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前,日本有一个武士,对天堂地狱的事情感到好奇,很想对这方面的事有所领悟,于是,他去拜访当时一位很有名的禅师。他虔诚地向这位禅师请教,禅师却嗤之以鼻:“你这个俗陋不堪的武夫,怎么配来问我这个问题。”武士十分震怒,继而动了杀机,要拔剑出鞘。不料禅师快如闪电,指着他说:“看,这就是地狱!”人的嗔怒、烦恼、怨憎、沮丧、忧郁就是地狱,武士是个有慧根的人,一怔之下,就悟到了禅师的用心。他收了剑,露出平和而宁静的微笑。“你看,”禅师又说:“这就是天堂!”生活中,我们不也时常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吗?因此,心中的任何一个念头,都是需要…  相似文献   

2.
天堂与地狱     
一天,一位贤明的犹太教经师来到上帝面前,说:主啊,我有一个问题,我的学生问我怎样区分天堂与地狱。两者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无法解答。你能帮助我吗?""当然,我的朋友,跟我来!"上帝牵着经师的手,领他走进一个大厅。大厅中央燃烧着一堆火,  相似文献   

3.
天堂与地狱     
陈勇 《少年月刊》2010,(9):30-30
“天堂在哪里?”在一所小学里,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经常向老师询问这个问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天,老师请来了神父。  相似文献   

4.
天堂与地狱     
有位行善的基督徒,临终想看看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何差异,于是天使就先带他到地狱去参观。到了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过了一会,  相似文献   

5.
北村的小说在1992年之后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之前他是一个先锋小说作家,之后他的小说则明显地有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内容,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于这样的转型,本文主要探讨北村小说转型的外在、内在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是如何对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阐述的。同时。在这样的阐述外衣之下,我们知道北村的真正目的是拯救,是想通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来拯救沉沦中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博学与专精之间徘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将具体探讨胡适留学美国如何一步一步清楚自己的职责(因为是博还是专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对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逐步明确的,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桎梏,每一次蜕变都获得一次新生),探讨如何由文学到历史到哲学的转变以及嫁接中西之法治中国先秦名学史的气象与胸怀。  相似文献   

7.
8.
在西方文学中随时可以看到基督的影子,他存在于每一个基督徒纯净的灵魂中,他无所不在。作为救世主,基督对于每个人施行着他的拯救,人们需要通过灵魂上的忏悔来与他相通,实现他的拯救,达到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姜杉 《文教资料》2012,(27):100-102
作为中国当代作家,北村完成了从早期受卡夫卡等影响的先锋创作到后期依附基督文化与《圣经》的神性写作的巨大转变。通过对北村的创作转变的整合,可以窥见在吸取西方文学资源的过程中,作家如何面对和解决存在这一终极问题,如何在写作中表达和解决作家本人的困惑,并最终找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村的小说在1992年之后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他之前是一个先锋小说作家,而这之后他的小说则明显地有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内容,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了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于这样的转型,文章就是要探讨北村小说转型的外在、内在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是如何对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阐述的。同时,在这样的阐述外衣之下,我们知道了北村的真正目的是拯救,是通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来拯救沉沦中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11.
天堂和地狱     
罗立 《高中生》2011,(36):61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最终归宿在哪里。他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让他留下来居住。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只想吃,想睡,我讨厌工作。"  相似文献   

12.
Heaven and Hell     
  相似文献   

13.
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 ,题材范围有所扩大 ,除了继续描写工人农民承受的种种剥削压迫、发掘社会底层蕴藏的原始强力之外 ,也有对原始强力负面性的消解与更新 ,还表现了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场景、喜怒哀乐及精神弱点 ,但其主要笔墨则放在别样的审丑上面 ,即对社会丑类的刻画与对人民精神奴役创伤的剖析。强烈的愤怒与痛苦在文体上表现为 :情绪性强烈、对比性鲜明的修辞 ,心理容量巨大、推进速度急剧、变化节奏突兀的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史铁生与刘小枫的基督教立场,着眼于他们清醒的个人意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从“苦难、拯救、爱”三个角度来比较这两住神学思想汉语传播者对个体生存根基的寻索。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汉赋的创作,一是表现为汉赋作家大力宣扬对帝王的“一尊”和“一统”的思想;其次,还表现为汉赋作家对天子仁政的歌颂;第三,汉赋中细致地描绘了天子的祭祀活动,从中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念对汉赋题材的影响;第四,汉赋在对建筑的描写方面,同样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天”是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中国文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得对这一关键词的解释更具“弹性”。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正是利用中国之“天”的特点,提出“合儒”策略,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其目的当然是要传播基督教,但他们的适应之道却给当时中西文化的沟通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小说中的两住人物马耐特医生和德伐日夫人,从而探讨了马耐特医生一家的悲剧的根源和马耐特医生在拯救他的仇人后裔时的心理动机以及德伐日夫人欲“善”却成“恶”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19.
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分析老子“自然”的三个层次,即“道法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论述老子“自然”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在最高价值与理想原则、处理社会群体关系和个体生存发展三个层面上的运用,分析了作为实现“人文自然”之方法的“无为”。多侧面考察“人文自然”原则,论述“人文自然”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毅义。探究“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的衔接,以及由“人文自然”的提倡和实践走向“天地自然”和谐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由唐至宋,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移动和交流空间更为广阔.就旅行生活而言,宋人驻足的景观之中,碑石上常常记载了他们即时的旅行情况,通 过这些石刻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宋人旅行生活中异常复杂的社会心态.宋人不再单一地诉求 于自然美境,在感受自然美境的同时,融入太多人世情怀的元素.尤其对宋代官员行游群体 而言,不仅期许自我身份的社会认同,并且常常通过社会教化来粉饰行游的目的.而谒拜神 灵,可谓官员行游中教化的最佳诠释形式,不过,向神灵祈求官运亨通的举措,又透视出教化与信仰的双向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