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2.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重头戏。王实甫铺写了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相识相爱到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由于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应试。剧本情节夸张、渲染、细腻刻划了崔莺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作者以写词写诗的艺术功力来写戏写景,语言质朴、华丽典雅、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本折或堪称神光所聚、浑成和谐。  相似文献   

3.
元杂刚是属于“连场戏”,用不着一会儿开幕,一会儿闭幕。整个剧情发展,大致分为起(开头)、承(小高潮)、转(大高潮)、合(结尾)四个大的段落,即分为四“折”,相当于现在的四幕。大都一折包括几场,也有一折就是一场。所以“场”是基本组织单位。不少元杂剧剧本,四折之外,有一段甚至两段楔入的戏,一般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而每一折,各有一个套曲为核心。楔子有两种安排,一种安排在戏开头,起“序幕”作用,一种安排在戏中间,起承前启后的“过场”作用。元杂剧的戏剧结构,往往是四折一楔子。元杂剧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三大行当。末扮男角,旦扮女角,净扮滑稽或凶恶之类的人物,男女皆可。元杂剧由唱、云、科三种组成艺术核心。一本戏大多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相似文献   

4.
<正>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剧本通过年青寡妇窦娥冤负屈、惨遭枉杀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顽强的抗争精神。 《窦娥冤》是元杂剧剧本标准的四“折”加一“楔子”的体例。本折前的基本剧情是:穷秀才窦天章的女儿,名叫端芸,三岁丧母,七岁时因高利贷原因,被父亲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到两年,丈夫因弱病死去,一天,蔡婆婆外出要债,被  相似文献   

5.
元代关汉卿的著名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在结构上也和一般元杂剧相同,一本四折,且另有“楔子”。整个剧本的时间跨度为十六年,可分为三个阶段。“楔子”写的是十三年前的事,秀才窦天章因欠蔡婆本利银四十两,无力偿还,乃将女儿端云抵与蔡婆为童养媳;第一折到第三折写的是十三年时的事,窦娥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与蔡婆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6.
京剧《陈州粜米》是根据元杂剧同名剧本改编的。文章对京剧《陈州粜米》与原元杂剧剧本在剧情、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7.
秦岚岚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3):55-58,116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8.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现有4个版本传世。其中,《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万历年刻本在曲牌、曲辞、宾白等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也不甚相同。《古杂剧》本是《望江亭》明刻本中制作较为精良的上乘之作,而《元曲选》本是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选集。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的过程中对元杂剧剧本的改动是造成二者文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陈州粜米》是一出公案戏(也叫勘狱戏).公案戏是元杂剧中最富有社会意义,现实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毫不掩饰地揭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展示了元代社会的混乱、政治的黑暗、人民遭受迫害生命毫无保障的真实状况.元杂剧的古白话语言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在词法上有所区别,元杂剧剧本的构成也与现代戏剧有所不同.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一)理解《陈州粜米》的社会意义与文学价  相似文献   

10.
谈谈元杂剧     
高中语文基本课目《窦娥冤》节选自元杂剧《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好这篇课文。下面就结合《窦娥冤》来谈谈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一、杂剧的结构。元杂剧每本戏一般由四折构成,按开端、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折子戏】     
戏曲名词。“折”来源于元杂剧,是杂剧剧本的基本单位。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场或幕,抽出某一个戏剧中的一场单独演出称之为“折子戏”。  相似文献   

12.
王季思先生的《辨析元明间失名剧本的初步设想》一文(载《戏剧艺术》1987年第三期),就辨析元明间失名剧本的时代和作者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读后受教甚多。由此,联想到了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相反的倾向:极力否认前人对于元杂剧作者主名的确认。因而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庄一拂先生在他所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汇考》)中,将八种明代的元杂剧选集中已确认了作者主名的作品归入“阙名作品”。这八个剧目是:《尉迟恭单鞭夺槊(614页)、《保成公径(《汇考》误作“竟”)赴渑池会》(59  相似文献   

13.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4.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元杂剧剧目中,有较多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剧本,然而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剧本并不多,今仅存史樟的《蝴蝶庄周梦》,李寿卿的《南华庄老叹骷髅》仅存残曲.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元杂剧中庄子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得出元杂剧中的庄子有思想平民化、形象圣人化、悟道过程曲折化的特征,该形象是在社会、道教、杂剧特征、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重要作品.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通常在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课文选的是《窦娥冤》中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揭示了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由  相似文献   

17.
自明代以来,刊刻元杂剧多以“折”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关于“折”的起始与本义,前辈戏曲研究家对此虽有种种说法,但都为明代人“分场”说法所囿,无法撩开元杂剧“折”的神秘面纱。其实“折”源于元刊杂剧的“一折,”本是一个表示长度单位的俗语,元代剧作家借用这一俗语作为行当术语,以提示演员实际演出时要表演一个短小戏段。“一折”的本质特征属于一种舞台提示,其起始和本义都与元杂剧划分四大场次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后来在元末明初时被进一步引伸扩展,“折”才正式用来作为场次划分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1 填空题1)元代是中国古典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2 )见于著录的元杂剧剧本约有种,现存的有左右。3)元代杂剧的发展通常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 97—130 7)划界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今北京市)等地,重要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人。后期杂剧活动中心南移至,重要作家有等。4 )前期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作品有《》、《》、《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5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还有南方的南曲戏文,简称。元末明初戏剧家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6 )通常所说的元曲是元代和的合称,…  相似文献   

19.
1镇空 1)元代是中国古典_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2)见于著录的元杂剧剧本约有_种,现存的有_左右。 3)元代杂剧的发展通常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一1307)划界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活动中心在北方的_(今北京市)等地,重要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人。后期杂剧活动中心南移至_,重要作家有_等。 4)前期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作品有著名的(_)、(_)、《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逛负荆》、(赵氏孤儿》等。 5)元代戏剧除了杂剧之外.还有南方的南曲戏文,简称为_。元末明初戏剧家_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 6)通常所说的元曲是元代_…  相似文献   

20.
“张协状元”和中国戏曲艺术形式初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形式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中国戏曲的艺术传统是由宋元南戏和元杂剧奠定并逐渐积累的。《张协状元》(以下简称《张协》)是现存完整南戏剧本中年代最早的一种。本文试图展示其艺术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分析其是如何综合众多艺术因素、为后世戏曲奠定艺术基础的。一《张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