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是理学家,又是学家,学,他提出以《诗》言《诗》,而废弃以《序》言《诗》,这是《诗经》学上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是学的超越。但朱熹《诗》学又带有明显的理学色彩,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朱熹礼乐思想的研究总体来看并不充分。对朱子礼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学和史学的考辨,如对《家礼》的真伪和历史影响的研究,对《仪礼经传通解》经学思想的分析。对朱子的"乐"学思想则以其音乐著述的史料学考证为重点,同时对其音乐思想的内涵与历史影响也有一定关注。从目前来看,关于朱子礼乐思想的哲学与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而这也正是朱子礼乐思想在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和评价其他某些历史人物一样,评价朱熹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宋元以后七百年,可以说朱熹是被抬得很高的。解放前,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曾综述当时的评论情况说:“在考察朱熹思想的时候,浮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十二世纪的朱熹本身,而且是现代一些人所塑造的亚里士多德化的朱熹,黑格尔化的朱熹,甚至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朱熹。由此可见,历史主义地分析和批判朱熹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就解放前一般  相似文献   

5.
刘芳 《文教资料》2012,(15):5-6
朱熹《诗集传》是我国古代《诗经》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代表了宋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并自南宋末年就引发了研究朱熹《诗》学思想的学术热潮,直至当代。目前看来,关于朱熹《诗集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其书前后稿嬗变过程的研究;二是朱熹《诗》学思想转变原因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学界对于朱熹《诗集传》的研究概况,并由此初步总结了促使朱熹《诗》学思想转变的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6.
学具有审美属性,但在本质上是思想(指广义思想)的艺术。思想是化的结晶,因而,杰出的作家往往也是具有很高化修养的思想家,成功的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化内涵。当前学的化内涵淡薄,其原因有市场经济压力的影响,也有作家化修养的欠缺,这都将对学创作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是一位巨人,他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也产生过积极影响。然而,近一百年来,却因为时代、社会等诸多原因,对朱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否定到否定中有所肯定、再到基本肯定中有所否定的历程,研究得很不深入,存在问题很多。不过,否定较多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其文学思想则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肯定,因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多。自1969年张健出版《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1994年吴长庚出版《朱熹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朱熹与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南宋最为广博的一个学者 ,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在经学、史学、文学等许多方面 ,都作出了这样和那样的贡献。朱熹虽然不能像王安石一样代表先进思想而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者 ,但就博学而论 ,可以作为南宋一代的翘楚。朱熹之与史学 ,论述不能算少 ,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甚多。这篇短文仅提出如下三点 ,即 :朱熹对史学持有贬抑态度 ;朱熹视史学为经学的附庸 ;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值得重视。下面对这三点分别予以论述 ,以供研究朱熹史学的参考。一、朱熹对史学的贬抑我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 ,来…  相似文献   

9.
湖湘文化与文学“湘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对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对学的外在形态,而且直接影响到创作主体的思想、气质和审美,湖湘学是湖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深受湖湘化的影响。80年代的学“湘军”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得力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楚化-湖湘化的浸染。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与敦煌学之间有不少关联,这不仅体现在有关与玄奘取经史实相关的写本和美术品的存在以及二者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联系上,而且从文学史的角度去看,《西游记》这部作品的主题、形象、文学风格(包括语言特色)等方面也与敦煌学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其教育思想对于南宋以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朱熹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目标,期望通过明人伦,改变当时“风俗日蔽,人才日衰”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朱熹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他是中国教育史上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第一人。朱熹把人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并就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朱熹的读书六法,分别阐述了读书的不同方面,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2.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以《仪礼》为经,融会诸子史书而撰的礼学巨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以尊卑吉凶、次第伦叙为总体思路,并照诸礼在生活实践中的发生顺序,对《仪礼》篇目次第重撰增定。在释礼中,朱熹重视礼的实践性,其以“文质”之别释礼之“经变”,主张释礼需注重“大本大原”,并提出释礼需在遵古的基础上进行合乎“人情”的变通,实现对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朱熹对《仪礼经传通解》的诠释既是对其所处时代礼学思想的回应,也是对其“礼下庶人”诉求的推进,亦是其实现经世济民理想之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中庸章句》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的前期思想的中和说出自《中庸》,并深刻影响了他后来心性论体系的主要结构,而且《中庸》也是他的修身功夫论的基本依据。《中庸章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充分体现了朱熹的训诂理念和训诂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诗》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而且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源头,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就曾经引《诗》和论《诗》。庄子的许多思想和重要的观点都可以在《诗》中找到相对应的篇章。一部《庄子》不仅在精神内涵上对《诗》有诸多继承,而且在艺术上,其虚荒诞幻的世界是对《诗》中颂神母题的深化,《诗》中浪漫夸张手法、《诗》之寓言和叠词等表现手法对庄了审言和重言等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作为有生命有意识的个体的存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张昆教授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致力于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探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媒介的作用和影响。这是一个跨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和多个社会领域的综合性理论与实践课题。由于政治社会化不仅事关公民个体的社会适应,而且还影响到政治文化的传承、政治系统的稳定,所以对于政治发展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具有战略性的决定性环节。而“在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四子存在传承关系,《近思录》辑录的四子语录,也体现出朱熹的部分教育理念。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时人青睐,所以《近思录》也就借助于朱熹教育思想的传播而得以传播。这也是《近思录》在后世持久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宋学的重要代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影响甚巨。李朝初权近《诗浅见录》是韩国现存的古代最早研究《诗经》的著作,也是很早就将朱子《诗集传》介绍到域外的论著之一。当前韩国诗经学的研究国内才刚起步,权近的《诗浅见录》是《诗经》域外传播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朱熹《诗集传》也对李朝诗经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朱熹《诗集传》和权近《诗浅见录》的诗经观进行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杨天才 《天中学刊》2006,21(6):33-35
朱熹认为《周易》是“古之卜筮之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远远不是什么“卜筮之书”了,虽然如此,《周易》的富赡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与以“蓍”为工具的卜筮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蓍”也就在《易传》里被赋予儒家的道德观和特殊的哲学内涵。这是因为“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易》学思想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理逻辑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20.
谢成才 《现代语文》2006,(5):115-116
中华明五千年,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化,而儒家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统摄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数千年,对中国学数千年的历史格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儒家化强调稳定、秩序、等级和结构,有着其突出的正面意义,同时又有着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随着其负面影响力的突显,20世纪中国学在世纪初对儒家化开始了全面的反叛。到了世纪末,以寻根学为起始,儒家化得到重新审视,重新被认同,逐渐回归。这一时期,儒家化在学上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白鹿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