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讨论了日常语言中“人言混淆”的谬误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了引证法与“人言混淆”的谬误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人言可敬     
古人常言"人言可畏",诚然,谣言与诽谤着实可畏,不单可畏,而且可恨,有一种人言却是可敬的,它让我一心遮掩的谬误与瑕疵曝晒于阳光之下,让那些见不得人的龃龉无所遁形,它比三人成虎的谣言更可畏,但正是这可敬可畏的人言让我们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3.
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的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较为抽象和容易混淆的物理量.而这些掌握不牢、没有深刻理解的知识一旦作为考查点出现,就很容易成为丢分的“雷区”,  相似文献   

4.
“相”与“像”读音相同、意义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作文里,这两个字常常混淆。例如:奶奶请照像师傅照了一张相。这里“相”和“像”都用错  相似文献   

5.
“砰!砰!砰!”一个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不久,门开了。“你找谁?”门里的人问。“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越过很多条河,翻过很多座山,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真理和谬误既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又关上了门。路人不死心,转悠一圈儿后又继续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留给他的却是一副冰冷的面孔。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谬误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声吵醒了谬误…  相似文献   

6.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说“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字从人从言,属会意字。段玉栽解为“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这种理解在逻辑事理上很难自圆其说。为避免段氏似的理解在逻辑事理上的漏洞,有人以为“信”字为形声字,不是会意字,有人以为“信”的本义为“信使”,不是“诚信”,给“信”字的形义关系造成混乱。本文以为“信”字是在一种道德要求的驱动下产生的。“人言为信”应该理解为一种道德要求,即人言必须诚信。这样既可保留“信”字传统的会意之说.又可避免段氏语的窒碍不通,对汉字学的进一步科学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基于此命题,教育研究中一直盛行着大量以“上帝句式”发布的实践指令:即“要如何如何”。这类实践指令酿就了一种“学究谬误”:即把研究者为解释实践所建构的理论模型倒置为实践的真正根由。学究谬误的产生,导源于人之自我欺骗的合理化本能以及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思维。较之于实践,理论总是灰色的,它不能指导、审判抑或决定实践,而只能对其进行既不充分又无结果的“抒情的解述”,使之暴露疑点。学究谬误的矫治,需要教育研究者谨慎标定理论的调门,并牢记研究中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9.
传统“六书”对汉字的区分标准混乱。本文在将“六书”定义为造字法的前提下,通过对传统“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进行重新梳理,发现传统“六书”划分存在两大问题:造字法和造字意图的混淆、造字法和汉字结构的混淆。第一个混淆主要针对“象形”、“指事”、“会意”字,第二个混淆主要针对“形声”字,以图理清脉络,解答人们在传统“六书”划分上存在的疑惑。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常识第五课第一框“国民收入的分配”,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较难,其中“国民收入”易同“利润”混淆;“积累与消费关系”易同“生产与消费关系”混淆;“所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易同“生产成本”混淆。学好本框也是理解“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的基础。现图解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确在的,它是作者有意无意地植入叙述的内容和形式之中的,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因此批评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来以意逆志,发掘了作者本意(志)也就达成了批评的基本目的。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五十年代盛行于美国的新批评派认为文本本身是意义的存在方式,也是批评家捕捉意义的唯一根据。意义是确在的,但仅仅存在于由语词构筑的文本之中,其他观点只不过是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而已,它不是混淆了诗和诗的来源就是混淆了诗和诗的结果。症候式阅读从根本上颠覆了文本具有确定意义的观念,它认…  相似文献   

12.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一个好的理念,理解和承认它的合理性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恰当的方式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实践。对于“生本教育”的理解,我个人就经历了一个从“接受理念”到“落实方法”的蝶变之旅。  相似文献   

13.
人言“无情对”这种对联的别体起源于张之洞;而据传说,明代已有所对极工的无情对了。一次明成祖用“色难”属对于解缙,哪知解缙脱口说:“容易。”既然容易你对呀,皇帝瞪着眼睛等下文呢。其实这“容易”就是所对。“容”对“色”,都是脸;“易”对“难”更是相反相对。这种整体看  相似文献   

14.
"引证权威"与"诉诸权威"谬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有“学术”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引征权威”与“诉诸权威”不同,“引征权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而“诉诸权威”则是一种“以人为据”的逻辑谬误。“诉诸权威”分为“诉诸相干权威”谬误和“诉诸不相干权威”谬误。引用权威不当或滥用权威会导致“诉诸权威”谬误。  相似文献   

15.
“谋取”和“牟取”是两个常用的动词。因为两个词的用法有时相近,而且“谋”与“牟”的实际读音又相同,都读móu,所以容易混淆。其实这两个词是有区  相似文献   

16.
关联词在语文中特别重要,且难以区别,使学生在选词填空及虚词使用的考题中造成一定的错误,如“关于”与“对于”“何况”与“况且”就是两组易混淆的关联词,认真辨析其区别,就能准确地运用这两组关联词。  相似文献   

17.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18.
《史记·秦本纪》说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 ,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历来注家、译家往往把“鸟身人言”解释为 :“中衍身体是鸟 ,能说人话。”其实 ,“鸟身”应属上读 ,鸟身之“鸟” ,为名词用如动词 ,中衍鸟身 ,即中衍刺飞鸟于其身 ,亦即所谓“文身” ,系图腾之标记。“人言”应属下读 ,即有人将中衍的情况言之于帝太戊。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曾参杀人昔者曾子处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  相似文献   

20.
虽然,稻草人谬误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谬误之一,但是,一直以来国内外均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章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等理论和方法,揭示出稻草人谬误的四个重要性质:虚假性、弱相关性、强加性以及利己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与结构,从而回答了“什么是稻草人谬误”这一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并甄别了“扭曲”“捏造”和“选择”这三种主要的稻草人谬误,以促成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反驳谬误,最终为达成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的理想目标做出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