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地区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至少要统计和比较以下5种数据:a.人均GDP;b.人均国民收入(纳税之后的可支配收入);c.生均教育经费(政府投入);d.人均教育支出(家庭支付);e.人均受教育年限。这5种数据是“相生相克”的,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对分点定理”、“中位线定理”、“教育投入定理”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定量的、可操作的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反思高职院校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人才目标过于“简单”“划一”;教育内容过于“封闭”“陈旧”;教育方法过于“布道”“说教”;教师自身过于“守旧”“平庸”。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确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足社会发展变迁的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重塑能动的教师角色。  相似文献   

4.
一、“一体教育”办学理念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我校提出的新办学理念“一体教育”,其主导思想可概括为:协调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把影响学生的各种教育因素凝聚成育人的整体合力;把育人活动的诸要素结成最佳组合;把学校育人过程的各环节沟通衔接,相互配合,形成整体。产生这一办学理念的背景为:1.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教育要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人才的培养模式。缺乏全球的眼光和国际化观点的人才是没有竞争力的,是适应不了21世纪需要的。2.国内整…  相似文献   

5.
《职业技术教育》2004,(36):13-13
有关部门测算.中国制造业在推进基础信息化过程中.每年需要培养百万以上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和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人员。目前.各省市“紧缺人才目录”中.这类人才都列居前位.符合制造业信息化要求的应用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这一培养任务,高等教育无法承担.中职教育又难以承担,只能由高职教育来承担。然而.面对这一历史使命.目前的中国高职教育无疑“底气不足”,  相似文献   

6.
“优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邓小平同志要求全社会要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特别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由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所以我认为:学校“出人才”就重于“增钱财”.“出人才”是学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增钱财”是为更好地“出人才”的手段一通过。增钱财”可以促进“出人才”,但也可能阻碍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六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渠道”,推动社会发展的“助动器”。然而,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却不能令人乐观,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有:1.对高职基本理论认识模糊;2.对其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3.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矛盾;4.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5.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6.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要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向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大幅度调整原先的教育内容.即课程的改革:其次.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从娃娃抓起.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采用创新式教育方法。进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方式的改革;最后教育改革还要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出来。因为不当的评价方式会将教育改革引向歧途。也就是说教育改革的最后一步是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本人认为我国的创新教育还处于试验性阶段.慎重走好第一步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的三步曲。步步都应把握“因材施教”的规律。决不能采用“一刀切”或“大锅饭”的做法.要根据中国素质教育的客观条件及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众数学”观下的创新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得到培养;二是数学教育更注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大众数学”观下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创新,人人都可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为培养创新而教育.而且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杨金土 《职教论坛》2003,11(1):19-23
本科教育到底是否应该划分不同的类型,是否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 人才的任务,从而包含着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本文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和技术人才的崛起这两个变化说起,如实分析我国本科教育的科类分布情况,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典型实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的引证,引用国内若干学者力主本科教育应该划分不同类型的论述,得出“本科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结构的合理化,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结论,通过国内外有关概念的对比,认为我国本科教育层次所实施的高等技术教育,应该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进而表明“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的观点;提出“目前少量试点,今后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逐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而“培养质量”和“人才价值”的关键在于创新。培养创新人才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行创新型教学;开展社会教育;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校园化;强化典型激励。  相似文献   

13.
实现教育“三个面向”宏伟目标,培养适用对路的人才,必须改革教育者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落后,考试方法保守等不良现象,要转变中心思想,变“主导作用”为“平等服务”;变“清高身份”为“服务者”;变“学生是主体”为“上帝”;变“模式化教育”为个性教育”。要改革考试方法,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命题原则,探索新型的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勾勒出了1993-2003年十年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这十年中,在李岚清副总理的倡导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以“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为基础,在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坚持“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并抓住机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本人则坚持为教育当好“后勤处长”,推动解决了诸多教育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素云 《江苏高教》2006,(1):151-151
1.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技术应确立以信息技术、网络设计与管理为主干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其理由是:(1)基础教育系统需要该方面人才。“十五”期间江苏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校校通”;建立省、市、县、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中普及信息技术,截止到2004年底,信息技术教师仍有部分缺口。2006年“校校通”工程的重点将移向农村中小学,建校园网的学校将增至一千多所。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教育密不可分,而要实施个性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个性教育中要转变四个理念,即:变“唯师独尊”为“民主和谐”,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自主性;变“告诉教育”为“生疑教育”,以充分挖掘个性中的创造性;变“异质教育”为“同质教育”,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独特性;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为个性培养创调科学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适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赋予现行教育方针以崭新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1)“两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质与发展方向;(2)“宗旨”-第一次将教育的基本功能明确地写进教育方针;(3)“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4)“四有”、“四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质量规格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教育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制约其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应具有“兼容性”、“倾向性”和“伸缩性”;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应关注“人性”,教学习得应重视“隐性”,教学内容应强化“术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应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和复合性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构成。这五要素是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其中.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政治教育的理念支柱,道德教育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常态活动方式.法纪教育以“法”和“纪”的形式,充实和保证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心理素质始终起着维持、调节和统和个体的知、情、意、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教育活动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既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又是个体对社会的文化结构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教化与内化这一分析视角,属于教育社会学特有的一对分析视角。这一对分析视角的基础是在教育活动中社会文化与个体的主观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的不同出发点和本位。运用在音乐教育中,提出这样的一种思考。其思路是基于课程改革中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的大背景为核心;以教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主线索;以钢琴学科的教学规律为实质线索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