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题目:甲、乙两班共有学生79人,甲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5,乙班男、女生人数的比为7:6。两个班共有男生多少人?分析与解:初一看,题目似乎缺少条件不能求解。但是联系实  相似文献   

2.
<正>在较复杂的分数问题中,通常有一个量是不变的,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让其中“不变量”的份数变得相同,往往能巧妙解决问题。例1甲、乙两班原来学生人数的比是7:8,如果从乙班调8人到甲班,则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5/4。两班共有多少人?从份数角度来思考。原来甲、乙两班人数比是7:8,两班总人数是15份;现在甲班5份、乙班4份,两班总人数是9份。明明总人数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怎么份数不一样?关键是每一份的标准不一样。因此,  相似文献   

3.
一题多解     
吕岚 《良师》2004,(20)
例四年级有三个班,已知甲、乙两班共有100人,甲、丙两班共有108人,乙、丙两班共有104人。求三个班各有多少人?分析:本题数量关系是有三个未知数,已知其中两个两个的知,求的是这三个数。解1:三和减两和解法(100+108+104)÷2-100=56(人)……丙班(100+108+104)÷2-108=48(人)……乙班(100+108+104)÷2-104=52(人)……甲班解2:重叠相减法(100+108-104)÷2=52(人)……甲班(100+104-108)÷2=48(人)……乙班(108+104-100)÷2=56(人)……丙班解3:和差解法,根据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得出:眼100+(108-104)演÷2=52(人)……甲…  相似文献   

4.
[例题]甲乙两班共有学生137人。甲班人数的4/7和乙班人数的4/5的和是92人。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 学生解这样的题目,有较大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巧用假设的办法,则往往可化难为易,能较快地找到解题的捷径。例  相似文献   

5.
刘顶先 《数学小灵通》2013,(Z2):13-17,19
抓住"不变量"解题,要分请类型,找出不变量,采用相应的方法解答。1.抓住总量不变例1.六(1)班、六(2)班两班人数的比是16:15,从六(1)班调6名学生到六(2)班,这时两班人数的比是14:17。原来两班各有多少人?  相似文献   

6.
例幼儿园有大、小两班,小班人数是大班人数的35。如果从大班调出4人到小班,则小班人数是大班人数的57。问大、小两班一共有多少人?一般解法:把不变量看作单位“1”的量题中的两个分率的单位“1”量(大班人数)和比较量(小班人数)前后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两班总人数是一个不变的量。因此,应把题中的两个分率都转化成两班总人数为单位“1”。从“小班人数是大班人数的35”可知:小班人数是两班总人数的35÷(1+35)=38;从“小班人数是大班人数的57”可知:小班人数是两班总人数的57÷(1+57)=512。由此得知,从大班调到小班的4人,相当于两班总人数的5…  相似文献   

7.
[题目]今有桃95个,分给甲、乙两个班学生吃。甲班分到的桃有2/9是坏的,其他是好的;乙班分到的桃有素是坏的,其他是好的。甲、乙两班分到的好桃共有多少个?  相似文献   

8.
一、分层教学实验对象、时间和方法 对象: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小学二年级(6)班为对照班,二年级(7)班为实验班. 时间:2007年9月~2008年6月.方法:实验前,对两班学生的立定跳远和投掷成绩进行测试,并通过问卷的形式请学生对各自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调查、分析,发现差异不具明显性,说明两班学生素质基本相同(见表1).  相似文献   

9.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同学们除了要掌握课本中的类型外,还要注意以下新题型:一、表格信息型例1 项王故里的票价规定如下表,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项王故里,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共付486元.  相似文献   

