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2.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次融合,民族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从东汉末迄于南北朝,进入黄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匈奴、鲜卑、羯、氐、羌外,还有丁零、乌桓、蛮族等。他们在和汉族融合之前,已不断互相影响与融合。匈奴人主要是南匈奴的后裔,另有匈奴分支屠各、卢水胡、南匈奴和鲜卑融合的铁弗,以及稽胡等。鲜卑有聚居在代北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匈奴同鲜卑融合形成的宇文部,还有散居在青海的秃发部。丁零又称敕勒或高车,进入中原地区的称为丁零,他们主要分布在定州、相州和并州,翟氏这支丁  相似文献   

4.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南北匈奴的分裂和北匈奴的西迁东汉初年,分布在北方边陲的草原部落和部族,一为蒙古高原的匈奴,一为辽河两岸的乌桓、鲜卑,一为甘陇一带的氐、羌。其中以已经进入奴隶制阶段的匈奴最为强大,至于尚在氏族制阶段的乌桓、鲜卑、氐、羌,还不免要受到匈奴势力的威胁,有的还只是匈奴的附庸。匈奴的统治阶级为了增殖自己的财富,经常带领乌桓、鲜卑的武装,向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进行寇掠。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光武初,匈奴  相似文献   

6.
史书记载的"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柔然族名试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然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大的民族集团,曾经在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的约一个半世纪之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建立过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402年,其首领社(艹侖)自称可汗,成为北方民族君主称可汗之始。这个民族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有过相当的影响,虽然在程度上不如其前的匈奴和鲜卑、其后的突厥和蒙古等那么巨大。因此,这一族名的来源和涵义,也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这些名称一样,受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兴起,并一度主宰西域部分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有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等,他们分别隶属于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汉藏语系的藏语族,其语言、血统、文化都大小相同,在物质文化上则颇多类似,其精神生方式又各具特点,值得深入考察。一、鲜卑与柔然鲜卑本东胡的一支,“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语言、习俗与乌丸同,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①。是我国古代北方大族之一。早在匈奴时期其中的一支已徙居西域,史载匈奴有呼衍王主西面;呼衍即呼延,既是匈奴四大主姓之一,又是鲜卑诸显贵…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56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匈奴族、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呢? 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位在蒙古高原一带,战国时逐渐强大起来。秦汉时期一部分西迁至欧洲,后来与当地土著融合成现代匈牙利人的先民;一部分内迁,逐步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南北朝以后,史册上不再有匈奴之名。 鲜卑族起先生活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南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政权当属曹魏,其所面临的民族问题也最复杂、最具挑战性。曹魏政权对于拥有强大骑兵力量的匈奴和鲜卑采取分而治之、抑弱扶强、内部瓦解、阴谋刺杀等一系列管理政策,使匈奴和鲜卑"甘心臣服,为其效力尽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曹魏与蜀汉、东吴对抗的实力,为以后历代提供了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在西汉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鲜卑是否存在与中原汉民族或者毗邻北方民族的交往交融,史料中没有记载,考古发掘亦没有相应成果支撑,拓跋鲜卑社会应该尚处于孤闭状态.东汉时期,拓跋鲜卑先世自内蒙古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林区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与中原政权、周边的匈奴和高车等部族有了交往交流交融,在此过程中,拓跋鲜卑逐渐发展进步,实力...  相似文献   

12.
铁弗匈奴兴起于公元三世纪束、四世纪初,其始祖可追溯至南单于之后裔刘虎。考其族源,这是一支匈奴与鲜卑婚媾,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对其族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早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和山西、陕西北部的游牧部落有土方、鬼方和狁等。春秋至战国时,林胡及楼烦移至鄂尔多斯地区。而在战国时代出现的北方民族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匈奴,最初也是把鄂尔多斯地区及阴山一带当作活动的主要区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郡县,开始了最早的垦殖。东汉后期,北匈奴及乌桓、鲜卑、西羌等游牧民族先后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游牧。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等一些北  相似文献   

15.
一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早在商、周、秦时期,甘肃西南部就有氏、羌族的活动。秦汉之际,月氏与乌孙居于河西走廊。汉初,匈奴赶走月氏与乌孙,占有河西。西晋太始初年,鲜卑族曾内迁甘肃。南北朝时,匈奴、羯、氏、鲜卑等族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七个国家。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也曾在甘肃活动过。宋代,党项羌建立了包括今甘肃大部地区的西夏政权。元统一中  相似文献   

16.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建立大夏政权的赫连氏,为匈奴与鲜卑混血儿铁弗刘氏的后裔,早在拓跋鲜卑建立“代”政权之前,二者就因为有相同的血缘而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共生”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铁弗刘氏与拓跋鲜卑之间开始突破血亲的限制,全面拓展了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联系,双方关系朝着复杂化的方向演变,二者之间有时表现为称臣纳贡的宗藩关系,有时则因为利益冲突而表现为敌我对立的关系。拓跋鲜卑与铁弗刘氏曾因为争夺北方霸权而处于长期战争,最终结果是拓跋鲜卑战胜了铁弗刘氏,从而确立了北方的统治权,具体而言,拓跋硅统一北方的过程,也就是铁弗刘氏败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鲜卑是我国最早建立政权并且列为正统王朝的北方民族,继匈奴之后再一次统一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以显赫的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的各部建立了诸多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的制度、习俗被后起的北方民族所因袭。内蒙古是鲜卑民族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舞台。把鲜卑的历史研究清楚,对于解决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段氏鲜卑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氏鲜卑一直以东部鲜卑的族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然而考查其起源的历史过程。却不同于匈奴、蒙古等其他古代民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由血缘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而是由鲜卑族的段氏家族招集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地域集团。它可以被称作段部、段国。却不是鲜卑族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