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充的哲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的,“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到了现代,对王充仍然有好之者,也有攻之者。  相似文献   

2.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引《诗·小雅·我行其野》之“成不以富,亦祗以异”句,古今训诂难以服人,本文进行全新的诠释探索,并对诗是弃妇之吟还是弃夫之吟,是否刺宣王及《论语》之引是否错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刘勰的《文心雕龙&#183;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管子·轻重》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名著之一,它假托管仲之名,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及其施政主张。该书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管子》此书,并非出自管仲之手,乃管仲之后,经过多人编写增删修改整理而成。宋代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叶适集》),此论极  相似文献   

5.
<正>“审辨”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中庸》不仅提出了“审辨”这个概念,还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流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也完全可以参照此流程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下面,我就以《拿来主义》一课的教学为例,看教师如何参照这个流程,用审辨式备课,给语文教学以思维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物哀是日本一种传统的美学思想,在物语文学作品中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源氏物语》就将"物哀"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两部文学作品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其中包括相似的"物哀"精神。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极具"物哀美",文章从"物相之哀感美""知物哀之感动美""生命之瞬间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媒介”的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形式,通过肢体语言来达到表达情感目的。正如《诗经·大序》所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当人们的情感达到及至,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未被充分研究的杰作,且颇有歧义。《读杜心解》引黄鹤注曰:此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说:“抚今追昔,世境之离乱、人情之聚散皆寓于其中。”都解作个人伤感之情,而未详言感慨之深意为何,这是不够确切的。王嗣奭《杜臆》云:“落花乃伤春时节,又得逢君,便是江南一好风景矣。言其歌之妙,能令愁者欢,闷者解,春之已去者复回……”则是忽视了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心情,成了一种抽去了作者人格的肤浅串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黄帝传说的两种形态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关于古史研究,几十年前王国维曾经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以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古史新证》第1章,见《古史辨》第1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很多  相似文献   

10.
在《诗经&#183;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八佾》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阅读》2007,(9):47-47
1968年4月4日,美国田纳西州的黑人牧师马丁&#183;路德&#183;金被暗杀了,所有关心人权的人们,都为这一事件而悲愤,整个世界也为之震惊。  相似文献   

13.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4.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近代吴曾祺在他的《涵芬楼文谈·写景第三十》中也这么说:“更有一种正面不能写者,用旁面写之。譬如欲写水,先写石,欲写山,先写楼是也。”朱自清就是重点采用这一“旁面”写景法写《春》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他就以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写之;春天里的草花风雨的精神写不尽致,他就以草花风雨中的人鸟蜂蝶补写之。一、以游春踏青者,写草小草发芽了,春天回来了。所以当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那心情…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抒怀的情结。天地者,不过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天地间,人类显得渺小与无助。面对天,永远可望而不可即;面对地,永远到不了边界。而高处,似乎就成了勾连天地唯一的桥梁。登上高处,感受到天地的广阔,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个体的情绪也被无限放大——积极的更积极,心胸为之开阔,消极的更消极,心境感之孤独。  相似文献   

16.
《红领巾》2010,(9):36-39
坦克,被人们称为“陆战之王”,从诞生以来,坦克就在各大战场上展示了它的威风和优势(sh&#236;)。现在,坦克已经成了现代陆地作战的主要武器。那么——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山谷词至贬蜀中时为之一变,至羁管宜州又一变。对山谷在宜州所作词的研究历来薄弱,殊不知词是山谷宜州贬滴生涯的文学创作之代表性体裁。其中《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既是其宜州词之代表作,也是其一生词作之代表,最体现其晚年心境。从此二词中可见出,去国十年不断地强化和深化了他的幻灭和孤旅情怀,使他产生无奈,无助与无人解语的孤寂心境。这种心境有精神上无归之漂泊感,自伤的失落感,也带遗世独立之想。总之,这是山谷一生中的特殊时期,对人生之感悟已臻于深切,在落寞与孤怀的情感征状中,伴有深深的宿命感。这时的词确实体现了前贤所说的“苍老”的特征,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眉妩·新月》作为王沂孙词作中寄意最深刻的作品之一,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从王沂孙所处之南宋历史背景出发,对此词之古典字面、今典实指加以释证,可知此词上片所吟咏,实紧密围绕至元十三年宫人被迫北行入元而发,并哀悼在此历史劫难中忠贞不屈的贞烈女子;下片则追溯造成今日状况之原因,以及表达对最后仅存之希望的殷殷期盼。据此判断此词之创作时间,应为宋端宗景炎年间。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存在着许多分歧的意见,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长期以来,论述二者之区别的文章很多,但说明二者之一致的文章则较少,本文将着重论述二者之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