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代福建省治下台湾官员选任特点如:基本沿用清朝的职官设置和级别,严格遵守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优先考虑选调曾在福建任职过的非福建籍官员赴台任职,台湾官员升迁较快并不受"三年一换"约束,注意在台湾当地提拔官员,对于不称职官员坚决革职,以能力为官员调配升级的遴选标准。  相似文献   

2.
<正>三陵总理事务衙门,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其职能是总管永陵、福陵、昭陵关外三陵事务,负责关外三陵的修缮与保护,与清代的吏、户、礼等六部并列。官员级别很高,而且只能是满族八旗人担任其中的重要职务,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清迁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清代帝王东巡祭祖之时,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三陵衙门负责安排。当年清代皇帝乾隆等相继东巡祭祖,也都是"三陵衙门"负责接待。  相似文献   

3.
(小括弧中的数字代表期、页)性.口厂试。明代档案·崇祯十三年修筑山西备防工程行稿·清代档案·康熙前期有关赋税征收御史奏章康熙初年有关骚递御史奏章康熙初年有关捐纳御史奏章雍正元年垦荒史料选雍乾时期地方官映史料(下)乾隆六年王保住等伪i值王谕案史料乾隆初处理建阳县瞒报应升科田赋案乾隆初年议奏限田史料乾隆四十二年查办彭理寄顿家产案清代采办楠木史料选乾嘉间山东济宁李氏家族争讼家产案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茹火十一年京徽船户投充王府宗室史料嘉庆朝赋税征解中银匠舞弊史料山西沁州知州乔维葡索贿案1325一1951年自贡宝生盐…  相似文献   

4.
王刚 《历史档案》2023,(1):90-98
清代驻防旗人的满语能力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存有一定差异。最迟至雍正年间,南方京口、福州、广州三地的汉军旗人已基本无熟练掌握满语者。乾隆初年,南北各地满洲、蒙古旗人满语能力的急剧衰退成为普遍状况。乾隆中后期,在绝大多数驻防地区,日常熟练使用满语者所剩无几。清初的八旗驻防点大多未曾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乾隆二十年(1755)之后,各驻防地普遍兴建满文官学,并由驻防官员严加督查,大力强化满语文教学。然而,几乎所有的八旗驻防点均处于汉文化的强势包围之中,满语等旧俗并不具备长期保持的条件,官方创办的满文教育实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5.
正"审音"制度是清代童生试中独有的一项防止考生冒籍跨考而实行的制度,制定于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年间。《历史档案》于2002年第3、4期及2003年第1期公布了一批有关清代童生试的档案《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为研究审音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审音制度作为清代特有的防止舞弊的一项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而非像以往研究所论述的,仅施用  相似文献   

6.
欧磊 《兰台世界》2013,(15):21-22
清代官员丁忧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清廷对官员丁忧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丁忧官员的范围也较前代有所扩大。通过对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的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清代的汉化倾向和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康乾时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迎来了经济发展的第三次高峰,并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其中又以乾隆朝最为鼎盛。但乾隆在位60年,既有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之功,也有闭关锁国、文化专制之过。其中,屡兴文字狱便是其过之一。根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乾隆朝文字狱发生数量多,有近80起,远远超过康熙朝的11起和雍正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0.
康熙统一台湾之后,为解决驻台文武官员养廉给用问题,曾允许各员出资召佃开垦田园,由官收取租息自用,编甲管理,名曰“官庄”。由于田地有肥瘠不同和升科、未升科之别,除收取租息外,尚有糖(厂部)、饷租的负担。而民庄地亩,除负担赋租外,亦有蔗车、租税等项。有些民业,为逃避赋税和徭役,亦有投荫入官者。如此种种,便造成官民租赋不同,官庄、佃民苦乐不均等状况。为解决这些矛盾,清政府曾于雍正三年、乾隆三年、十年等先后进行过数次查勘和议核。这里公布的馆藏乾隆九年至光绪十五年的未批奏折档案,就反映了这些情况。它对研究清代台湾地租形态和土地占有等情况,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括弧中的数字代表期、页),清代档案·查翻魔文字狱案史料(上)(1.3)乾隆三年至三十一年纳谷捐监史料(下)(1.12)乾隆五十一年骆愉因呈递‘盐法策》获罪案(1.29)咸丰三年林俊等在福建抗清斗争史料(下)(1.38)清末商务史料(下)(1.48)有关刘鹊的儿件史料(1.58)清外务部部分重要官员履历单(1.61)宜统年间清政府参加意大利博览会史料‘1 .63)康熙初年有关官员锉选之御史赛章(2.3)查圈庭文字狱案史料(下)(2。20)乾隆初陈顺等合伙偷创安图人官房院内窖银案史料(2 .27)乾隆前期准噶尔部与内地的贸易史料(上)(2 .38)乾降四十六年公滋太和县私盐贩拒捕…  相似文献   

