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祝清亮 《出版参考》2010,(14):32-32
转型期,社会普遍存在浮躁的心态。有没有一剂良药可以抚平人们的心灵呢?窃以为,《论语》正是这样一剂良药,它犹如一座到处深藏奇珍异宝的宝山,值得探秘。近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论语〉连环画》可称得上一剂良药,它犹如一把登山的拐杖,让读者在领略山巅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能够填充智慧的背囊。《论语》是记载孔子思想、言行的最主要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2.
2008年春节黄金周,樊正伦教授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讲授中医养生的智慧,仅仅5天的5期讲座,深深地折服了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其后网络上兴起了一股搜索樊正伦的热潮。于是当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养生的智慧》一书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引来众多读者的热隋追捧。樊正伦教授通过几十年对中国文化和中医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人的发现”。此谓春秋以前,“天命”主宰一切,天神思想是思想界的统治思想。孔子“发现”了人,提出:“远天道,近人事”,“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思想界的视野从“天”拉向人,拉向现实的人生。孔子的人学思想对于后来儒家思想、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志申 《今传媒》2020,29(3):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形势下,促使先进文化的传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任务。鉴往知来,本文对于春秋末期孔子从事文化传播的社会环境与传播思想进行了认真地梳理与总结。认为孔子能够取得划时代的文化传播成就,与他坚持正确的文化传播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孔子的文化传播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为促进智慧图书馆服务中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充分融合,加速推进智慧服务优化升级和智慧图书馆深化改革,对元宇宙视域下智慧图书馆服务中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索。[方法 /过程]基于元宇宙虚实融合、用户沉浸式参与、技术整合等特性及其与智慧图书馆在理论逻辑与技术演进方面的趋同性,探索融合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元宇宙视域下实现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有机结合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生态体系及具体实践方案。[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元宇宙整合、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为智慧图书馆创造诸多智慧管理和服务场景,催生了深层次的智慧服务模式,是连接智慧图书馆服务中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的重要桥梁。据此,本研究构建元宇宙视域下融合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生态体系,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学术服务和智慧阅读疗愈服务。该服务生态体系的实现可从构建支撑智慧服务的数据资源池、打造立体化的精准辐射交互系统、开展“转知成慧”的思想实验活动、创建集成人的智慧的云存储空间、推出嵌入式虚拟馆员的泛在化服务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闫肖锋 《青年记者》2009,(20):88-88
书写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我们理当在快餐化文字消费中找到某种平衡,全球化后别忘了你是谁。  相似文献   

7.
侗族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诸多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智慧,但外人知之甚少。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以人类农耕社会为背景,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从获取食物、获得安全、开展社交、改善环境、传授技艺等方面,对侗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智慧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文化和数字图书馆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以“人—技术”的交互融合为主要特征,文章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探讨了智慧图书馆文化,指出了人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人应当如何生活”展开讨论,提出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应对当下人生危机的关键。而这一传统文化的要素就是血缘、情理、入世“三大文化基因”。血缘、家族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出发点,由此形成了中国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结构。这既挣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纽带,具有文明社会“国”的性质,但又继承和吸收了人类在原始社会中所形成的氏族关系的血缘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根本差异的体现,也是对中国文化深刻了解的起始。第二个要素情理是血缘、家族的逻辑。在中国,情的传统非常深重,家族的逻辑就是情感的逻辑。同时,情要通过理的疏解,才能获得合理性。第三,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入世的。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道家的隐世和避世是为了更成功地入世,其根本的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佛家主张出世,但是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往往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避难所。本文最后得出结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要把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等“五理”相统合。  相似文献   

10.
实题就是将新闻事实中一个或几个最有价值的要素提炼出来而形成"新闻眼"。在厚报时代,人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想让读者对你的标题一见钟情,并最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实题标题无疑最具吸引力。实题是新闻标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如何做好实题是考验一个编辑功力的最重要的砝码之一。下面是笔者制作实题标题的一些感受,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智慧型图书馆概念和特征与人书关系,并探讨了如何顺应智慧型图书馆发展趋势构建新型人书关系,希望能为图书馆智能化建设与转型服务。  相似文献   

12.
张晓培 《档案》2020,(6):18-22
作为清末社会动荡、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人物,曾国藩具有融会贯通多种文化的品格魅力和人生智慧,如刚健有为的儒家主旨、持盈保泰的道家智慧和勤劳节俭的墨家精神等。他的思想根植于传统儒学,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自己的一生;同时他又高度重视吸收百家之长,只要是有利于经世致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他都拿来所用。这是曾国藩思想开通之处,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洒脱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尤其是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关乎思想的超脱、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文人生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周国平更是说"若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不知中国文人会变成怎样的俗物"。因此,他在本书中品宋词,讲元曲,闲谈旧文人,也是别有一番闲情在心头。本文即摘自这本《闲情的分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一书系统梳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内容方法,辩证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主张汲取传统教育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智慧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服务当下语文教育的需要,对教育出版亦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了彭富春教授的新作《论中国的智慧》,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极富智慧的哲学语言,立足于中西文化交错碰撞的历史长河,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表现出一个哲人的理想情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书中语言字字玑珠,  相似文献   

16.
超过半数中年人的心里挫败,也是整个社会的失败,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没有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成功路径,也缺乏对每个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应有的包容。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代沟就是不同年龄段人生观、世界观的差别。但当中年人与老年人的代沟消失时,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近日,英国保柏健康机构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了国人对中年人心理健  相似文献   

17.
从《论语讲义》的成书过程看,它凝聚了作者一家上下特别是母系亲属的支持,这支持里面包括了对家族晚辈立志成才的关心,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的朴素愿望。一两千五百年前,《论语》的直接生产者——孔子及孔门弟子、再传弟子因其衣装刻意保留古风而显得奇异,在当时成为耀眼的一族,据说儒家的得名就与其服装有极大干系。今天,《论语》的解说者、年过而立之岁的李里,也因穿着古式的长衫而引人注目,长衫先生讲《论语》成为当下国学热中一个异样符号、一道古色风  相似文献   

18.
刚拿到这本书,乍一看题目,还以为是《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通俗书。可是,看完了序言,又翻了翻目录,才意识到自己被这个夺取读者眼球的书名哄骗了:这哪里是一本故事书,而是一本对中国文化正本清源,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学术书!于是,一路读了下去,逐  相似文献   

19.
本刊8期刊发的《论中国图画书的前身后世》一文阐发的主要观点:"中国原创图画书并未因插画的优秀而渐入佳境,中国图画书仍然处于启蒙阶段,其‘走出去’缺少特色和力量"在读者中引起了争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原创图画书在其图画书板块中已经占据显著地位,在图画书市场上,引进版图画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近年来,中国原创图画书呈现创作、出版两旺局面。本文重点关注的就是:原创图画书在创作实践中如何"主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中国式智慧、中国式情感和中国文化的相关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对探索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规律,进而推动原创图画书的创作和出版繁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业界同仁或有较好的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没有个人的激情,共同体将是一潭死水;没有共同体的共鸣,个人激情将消退寂灭。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那种曾经建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上,依循着共同礼仪秩序的中国人形象,正受全球化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在经济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同时,浮躁之风吹皱了中国人传统的心绪,有人清醒,有人慌张;有人从容,有人焦虑;有人昂扬,有人沮丧。每一个人都有时刻被时代主流边缘化的危机感。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如何以“好的传统”和“好的现代”构造一个“好的现代化中国”,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里关系到每个人的坚砾命题。那么,向前看,中国人是谁,你是谁,我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