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道,2006年7月19日,广州某报发了"西瓜注了红药水"的新闻,经媒体转载传播,导致各地市场西瓜价格暴跌,瓜农遭受巨大损失。此事一出,舆论哗然,很多人认为这是记者不认真深入调查的结果。而我认为,其实主要与记者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个人生活常识有关。如果记者有些生活常识就会知道,如果西瓜里打水后,在高温下很快就会变质腐烂。作为瓜贩,如果给西瓜打水后,当时卖不出去,西瓜就会腐烂,瓜贩们怎么可能会如此低能呢? 这种因生活常识欠缺而把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中旬,广东一家报纸报道称:广州市民向有关部门投诉,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一时间,广州市面上的西瓜少人问津。紧接着,香港几家媒体传载了这则报道,引起香港食品环境卫生署和香港消委会的重视,专门提醒香港市民提高警惕,谨防“食瓜中毒”。“西瓜注了红药水”在内地也传开了,人们看着西瓜不敢吃,导致各地市场西瓜价格暴跌。据海南省农业厅、西瓜协会等部门初步统计,始于7月19日的“西瓜注药水”的报道,给海南瓜农带来的损失约为3000万元。河南、湖北、山东、宁夏等地的瓜农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则报道竟然使辛辛苦苦的瓜农损…  相似文献   

3.
让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几则关于西瓜的新闻事件: 2006年7月19日,某报报道了一则"海南西瓜注了红药水"的消息,结果竞让含辛茹苦的瓜农丰年遭灾,眼睁睁看着上好的西瓜烂在她里,血本无归.仅海南一地的瓜农,就造成了近3000万元的损失,许多瓜农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9日,某报纸报道了一则"海南西瓜注了红药水"的消息,结果竟让含辛茹苦的瓜农丰年遭灾,眼睁睁看着上好的西瓜烂在地里,血本无归。仅海南一地的瓜农,就造成了近3000万元的损失,许多瓜农欲哭无泪。后来,海南省农业厅、中国西瓜甜瓜品种鉴定委员会以及相关食品安全部门等不得不耗费人力、物力,以查验事情的真伪,最后证实西瓜没有注射红药水,而且还有西瓜不能注水的常识说明,事态才得以平息。2011年5月,江苏省丹阳市的瓜农刘明锁种植的西瓜全部开裂。刘明锁在接受某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西瓜  相似文献   

5.
访问者:叶明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被访问者: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编者按今年7月,广州某报刊登了一篇“广州出现注水西瓜”的报道,导致人们不敢吃瓜,瓜农损失惨重。失实报道是如何产生的?应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叶明华与董天策教授就此进行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6.
师拜徒     
六月一日晚上,虞城县营盘乡王庄村七十八岁的老瓜农王钦孟,正式拜他的徒弟王继法为师,学习种瓜技术。一九八二年春,小青年王继法为了奔富路,决定向本村西瓜专业户王钦孟学习种瓜技术。王钦孟解放前就跟父亲学种西瓜。他靠“土法”种的西瓜个儿比人家的大,味儿比人家的好。因此,被乡亲们称为“瓜把式”。王钦孟的种瓜技术本不外传,  相似文献   

7.
1月9日,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港华鸿记厂因"四季豆"惹祸,36名工人食物中毒,经过卫生部门专家组的调查,这次食物中毒原因为工人进食未煮熟的"猫耳豆"."猫耳豆"属于四季豆的一种,是一种新引进的豆类蔬菜品种.随后,该厂的食堂被卫生部门勒令停业整顿.随后,广东省展开了对集体食堂和市场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大排查,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5月中旬,江苏一家媒体刊登了丹阳市瓜农疑因使用膨大剂造成西瓜“爆炸”的新闻,一时间成为各家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西瓜爆炸”,找到相关结果竞达551万条。因为媒体报道从而引起群众对农产品安全高度关注的,不只是“爆炸”西瓜,今年四五月份以来,  相似文献   

9.
"膨大剂风波"出来之后,我和几位同事都想马上去探访一下衢州瓜果市场的情况.不料当我采访时向瓜农和水果摊主亮明身份之后,好几位水果摊主对我们都是不冷不热.一位水果摊主听说我是记者甚至生气地说:衢州西瓜有啥事?都是你们记者胡乱报道,弄得我们的好西瓜都卖不出去了!  相似文献   

10.
莱西电视台在1995年5月至7月先后分7次报道了李权庄镇20亩大棚西瓜因施农药而造成绝产事件的全过程。这一系列报道播出后在全市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有效地从舆论上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最近在山东省’95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选中,该系列报道荣获二等奖。此系列报道的成功,我们有诸多体会,现将采访报道经过介绍给读者。1995年“五·一”节刚过,李权庄镇大棚烤西瓜大量上市。5月7日,莱西市电视台和莱西市消费者协会分别收到由李权庄镇13户农民签名画押的投诉信,信中说:13户瓜农的20亩大棚的西瓜因喷洒了一  相似文献   

