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将杨维桢诗歌放在元曲盛行的背景中考察,认为杨维桢诗歌的主导风格、反传统性及“俗化、露化”倾向和句式的变化等均深深地打上了曲化的烙印;杨维桢的“老铁桢精神”渊源于关汉卿。  相似文献   

2.
论杨维桢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多元切入,开掘杨维桢研究的新角度。首先,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题材问题.指出杨维桢不但宴游诗多,其社会讽谏诗也不少,他的社会讽谏诗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元代的社会黑暗的观点。其次,还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宗源问题,指出他的诗因为多宗源才杂成亦此亦彼的“铁崖体”,再次,本文还论述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风格,表现了他那种大家风度和自由娴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发表《杨维桢〈老客妇谣〉辩》一文,作者“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以为《老客妇谣》应是杨维桢所作,而并非朱彝尊所云“殆好事者为之”,进而从分析杨维桢思想来印证此论。笔者认为作者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然又为此文没有提供充足的史实证据而略有遗憾,仅以“藉诗词以言志乃诗词创作中所常见,有时为了抒发胸怀,甚至假设某些情景。古人在诗词中叙说年龄时有过称之现象,如七十余岁称八十,八十余岁称九十,这是不足为奇的”之语来解释杨维桢此诗中  相似文献   

4.
杨维桢诗歌思想片论哈嘉莹杨维桢是元代较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其极富创作个性的诗歌使元末绮缛单调的诗风为之一变,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诗歌思想又是紧密相联的。考察他的诗歌理论,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元代诗风将是不无裨益的。一、“诗至律,...  相似文献   

5.
杜晓梅 《文教资料》2006,(26):55-56
《西湖竹枝歌》是杨维桢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杨维桢也邀请了一百多位诗人来写和诗,从而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西湖竹枝歌》实际上是杨维桢对诗歌进行革新的工具。《海乡竹枝歌》是杨维桢反映现实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竹枝歌扩大了杨维桢的影响,提高了杨维桢的声誉,在确立杨维桢成为元末诗坛盟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元末代表诗人杨维桢的<杨维桢诗集>整理本,用的底本是四部备要本<铁崖诗集三种>,这个底本分类标准不统一,不是整理<杨维桢诗集>的最好底本,用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清初印溪草堂抄本<东维子集>十六卷本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元末名诗人。他的诗在元朝末期很有名,称为“铁崖体”。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深受李贺诗歌的影响。《题芭蕉美人图》是杨维桢为一幅仕女图所作的题画诗,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象征和描摹等艺术手法,将画面中无法说明的境界充分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元末诗文大家杨维桢,其名字的写法目前学界尚不统一.游国恩本文学史和章培恒本文学史均作“杨维桢”,上海大学孙小力先生则主张写作“杨维祯”.本文拟由此入手,考清史实.  相似文献   

9.
杨维桢是元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其诗歌创作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分别表现出儒家济世情怀和道家的自由超越精神。探讨儒道两家思想与杨维桢诗歌之间的关系,既能深入理解其诗的主旨内涵,又是研究元末明初文人思想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元末至正年间,以杨维桢为代表的吴中诗派受东南沿海文化氛围的影响,在诗歌中追求个性,张扬自我,表现出一种尊重个性的诗歌精神。他们的诗风与其诗歌内容相适应,豪迈迭宕,震荡凌属。以豪壮为基本格调,以狂荡、飘逸、奇崛为基本内容,构成元末吴中诗派诗风的基本特征。这种诗歌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翻开文学史,有三篇同题论六国的文章,即苏洵的(《六国论》(下称“洵论”)、苏辙的《六国论》(下称“辙论”),李桢的《六国论》(下称“桢论”),一般说来,都可称为名篇佳作。但度长  相似文献   

12.
读了杨公骥同志的《释桢》(见《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二期),觉得其中释“孩”、“稚”、“幼”、“伢”、“童”诸词,探讨本源,义甚精确。但《释桢》中也有一些问题,牵扯到探讨词的本源的原则,值得提出来商量。杨公骥同志探讨词源,很注意《释名》的声训(即声衍说)。声训之说在探讨词源上是有价值的;但是在运用声训的时候,似应照顾到“形”和“义”。比如在释“桢”时说:“在远古时代,‘贞’、‘正’、‘整’、‘定’诸词音义的形成都是来自板筑工具的‘桢’。”这当中在谈到“贞”时就只提音和义,没有说到“形”,因为“桢”的形是“桢,刚木也;从木,贞声”(《说文》)。“贞”是从卜、贝,是简单的合体字,按字形的构造说,应是先有“贞”  相似文献   

