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与“静”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辨证关系中的一对重要矛盾.整个宇宙空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而静止恰是相对的.在数学问题中当然地存在着这种“动”与“静”的辨证关系.充分利用这种辨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中,与“动”有关的问题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充分利用“动”与“静”的这对矛盾着的辨证关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由于动态问题揭示了“运动”与“静止”、“一般”与“特殊”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能够考查考生的运动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所以,它已成为近年中考压轴题的命题热点.但由于这类问题运动过程复杂,会出现多种情形,所以学生不易把握运动过程,解题时感到比较困难.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动”中捕“静”,以“静”制“动”,抓住特殊位置,从一般位置与特殊位置的比较中发现方法,有时还需根据特殊位置分解运动过程,合理进行分类讨论.现列举部分中考试题说明这类题的求解方法,希望读者能从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从复式班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纵向教学过程看,都要在“动”“静”交替中各自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动”或“静”都必须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因而各年级纵向“动”“静”定要衔接、连贯、有序。如果把两个年级分开看,每个年级应该体现出一个单式班教学的完整思路。从两个年级的横向看,甲年级“动”,乙年级必须“静”。因此,横向“动”“静”又相互制约,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5.
一、四边形与图形变换结合 在2005年中考试题中,与图形变换相关的试题比前两年有所增加.解这类问题常使用旋转、平移和翻折的方法来变换图形,引起条件的改变,或者把分散的条件集中,以利于解题.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静中取动”或“动中求静”。  相似文献   

6.
动点问题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得较多的一种题型.这类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的综合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又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变能力.其解题策略是“动”中求“静”,“一般”中见“特殊”,抓住要害,各个击破.常见的题型有:  相似文献   

7.
动点问题是2003年中考题中出现较多的一种题型,这类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的综合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又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变能力.其解题策略是“动”中求“静”,“一般”中见“特殊”.抓住要害,各个击破.常见的题型有。  相似文献   

8.
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高考数学考查的热点,“动”与“静”结合,往往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综合性强,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能有效引领并指导该类问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刘玉英 《学周刊C版》2011,(11):184-184
“运动产生变化,变化检测能力。”近年各地的中考题中.越来越多考查学生能力的动态题目不断涌现,甚至成为中考压轴题。动态型问题的解决几乎涉及初中数学的全部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动态理解和深刻把握。对于动态型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深入理解运动图形所在的条件与环境.然后化“动”为“静”.采用以静制动的策略.分析找出题中各种图形的结合点.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认真、迅速、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邓有鸿 《物理教师》2011,32(5):27-28,31
物理奥赛题中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即讨论的模型中只有两个物体,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运动,此类题常在质心参考系中分析,可有时这样分析时实在繁琐,运算量也大.如果用“折合质量法”来解决此类题,这类题就变得十分简洁.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小学的复式班里,有几个年级同时上课,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声浪冲突,排除干扰,这就要搞好“动”与“静”的搭配。动、静搭配,根据每堂课的不同内容,一般可以采取如下三种方法: 一、以静代动。备课时,如果发现两个年级的直接教学时间相互冲突,或是一个年级需要增加直接教学时间,其它年级相应地要适当增加自动作业的材料,这时,就要以静代动,把原计划的直接指导,改为自动学习来进行。主要方法是:①利用小助手掌握指示卡做机  相似文献   

12.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动态几何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题型.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以动点问题、平面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剪拼问题等为代表的动态几何题频频出现在填空、选择、解答等各种题型中,考查同学们对图形的直觉能力以及从变化中看到不变实质的数学洞察力.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的一般规律.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获得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保留或具有某种性质.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2008,(1):7-11
一、“动与静”的哲学思想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最早见于老子哲学.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这就是“道”的运动.诚然,老子把静看成是绝对的并不正确.但他看到了动和静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揭示动静关系的思想家.事实上,对动和静的辩证把握,正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出现了一类设计较新颖的几何题.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图形动起来.所谓“动”,就是在原题型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些新的要求,或改变某些已知条件,或让图中的某点、某直线由静变动,要求探索已有的结论是否成立,或重新发现新的结论.此类题提高了对能力的要求,既富创造性,又具挑战性,因而逐渐受到各省、市中考命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复式教学中“静”与“注意”的初探平果县新安乡那曹小学黄庆祝,许大志复式教学是由“动”和“静”两部分有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动”,指的是授课。“静”,指的是自动作业。“静”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巩固认识,发展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复式教学课堂“动”“静”的相互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自动作业的设计往往也是牵制复式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动”(直接教学)为着眼点来安排“静”(自动作业),也就是说“静”不是单纯地为了“静”而静,“静”要为“动”服务,要为“动”搭桥铺路,通过“静”使“动”得以深化。 我们平时把“静”分为动前“静”和动后“静”两种,在课堂的直接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动前“静”和动后“静”的自动作业安排也不应相同。 一、动前“静”要立足为“动”做准备。如在教《我的弟弟》一课时,直接教学前自动作业安排为,默读课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①弟弟为什么叫小“萝卜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弟弟每天是怎样上学  相似文献   

18.
人们的知识是在事物的运动——静止——运动中获得的,数学解题也离不开“动”与“静”的变化,有些用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若能将它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则常能使问题获得巧解。  相似文献   

19.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20.
各种自然景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动是绝对的,永恒的,而静则是暂时的,相对的;动与静又是彼此渗透,可以相互转化的,动可以暂时凝结为静,而静中常常蕴蓄着动。因此,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和有机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