12.
以物质钱,以钱行贷,定期赎物,质钱取利,放债生息,是典当之宗旨,它是商贾及仕宦盘剥人民的重要手段。明清之际,北京仅有官当十八家,而乾隆时,仅内务府官当就有十五家之多。参与营业者,多为内府王公达贵;其股本是皇帝赏赐的库帑;所得利银,用于八旗禁卫军及内府官员等赏赐。现从内务府档案中选出部分史料,予以公布,供研究清代经济、典当制度及皇室经费等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禀 公文名称。也称禀帖,上行文书。禀文最初属于官员间的私人信件性质。为下级官员向上官写信祝贺或疏通情节时所使用,无一定程式和套语,其运转程序也较灵活简便。因此,至清代乾隆初即将禀文归档,成为公开的上行官  相似文献   

14.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及民国诰敕文书,其中,清代22件,顺治朝3件、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3件、嘉庆朝2件、道光朝5件、同治朝2件、光绪朝4件,另有民国时期1件。诰敕文书是明清两代封授官阶以及“覃恩封赠”官员本身、妻室及其先人的凭证。其制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告身”,宋代始由官员本身延及先人。明清之际又有所发展,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诰敕制度。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诰敕之分:以一品至五品官给予诰命文书;六品至九品官给予敕命文书。2.文职封赠官阶名号:正一品曰光禄大夫,从一品曰荣禄大夫,正…  相似文献   

15.
垡船是一种特制的捞淤浚船。清代永定河垡船设置于乾隆三年(1738),后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第一次裁撤,乾隆三十七年(1772)复设浚船,四十七年(1782)再次裁撤。后虽屡经提出复规垡船,但因种种经费等现实问题未能实现。乾隆时期,永定河垡船作为疏浚泥沙的一种工程制度形式,断断续续存在了四十五年,对永定河水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明 《历史档案》2012,(2):135-138
清代,商人是经济权的执行者,皇帝是专制皇权的代表和执行者。彼此的利益关系,使两股权利纠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上经济权与政治权同流的现象。本文所涉乾隆朝盐务"三案"指分别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两淮预提盐引案"、乾隆五十一年的"盐法策案"及乾隆五十九年的"交结联宗案"。"三案"中对官、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清代盐商与皇权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评论》2010,(9):55-55
作为第一部有关清代考课制度研究的专著,本书以清代政府对文武官员的定期考察制度为研究对象,对清代考课制度的源流、形成过程、执行情况诸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严谨的讨论。揭示了在皇权专制一官僚政治体制下,考课制度与皇帝、国家、官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雍正朝在处分违制违纪官员之时,程序设定严格,包括处分议定、开复、纠正三个方面。这其中,既有吏部按照制度规定的按"例"初议,又有皇权的最终裁定;既有处分的议定,又有处分的解除;既有处分的执行,又有处分的纠正。吏部议定反映了法治的时代发展,皇帝裁定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处分纠正揭示出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制度不合理之处的完善。这三个方面,经过雍正朝不断调整完善,为乾隆朝及之后的官员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引见制度为清代用人行政制度的一大特色,是皇帝面试、调整中下层选官的主要方式。清代皇帝引见官员的履历档案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名为《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以下简称《全编》),共30册。其中,以雍正帝的批语最多,乾隆帝次之,其他皇帝的批注则很少见到,而且为期仅13年雍正朝的引见官员履历档案占《全编》一书近1/4的版面,可见雍正朝的引见官员最有研究价值。该书主编秦国经认为共收康熙、雍正两朝的文武官员履历有8773件1,据笔者统计,仅雍正朝的官员履历就有11198件(其中“履历排单”中出现的官员单独计件)。雍正朝引见文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