13.
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诗歌《鸿门会》脱胎于司马迁的《史记》,诗人在诗中对鸿门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改造,从而突显了诗人独特的文学思想:重视正统的历史观、主张不待雕琢而大工,强调得其神气与韵味。  相似文献   

14.
陈樵是元末浙东理学家,他终身不仕,隐居著述,以振兴程朱理学为己任,惜其学术著作皆遗,惟存诗歌《鹿皮子集》四卷。他的诗以咏物、咏怀诗为主,描述了其隐居生活环境,表达了他淡泊独善的追求;他的诗中唱和赠答诗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诗涉及现实内容较多,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另外他还有一些理趣诗、咏史诗等。他的诗歌艺术受时代影响,总体上学唐复古,但不同的体裁表现不同:七言近体学陆龟蒙,七言古体学温庭筠,乐府诗歌和当时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派”相呼应,力追李贺。  相似文献   

15.
陈村:只有一个孩子才知道另一个孩子的好处,他们不势利。也像鲁迅说的,学过的子曰诗云都忘了,但记着曾经学到男孩不哭。仅仅这点,便可享用一辈子。顾晓鸣:开头两个字就是“小桢”,但说“小桢在我的记忆里”,其实是“我的记忆在小桢里”。用第一人称的自我表达,叙说了完整的第三人(称)小桢。他成为“我”欲言又止的丰富而本真的童心的反射镜。脱逸常规语言,经由港片台词——小桢的口头语——我心向往却不敢说的话,微妙地表达出来,使处于两难的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心态十分传神地跃然屏上。许多细部的、有触感的小例子;结构互嵌完整,一气呵成。真的很不错。可以改编为一部极好的儿童电影。王国刚:梁启超说“老年人惟思过往,少年人惟思将来”。本文用网络式的随意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回顾自己在“过往的岁月”中的种种或天真、或幼稚或单纯的行为,写出了年轻的作者成长、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有一丝淡淡的哀伤。  相似文献   

16.
明代诸多诗论家从不同诗学立场、学术视角,对咏物诗及诗歌"使事"问题开展批评。明"末五子"之一的李维桢,以诗学辨体理论视角,全面阐释咏物诗与诗歌"使事"伤体的内在原因,构建诗歌"咏物""使事"伤体论,提出"必雅、必工、必自然"的"三必"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7.
杨维桢是元季明初的咏史大家,而乐府体是杨维桢最喜欢使用的体式之一。将杨维桢的乐府体咏史按其内容分为吟咏历史事件、品评历史人物、感慨史迹史物三类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杨维桢乐府体咏史的思想内涵表现为反思历史,品评各类人物;"理""性"结合,褒扬忠孝节义;以古鉴今,倡明世风教化;关注女性,借以表达妇女观。  相似文献   

18.
元明之际诗坛变迁的一条主线便是"主情论"内涵的演变。最早明确这一说法的是杨维桢,他提出"情性"说;稍后是高启,提出了"自适"说。同为"主情论",杨维桢主张抒发纵欲之情,高启则主张吟咏性情。入明后,为了适应文坛主旋律的需要,吴中文人对"主情论"有了新认识,如王彝提出"节情"、高启提出"格"。但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未取得预期效果,因为明初的文坛环境已不允许"主情论"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9.
宋代常熟文人著述颇富,尤以诗歌、政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见长.赵公豫诗以名胜题咏和咏史怀古为主,庄绰的笔记不乏史料价值.元代常熟文人瞿孝祯、时太初等诗文俱佳,与文学大家杨维桢、张伯雨、顾阿瑛有交游.大画家黄公望善作题画、咏画诗,诗僧清珙多写隐居生活和山水景致.  相似文献   

20.
元代诗文在仁宗延祐后获得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著名诗人有虞集、杨载、范(木亨)和揭傒斯,人称“元诗四家”。而活跃在江浙地区的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铁笛道人、抱遗叟)亦甚负盛名。其诗“震荡凌厉駸駸,将逼盛唐,骤阅之,神出鬼没不可察其端倪。”诗名专擅一时,号铁崖体;在诗文内容上,对社会矛盾与黑暗有所揭露,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但对他的研究似嫌不足,尚有待深入。本文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