10.
有些分数应用题,题中的不少量都在发生变化,按照一般的解题思路难以解答。如果抓住题中的“不变量”,把它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往往能使所求问题获解。一、总量不变例1某校五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57。如果从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班人数就是乙班的45,甲、乙两班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分析与解]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乙两班人数都发生了变化,但两班总人数不变。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57,可知甲班人数是两班总人数的7 55;变化后甲班人数是乙班的45,那么甲班人数是两班总人数的5 44。由此可求得两班总人数为3÷(45 4-7 55)=108(人),…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往往既存在着等量关系,也存在着不等关系;我们可以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并由此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例1(课改实验区重庆市北碚区2004年中考题)光明中学9年级甲、乙两班在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两班捐款的总数相同,均多于300元且少于400元.已知甲班有一人捐6元,其余每人都捐9元;乙班有一人捐13元,其余每人都捐8元,求甲、乙两班学生人数共是多少人?分析:设甲班人数为x人,乙班人数为y人,由两班捐款的总数相同可得一方程;由两班捐款的总数相同,均多于300元且少于400元,可以列出不等式.由…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到甲乙两班随堂听课,课题是《草船借箭》。不谋而合的是,甲乙两个班,都有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出了一个相同的看法:诸葛亮能借箭成功,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也隐含着很多偶然和侥幸的因素。但是甲乙两班的教师对相同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直接造就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两年的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有不少题目都没有固定的解答模式或方法,灵活性很大。对于这类考题,如果学会用估算的方法来尝试,往往能很快地使所求的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学会并灵活地运用估算的方法解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请看如下三例的解法。例1今有桃95个,分给甲、乙两班学生吃,甲班分到的桃有29是坏的,其他是好的,乙班分到的桃有316是坏的,其他是好的,甲、乙两班分到的好桃共有个。(选自2001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分析与解:我们从…  相似文献   

14.
从职业教育内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推进"一率两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追求"一率",旨在凸现职业教育本质要求;推进"两班",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题误解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答应用问题时,一定要对题目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若有一个条件分析不清楚、不彻底,则可能会造成错解.现举两例说明.一、未充分利用隐含条件引起误解例1某中学举行数学竞赛,甲、乙两班共有a人参加,其中甲班平均每人得70分,乙班平均每人得60分,两班共得分总和740分,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与生活     
有的同学在学习数学时,总感觉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枯燥乏味。其实数学知识并非枯燥乏味和抽象,而是来源于具体的现实生活。数学生活化、情景化、活动化越来越多体现在数学问题之中,学习它你会乐在其中。一、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1森林公园的门票价规定如下表:某校初一甲、乙两班共103人(其中甲班人数多于乙班人数)去游森林公园,若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共付486元。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每人门票价5元4.5元4元(1)若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可以节约多少(2)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解:(1)两…  相似文献   

17.
上学期我县共有98个二部制班级。其中半日二部制62班,有学生2996名;全日二部制36班,有学生1832名。一学期来,通过老师们的悉心研究,多方努力,初步解决了二部制教学工作上的一些问题。现在把我们在工作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分述如下: 安排时间为了排课方便,各校二部制班级均为初级班。大多采取两班一教室的办法安排上课。全日二部制的班级,两部学生上、下午均各連上两节课。半日二部制的班级,两部学生分别在上下午各連上四节课。开始时,  相似文献   

18.
我县是一个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全县三百四十所小学,一至两班的小学即有二百三十七所,占总校数69.7%。因此在发展提高山区教育工作方面,办好一班和两班小学是重要一环。在当前生产大跃进高潮中,我们决心打掉保守思想,鼓足革命干劲,急起直追,力争  相似文献   

19.
慧赢一、榷心筑份坡 认奢诚谈坷喊二可不娜碑姗峨 1.一件商品原价80元,经讨价还价 后以8折出售,则该店主少赚了_元. 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市同时 出发,开向对方的城市,Zh后在距离A 市120 km处相遇,如果乙车比甲车每 小时多行驶loknl,则A、B两市的距离 是km. 3.甲、乙两班共有100人,如果从甲 班调5人到乙班,则两班人数恰好相等, 则甲班原有人数为 4.用lo元钱买一包牛奶钱不足,打9 折后钱又有剩余,如果牛奶的标价是整数 元,那么标价为元. 5.小强站在镜一 子前,从镜子中看 到镜子对面墙上 挂着的电子表,其 读数如图l,则…  相似文献   

20.
打赌     
李发胜 《湖南教育》2005,(15):45-45
芙蓉中学是一所偏远的水乡中学。陈老师是这所学校九年级甲班班主任,吴老师是九年级乙班班主任。陈老师任教甲乙两班语文,吴老师任教甲乙两班数学。他俩的爱人也分别教这两个班的物理和化学。一天,两位班主任在一起闲聊,各自估计本班可以升重点高中的学生。吴老师谈完后,陈老师说:我看你们班李明大有潜力,升重点高中有把握。”吴老师问:何以见得?”陈老师说:“从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这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特强。”吴老师听了朗声大笑:“陈老师,你真看得起李明是不?”陈老师胸有成竹:我对李明充满信心。”吴老师:“那好,我打赌他考不起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