11.
袁明 《新闻前哨》2004,(7):37-37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由于缺乏资金维持日常开支,中国印刷博物馆已闭馆两个多月。据该馆副馆长张连章介绍,由于没有资金,无法对馆内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所以没有通过今年的消防检查,被有关部门勒令闭馆。“不过,即使没有这项检查,博物馆也经营不下去了。眼下,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只好辞退了所有的临时工。”  相似文献   

12.
石美 《今传媒》2003,(4):70
《蒲城人千里退瓜款》(载《陕西日报》2003年5月18日一版),是一篇生动、鲜活,内涵很深的新闻。 这条新闻叙说的是:蒲城县龙池乡重泉村瓜农张兴利,在早熟西瓜面临销售前夕,想起去年有件事愧对了甘肃武威市的一位客商,1公斤按合同多收了人家1角钱,想把多收的5000元钱退回去。这天,正遇县长进瓜棚来看他,张兴利道出了他的心思,县长大为赞赏,并表示  相似文献   

13.
碧玉有价     
电视相亲的坏处之一,是爱情的化学火花变成了精确的物理试验。广大美女们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对自己的需求明白得不得了,对异性的审视透彻得不得了,再也看不到小说中所谓芳心大乱小鹿乱撞的模样。她们都是盛夏时节西瓜巨量上市后的那些挑剔顾客,要在满车西瓜里挑到最好的那个,还淡定地要求瓜农保证不甜不收钱。她们说得很好:幸福需要自己把握。不过,当小家碧玉终成传说,身为男人者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相似文献   

14.
主编的经营艺术上一篇我们谈了一位主编所应具有的文化素质和领导艺术。这一篇,我们要谈一谈主编所应具有的另一个素质:经营意识。“经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不被看重的。我产止一次听过一个负领导责任的老编辑讲过:我一生只想怎样花钱。的确,把钱花好了,花在点子上,不容易。但那是建立在有人保证供你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人给你钱,如果让你自负盈亏,只想怎样花钱就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大数据在商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大数据的交互、整合、交换、交易的例子也日益增多。本文就进行大数据交易的一些问题,以及建立大数据交易所的必要性,做一些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建立大数据交易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主题是指作者在新闻稿件(如消息、通讯、录音报道、评论等)中所要说明和表达的主要问题。它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是判断和衡量稿件质量的根本因素。一篇新闻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主题,一看主题的真实性,二看主题的针对性,三看主题的深刻性。我们平时常说主题一般化,主题模糊、不集中等现象,无不同挖掘和提炼主题不够有关。怎样挖掘和提炼新闻广播稿的主题,这是个要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在执笔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去年12月12日,《羊城晚报》以A19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韶关武江区重阳镇复产后农民并没有得到丰收的喜悦——灾民西瓜贱卖,网民发贴促销。”过了几天,即去年12月17日,《羊城晚报》又以同样版面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后续新闻:“一则报道引来瓜商抢光了瓜——珠三角地区水果批发商纷至沓来,重阳镇瓜农喜获灾后第一桶金。”一组两则报道引起读者关注,都说网民和《羊城晚报》为支持“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了一件大好事。两则新闻增强了我撰写这篇短文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有一种烘托手法,也就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描写、叙述,使作者的主旨在烘托中更加鲜明的展现出来。这种手法能在对比中揭示鞭挞丑与恶;能在映衬中歌颂弘扬善与美。1947年10月15日,新华社中原电讯《西瓜兄弟》就是采用烘托手法写成的一篇范文。这篇优秀作品是这样叙述的:记者随军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的故事。当地有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这方圆一二十里地内,也只有他们兄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20.
对声响的捕捉在许多新闻速写里,往往有形无声,万籁俱寂。要写出喧闹的世界,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捕捉”种种声响。象列宁说过的:“要听得到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有经验的瓜农,不仅白天看“瓜长”,夜里还听得消“瓜响”。我们新闻界平常提倡用气力采访,这是对的。采访时别忘了用耳朵这个重要器官,还要注意他们谈吐中的韵味。我曾经同一位熟读唐诗宋词的四川朋友共事多年,他出口成章,诗味极浓。我也曾采访一位女话剧演员,她在拉家常时也讲究抑扬顿挫。我只恨自己这支秃笔落下来,不能绘声如其人。有一篇《猴岛记趣》(作者:梁进居)就写出声来了。作者随自然保护区黄站长进海南岛陵水县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