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实验装置图图12实验操作过程21取一只洁净的W管和一个合适的橡皮塞,往W管右端加入少量碘晶体并塞上橡皮塞,往W管左端注入适量四氯化碳使之将W管封住(如上图所示)。22将W管左端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并用酒精灯给W管右端盛碘晶体处小心加热。立即见...  相似文献   

2.
取一支规格为20×200mm的试管,截取管口一端成为长约5~6厘米的玻璃管。另取两只燃烧匙,底朝管内封盖玻璃管两端,将燃烧匙把子弯  相似文献   

3.
邓刚 《学习之友》2008,(2):18-19
“文革”时期,一个奄奄一息的患者被抬进北京某军区医院。大夫厉声问道——你是贫下中衣吗?患者家属回答——俺是贫下中农。于是大夫不管患者家属口袋里有没有钱,豪爽地一挥手——抢救。用当时的话说,这就是革命的人道主义。改革初期,一个病得奄奄一息的著名作家被抬进医院,大夫立即档驾——这个患者是什么级别?如果不够级别,对不起,恕不接待。结果那个著名作家就死在医院的楼道里。现在,同样一个奄奄一息的患者被抬进医院,绝不会有人问你是否贫下中农,甚至级别也不是太灵,但你要是没有钱,那就不管你是不是贫下中农,抬出去。如果有钱,那对你就会服务周到,笑脸相迎。而且越是有钱,还越会受到高级的待遇。  相似文献   

4.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不经过转变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碘是容易升华的,因而,化学教材在卤素一章专门设置碘升华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现象,同时掌握碘的这一特殊物理性质。 但是按高一教材第22面说的方法演示,由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极易超过碘的熔点(113.5℃)而使碘液化,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升华现象。再者,由于不能流动操作演示。不便于教室内中后排大部分同学观察。笔者对此实验做了简单的改进,取得理想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p.46碘凝华、凝华的实验,因碘的熔点是113.60℃,所以原实验过程中会伴随碘熔化、凝固现象,在烧瓶底部集结成黑块,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我只将实验作如下改进,就可避免上述现象产生,并且实验更直观明显,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
新编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P .73关于碘的升华实验的方法是 :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 ,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 ,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对于此实验 ,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 ,而实际上此现象不易观察。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 ,“微热”难以把握 ,因为酒精灯火焰温度可达 5 0 0℃以上 ,而碘的熔点只有 1 1 3℃左右 ,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 ,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在一个小烧杯中注入沸水 ,将玻璃管盛有碘的一端插入沸水中加热 ,立即产生大量紫色蒸气 ,在玻璃管另一端…  相似文献   

8.
酒精灯、小烧杯(50mL)、小试管、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三角架、石棉网、淀粉试纸或小馒头片、单质碘(0.1g)。  相似文献   

9.
碘升华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热现象”中碘的“升华”实验,是一个必做的演示实验,教师按课本中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时,加热的程度掌握不好,很难控制瓶壁和瓶内碘块的温度,往往造成碘在升华的同时,与烧瓶内壁接触的小颗粒碘很快熔化了。学生往往认为;碘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紫红色的碘蒸气。不仅演示实验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使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取一直径2.5厘米以上的硬质玻璃试管,用酒精喷灯强火加热底部,在试管底部吹一小孔,在小孔处熔接5厘米左右长的玻璃管,退火消除内应力,自然冷却。  相似文献   

11.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一只手直接捏住大试管和橡皮塞的交界处,另一只手持打火机点火对大试管底部加热.只需5秒钟左右,就可观察到明显的升华现象,紫色的碘蒸气冉冉升起,在大小试管的隔层内回旋.停止加热后,又可观察到碘蒸气的凝华.将盛冷水的小试管取出,学生能目睹闪亮的碘晶.  相似文献   

12.
在废针剂蒸馏水的空瓶内加入少许碘后密封,就成了碘的升华实验的装置,这装置所用药品少,便于取材,不但学生可以分组做实验,甚  相似文献   

13.
具体方法是:圆底烧瓶中加人约Zg的固态碘,然后斜放在盛有9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这时很快看到圆底烧瓶中出现碘蒸气,当碘蒸气充满整个圆底烧瓶时,烧瓶底部的碘仍是固体.最后,将充满碘蒸气的圆底烧瓶从热水中取出,片刻烧瓶内壁上结成计状的有光泽的黑色固体.碘的升华实验的改进@刘雨枫$江苏省东海县中学!222300@胡青江$江苏省东海县中学!222300  相似文献   

14.
按教材中的装置演示碘的升华实验,加热时,烧杯内充满紫红色的蒸气,煞是好看,可是,说明升华的关键现象“不经过熔化”就难全面目睹了.正如浓雾中看花,是很不清晰的.并且,若要清楚地看到圆底烧瓶底都聚集着碘的针状晶体,所需碘较多,实验时间也较长.能不能把产生的碘蒸气赶走,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碘受热后的情况?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看到碘蒸气凝成的针状晶体?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实验仪器与药品:铁架台、20x200mm双通管、气卿、导气管、橡胶塞、酒精灯、镊子、棉花、碘等.实验装置:(见下页图)操作与…  相似文献   

15.
绝对和相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以往采用的绝对的含义有不妥之处,本文认为绝对也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6.
初二物理升华与凝华一节,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对于此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而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②实验时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微微加热”实验难以把握,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上述实验不足,经过多年对此实验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案,实验效果明显,教学效果好,现供…  相似文献   

17.
一些实验器材比较复杂,制作上费时、费力,实验过程中也要严加控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利用身边物品,对实验进行另类处理,操作简便,直观性强,效果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我们同意贵刊1985年第4期中《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文的看法,即按课本上的装置做实验有碘熔化的现象。其原因是碘的三相点偏低(89mmHg和124℃)。即使采用大口容器,也不可避免因局部过热和升华的碘蒸汽压升高而导致固碘熔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现介绍两种方法供参考。 1.热水浴法将沸水倒入大烧杯中,然后将盛有大粒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教科书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笔者认为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但是,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2)实验方法要求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微微加热”的尺度较难把握好. 针对上述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对这个实验的方法做了一点改进,将装有少量感的烧瓶放在沸水或较烫的热水中加热.由于沸水及热水温度不会超过100℃(一个标准大气压),这样就能保证碘的温度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