重视:第一是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夯实基础;第二是精讲精练,精心小结;第三是强化对历史原理的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理性的认知和分析能力;第四是教学中要关注新知,联系时政;第五是及时检查。及时调整;第六是教师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统一招考的过渡。高考制度具有计划性和统一性两个特点,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当时特定社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1952年的高考是今天高考制度的起始,它形成了高考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启了中国的高考时代,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是我们不应忘却的一个重要创造。  相似文献   

16.
高考一旦成为分配教育机会和社会机会的工具,它就不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促使个体进入不同社会职业岗位、充当不同社会角色从而拥有不同社会地位并享有有差别的权力和义务的作用,而且使高层次教育成为获得权力、财富和身份的最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客观依据,并带有炫耀性意味。高等教育大众化则使高等教育逐步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泛泛而谈的高等教育逐步不再具有卓越含义。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考,不仅要关注卓越,也要关注学生与专业之间的合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从法理角度区别高考和高招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对天津市以地方规章的名义颁布了两个《裁决办法》,使两个裁决委员会的成立、裁决程序、裁决结果合法化,并对两个裁决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裁决委员会的相对独立和社会性以及裁决程序的公开、公正性,增强了解决2005年高考高招争议案件的社会公信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这仅仅是初探,对这种裁决制度,还应该继续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国家级的立法中,应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协调不同位阶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一些弊端,社会对高考制度提出不同的改革意见.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设置科学、合理、反映时代要求的高考新体制,并以高校改革、办事制度、监督制度建设来配套高考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李涛 《学科教育》2014,(4):117-127
民国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有关大学招生考试的论争:“废考运动”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批判;“新法考试运动”主要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测验理论;“大学入学考试改进运动”则是探索本土化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三次论争几乎涉及了大学招生考试的所有问题,探讨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推动了我国考试制度的现代化变迁,促进了考试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