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比利时产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四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四次成功抓举动作进行分析。结果:(1)四人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压力中心的左右波动幅度均大于前后波动幅度。其中发力阶段左右和前后波动最大,而下蹲支撑阶段和提铃阶段波动较小;(2)与其他阶段相比,下蹲支撑阶段的压力中心运动轨迹最小;(3)在抓举整个过程中,身体稳定性顺序为下蹲支撑阶段〉提铃阶段〉上举阶段〉发力阶段,阶段总压力差表现为发力阶段〉下蹲支撑阶段〉上举阶段〉提铃阶段。结论:四人在抓举过程中符合"近、快、低"、和下蹲"低、稳"的要求。付小娟需加强提铃和上举阶段身体的稳定性,郭晴和张茜需加强发力阶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抓举不同动作阶段杠铃上升时间比、高度比和作功比这3个敏感指标对近几届参加奥运会集训的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特征和男女选手在技术上的差异,为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摄像解析及三维测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男子举重队6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为其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抓举过程中杠铃中心点运动轨迹应尽可能成垂直直线向上,S型弧度要小,发力后杠铃应达到一定最大速度,部分优秀运动员下蹲时加速度大于自由落体加速度,杠铃上抛中心点与身高的比值应控制在70%左右.抓举过程中人体膝关节角度曲线成双峰,而髋关节角度曲线为单峰,髋关节不可过早打开,躯干也不可过早用力.抓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个阶段的发挥对下一阶段均有重要影响,对抓举的技术分析应采用系统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录像解析、动力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进行三维动力学和二维运动学测试分析 ,根据技术动作的用力特征和运动轨迹的定量描述 ,得出抓举技术结构特征和主要技术影响因素 ,指出抓举技术的主要生物力学因子。  相似文献   

6.
林桂福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2):42-43,46
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赛前抓举强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赛前四周训练的最高强度不会低于95%,强度组数随比赛日期的临近而减少,且女子运动员在经期的抓举训练强度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关键技术。方法:以国内重要比赛优秀运动员的抓举技术为研究对象,利用SIMI°Motion 7.50运动动作解析系统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位移类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我国优秀运动员抓举动作中身高与杠铃最大垂直高度呈正相关(r=0.680,P<0.01),抓举杠铃最大垂直高度相对于运动员身高的相对高度(XHVmax)为73±2%;运动员身高与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呈正相关(r=0.680,P<0.01),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XHFL)四个级别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发力点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XHFL)为39±2%;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铃速最大时杠铃垂直高度(HVmax)为0.90±0.05m,铃速最大时杠铃垂直高度/身高的相对高度为(XHVmax)55±2%,杠铃回落距离(HHL)为0.14±0.03m,杠铃支撑点垂直高度为1.04±0.06m,杠铃支撑点垂直高度相对运动员身高的相对高度为64±3%。结论:抓举位移类指标是评价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的关键指标,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理...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女子举重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近年来发展很快。尤其是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在几次国际人赛上部取得了优异成绩,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这项运动的不断普及,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笔者在担任国家女子举重集训队教练期间,有的放矢地观察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因抓举技术掌握不好,已经影响了比赛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为此,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查阅文献为基础,以2003—2004年度国家女子举重运动为调查重点,辅以多年的观察分析及访问,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抓举强度特征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分析总结出她们在赛前一个月中强度的特征及差异试图为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训练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女子举重训练中,抓举与高翻成绩呈比例关系,高翻与下蹲翻成绩呈比例关系,高抓与下蹲抓成绩呈比例关系。实践中还发现,抓举与借力推成绩有着非常近似的现象,关于两者的论述目前未见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借力推在抓举中的运用进行实验对照,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为女子举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调查、统计等方法,着重分析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在国内重大比赛中抓举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强度特征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分析其赛前1个月中强度的特征及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以运动员左侧末端杠铃加速度、速度和高度等为指标对高丹抓举技术进行分析。采用2台Speed Cam Macro Vis Eo Sens高速相机进行拍摄,通过SIMI-motion三维运动录像分析系统对其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成功时在A点杠铃加速度为0.39 m/s2,失败时为0.12 m/s2,说明成功时在杠铃离地瞬间用力较快,2次抓举A至D杠铃加速度和肩部移动距离的变化,说明在伸膝提铃阶段都有二次发力现象且上体过早后仰;(2)D至E杠铃加速度成功和失败时分别减少了0.07 m/s2和0.03 m/s2,说明在引膝阶段用力不连贯;(3)在F点成功时杠铃加速度最大为0.38 m/s2,失败时为0.41 m/s2,说明成功时用力节奏较差;(4)成功时左侧和右侧支撑点分别向后移动了0.17 m和0.22 m,而失败时左侧和右侧支撑点分别向后移动了0.13 m和0.11 m,后跳之后两个支撑点没有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说明后跳之后两个支撑点发生前后偏离;(5)失败时杠铃的最高高度为1.04 m,而成功时1.09 m,失败时杠铃高度较低,在下蹲支撑阶段没有撑住杠铃导致其失败。把杠铃加速度的变化以折线图的形式来分析运动员技术动作,可以直观反映运动员的用力节奏,发现其技术动作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用力节奏较差,还需对其技术动作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9名举重国际健将比赛条件下抓举同等杠铃重量时成功与失败的18次试举技术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优秀运动员特定负荷下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技术特点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动作的时空特征来看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功试举与失败试举伸膝提铃阶段合加速度矢量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成功试举时提铃用力较均匀,而失败试举时运动员对杠铃不稳定作用力的方向是造成试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业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疾患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用心电图来评定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况,并进而鉴别生理与病理状况,以利早期发现心血管系统的损害。高云秋等对千余名优秀运动员的心电图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报名。高氏的报告表明,运动员心电图上出现的某些异常,不能用临床心脏病学上的诊断标准。近年来,屡见一些单位,根据临床心脏病学上的诊断标准来诊断运动员的心电图,致使把一些健康的运动员误断为心脏病患者而离开运动队。可见进一步探讨与阐明运动员心电图的特点是一个亟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对抓举预备提铃技术动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铃是抓举和挺举的开始阶段,其主要作用是使杠铃获得一个初速度,并尽量靠近身体和支撑面,以减少阻力矩,为下一步的发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点。可以说提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步发力的质量。目前,关于提铃动作的力学研究很少,有关的资料和文章也不多见。用运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举重运动员的提铃动作,通过对该阶段杠铃重心轨迹、膝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杠铃重心的速度与位移等参数的研究比较,发现运动员一开始提铃就伸膝伸髋并举,接着伸髋引膝,这与一般认为提铃分为3个阶段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也许说明伸膝阶段并非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20.
以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依据,采用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界定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各训练阶段。并对各训练阶段下的运动等级组成与竞技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以验证训练阶段划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为16-18岁,最佳竞技阶段为19-24岁。竞技保持阶段为25-29岁;女子各阶段的来临较男子早1.2年;另外,无论从运动等级在各训练阶段上的人数分布,还是各训练阶段下运动成绩的变化轨迹,均能证明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训练阶段的划分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