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小学校长办学面临着社会对学校要求越来越高的压力与内部现有资源有限性局限的矛盾,需要校长进行学校内部、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三方面的跨界创新。为此,校长需要具备跨界领导力,即跨界学习力、跨界决断力、资源整合力、建立新界的推行力、带队育人的教导力与跨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道德领导决定了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方向,是判断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它理应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要素。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领导力观念,它也是时常为人们所忽视的领导力因素。只有树立正确的领导力观,科学认识道德领导在学校领导力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升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引领校长领导力沿着正确的方向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校长德育领导力是推进学校德育的关键,德育领导是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提升德育领导力,校长应自觉提升德育认识力、构建德育共同体、增强文化建构力、强化资源整合力、优化德育评价力、加强对学生的诊断力,从而引领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校长教学领导力对整个学校的改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教学领导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也很多,对以往校长教学领导力研究进行梳理能帮助我们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本文试图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综述中借鉴已有研究的成功之处,并发现已有教学领导力研究中的不足,展望未来教学领导力形成之路。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学校课程建设成为办学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神经中枢”,其核心领导力暨课程领导力对学校的未来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分析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以及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七条路径,即系统研修学习、更新课程观念、准确设置目标、合理设置课时...  相似文献   

6.
校长教学领导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长领导力指校长在学校领导实践中提出教学愿景、引领教学变革、促进师生发展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教学价值观的塑造力、教学总目标的设定力、教学核心问题的捕捉力、教学组织的指导力、教学条件的保障力、教学质量的评估力。在学校生活中,校长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提升教学领导力的前提条件,增强综合素养、注重实践锻炼是提升教学领导力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校长的道德领导力是校长引领学校全校师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及实现积极变革的过程、行为和能力。校长的道德领导力呈现为愿景领导力、变革领导力和课程领导力,具有5个方面的表现特征。在校长道德领导力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个人认识与全校共识、愿景提出与实践落实、目标实现与内部协调、常态领导与危机领导、思想感召与制度规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全国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普遍较弱,存在着课程价值理解力薄弱、课程规划引导力不足、课程内容研发力缺乏、课程实施组织力不足、课程评价指引力欠缺以及课程环境创设力缺失等问题。导致校长课程领导力不高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支撑环境以及校长自身等三个方面。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须从上述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不断发展、不断成熟成为专门职业的过程。中小学校长这个职业还没有达到专业化水准,尚处于半专业化阶段。在教育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校长的领导力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专业标准的引领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要素包括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校长作为学校中的灵魂人物,其领导力的提高对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长专业化视角下提升校长领导力的路径主要包括:提高领导素养,不断完善个体价值观;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校长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诸环节中的关键人物。校长对信息化教学的领导力是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有利于提高校长的领导效能,促使校长角色由行政管理者向信息化教学引领者转变,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由依靠行政控制力向依靠愿景号召、专业引领、实践示范及氛围涵育方向转变。基于国内外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成果,运用德尔菲法建构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由信息化教学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控制力、信息素养6个领导力要素和定义学校信息化教学使命、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创设信息化教学积极氛围三个领导过程及9个具体领导行为所构成。这三个领导过程在学校信息化教学领导及管理实践中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呈现出三角螺旋动态上升发展的趋势。尽管构成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6个要素是相互融合、彼此贯通的有机统一体,但其在不同领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有主次和差异之分,因此,实践者应充分认识这些差异限度,注重各要素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社会、学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方式有全面认识,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有更具体可参照的方案,本研究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文献资料,分析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项目、美国肯塔基大学教育领导力研究院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项目及美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认证考试项目,发现其特点包括:多层次培养目标,满足学习者个别化选择;灵活的入学形式和网络授课,便于学习者安排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体现教育、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参照国际标准,培养和构建世界一流师资队伍。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项目应该根据国家标准,体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特点;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发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宏观作用;选择适当院校,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认证;凸显课程的交叉融合特征,探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学位授予。  相似文献   

12.
校长教学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对"什么样的校长教学领导力是好的教学领导力",已往理论和实践界都没有明确的回答。"好的"校长教学领导力重在服务和引领,关键在于放权和用人。要把握好教学领导力与常规管理之间的张力。校长教学领导力评价的外部主体主要是学校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包括学生。校长的自我评价对教学领导力的改进非常重要。在甄选校长时,要注重候选人在教学领导力方面所拥有的任职经历和所表现出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王妍妍 《考试周刊》2011,(2):230-231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导人,其领导力的发挥将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前景,本文从什么是校长领导力出发,对校长领导力构成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4.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它要求校长有信息化领导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在推进学校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师生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它由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教学与管理、经验与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构成。为此,要求校长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段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阅价的研究,改革现有校长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四象限行为是校长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和团队沟通的基础和载体,是理解、建立、改善、化解等沟通力的生长点和支持点。校长可以尝试和接近Q4(支配—温合型)的领导方式,通过学习和训练"匹配与映射"、"游说与陈述"、"探查句的使用"等沟通技巧,提升人际沟通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课程领导对于校长来说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力度。一、研究背景在中国期刊网上以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检索词,截止到2010年底,仅列有100多条相关记录。在一百来篇文章中,研究多集中于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角色、任务、策略、意义等问题的讨论,对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较弱,代表性的仅有余进利的《课程领导  相似文献   

17.
校长教学领导力最直接地体现在有效评课上。通过评课,能及时发现教师教学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评课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校长的有效评课对落实校长办学思想,促进教师行为转变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STEM教育是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的一种重要实施路径,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通过分析STEM教育背后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研究挖掘STEM文化期待,即开展STEM教育需要一种支持型和服务型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期待需要校长从“管理者”走向“领导者”。基于此,研究建构体现“支持”和“服务”特征的校长STEM教育领导力模型,包含理解本质、形成共识、校本规划、实施与评估、促进合作五个要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信息化领导力的议题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实施状况如何,校长的信息素养如何,校长是否能极力为师生创建信息化教学支持环境,是否建立并执行一定的技术使用目标和规章制度,是否与相关人士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这一系列问题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笔者历经半年的调研,发现在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中存在以下几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聂琴 《中学教育》2008,(9):56-59
发挥教学领导的作用,是中小学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责。如何有效地履行教学领导的职责,是许多中小学校长所关心的。在这方面,美国中小学校长在其教学领导中采用的“走课”,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本文主要介绍了“走课”的缘起与内涵、程序与方法,以及它的优点与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